揭秘!铁柱庙中两尊少数民族塑像他们都是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庙大殿南偏殿“爱苤殿”里,有两尊着彝族服饰的老年男女塑像。殿内所塑造的这两位人物,俗称“爱苤老奶”和“爱苤老爹”。

据《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①载:“泥象塑于清同治年间”。原像男戴“毡窝”(民间俗称“毡赶头”),身穿对襟衣,大裆裤,上衣外罩黑山羊皮,左手拿“山歌口袋”,右手拿烟锅。女像为清代彝族贫民普通装束,头顶“尖包头”,脚穿凤头鞋。原塑像曾遭受毁坏,如今恢复的塑像形制与原塑像约同,只是着装色彩比先前更鲜艳,人物面部表情更显仁慈祥和、笑容可掬。

关于这两尊塑像,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评介的:“弥渡铁柱庙侧殿的两个塑像是生动的少数民族形象”②。因为这类塑像在许多庙宇中较为罕见,因此也成为南诏铁柱庙历史文化的一个难解之谜。关于这两尊塑像,现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殿中所塑造人物为孟获的岳父母。孟获夫人祝融(亦名“阿慈罗八”)是他俩的女儿。据说,三国时,他们一家在今铁柱庙后的凤凰山麓放牧,曾三次掩护孟获脱险。第一次,祝融将孟获藏于羊群中,据说这是孟获的军队后来必须身披黑山羊皮的缘由。第二次,祝融将孟获藏于山林,并打白马向东而去。第三次,因情形较为紧迫,孟获来不及躲藏,孟获岳父急中生智,将其藏于正在制作的木猪槽下。后来孟获与祝融结了婚,从西庄街后的小栗园旁的上马台送走③。

第二种说法是:二老是当时这个地区的“歌王”,弥渡地区少数民族的歌是由爱苤老爹的“山歌口袋”发出来的。南诏铁柱庙正月十四庙会前,西山彝族要到铁柱庙里祭柱领歌。据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正月十四早至铁柱庙领歌,杀羊为牲,焚化香纸,次日复来打歌,是晚回村,下揪杆,虔送出村,以此一年清吉,六畜兴旺”,此种习俗“相沿已久,牢不可破”④。

正月十五踏歌会

第三种说法是:“传东角房中男女二像为彝族首领,与细奴罗为结拜兄弟”⑤。

关于爱苤老奶的身世,彝族毕嬷的神祠《爱苤奶扫坛》是这样说的:

爱奶不来又不好,爱奶来了又打搅。

高山来了风霜大,箐底来了水又多。

爱奶鼻子就是闻香洞,头发结成老龙窝。

衣服穿成“打了钱”,鞋子穿成饿老鹰。

……⑥

从《爱苤奶扫坛》中可以看出,爱苤老奶是个穷苦人。

在许多咏颂铁柱庙的诗文中,偏重于诸葛武侯时代的较多,如清代诗人黄元治的《过铁柱观》:

铁柱题款非汉年,

白王重铸亦溪传。

改元建极从蒙诏,

入寇酋隆死蜀川。

野老只知诸葛绩,

滛祠未付祝融烟。

卧龙曾此铭功去,

何处丰碑尚屹然。

清未民初的白族诗人杨琼在他的《铁柱歌并引》⑦中有句云:

武侯铸此漫云错,还有铜鼓声砰砰。

1957年旅行家方纪亲自到铁柱庙考查后,将当时铁柱旁塑像和牌位情况作了详细记录。方纪在文章中写到:铁柱两旁有塑像,面右是孔明,面左似乎刘后主,而牌位仪书“后汉大丞相武乡侯孔明之位”⑧。

以上几种说法似乎各执一理,但从塑像造型特别是塑像着妆上看,这两尊塑像所展示的是少数民族形象无疑。从以上三种说法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看,爱苤老奶和爱苤老爹应当是部落酋长。第二种说法,则强调他们是“歌王”。而从毕嬷唱词中看,爱苤老奶应当是个穷苦而爱唱山歌的人,因“传歌”而被奉为“歌神”,因此也就有了弥渡西山彝族“正月十四早至铁柱庙领歌”的习俗,这种习俗“相沿已久,牢不可破”,这种说法似乎更为可信。

在弥渡民间“甲马纸”中,爱苤老奶与爱苤老爹的形象也不似酋长之装束,也如一般百姓,此甲马被称作“下堂”,也就是南诏铁柱庙的偏殿。南诏铁柱已越千年历史,如说到武侯铁柱,历史更加久远。因此,在南诏铁柱庙中,许多问题至今仍是难解之谜,此文不过作一个初步探讨,许多问题包括爱苤殿中的两尊塑像问题,尚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①《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李一夫《白族本主及其神话传说》。

②《费孝通文集》第七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查访》,第13页。

③《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弥渡县卷》,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10版,第92页,盛代昌《孟获祠的由来》。

④民国《弥渡县志稿》(油印本)卷九礼俗志•习尚。

⑤同①。

⑥《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7页,芮增祥《巍山东山潭子村彝族调查》。

⑦《情系大理丛书•杨琼卷》,大理州白族研究所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⑧《方纪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到金沙江去》,曾发表于1957年《旅行家》杂志。

文/杨美芳

图/李武华

Hash:10c4c3042bbe2f25b40f3dd1e38b26a0867594a0

声明:此文由 微弥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