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誉为“南天瑰宝”- 云南剑川佛教石窟考察记(1) 概述与南诏王造像

【广提子原创】原文载于“广提子”新浪博客2018-2-15,和“广提子”微信 2019-06-23。现修改重发。

********

云南剑川石窟在中国石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中国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多次考察,誉为“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大侠金庸称之为“南天瑰宝”。七十多年来,自1950年宋伯钊先生第一次考察开始,国内佛教美术考古专业人士对剑川石窟进行多次系统考察和大量研究,对其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1962年剑川石窟被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艺术专业人士或佛教美术发烧友,如果不知道或没来过剑川石窟,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剑川石窟距剑川县城25公里,距大理古城120公里,距古镇沙溪20多公里。石窟开凿始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明代,集中了南诏国(公元738-902年)和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时期佛教石刻艺术,和大理当地本主信仰艺术精华。共16窟,分布于三个区域,石钟山8个石窟,狮子关3个石窟,沙登箐5个石窟。

石钟寺牌坊,正面题记:“南诏胜景”】

剑川石窟风格和题材受多方面影响。即受到印度西藏密宗的影响,也受到中原大乘佛教和东南亚小乘佛教的熏陶,进而演化出独具魅力的大理地方风格。如沙登箐第二窟的著名“云南观音”,即“阿蹉耶观音”,狮子关第二窟梵僧观世音像,石钟山第七窟,沙登箐第四和第五窟的大黑天神,毗沙门天王密教造像。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云南密教气氛,这又可从南诏国曾与吐蕃交好,大倡密教。菩立陀诃,赞陀崛多等多位天竺胡僧前来南诏国弘扬秘法,以及段氏大理国密教兴盛的历史中找到答案。

【金庸先生题记:“南方瑰宝”】

沙登箐区造像与唐代四川地区汉地造像也颇为相似。中原佛教在唐代传入,唐玄宗开元2年(公元714年),南诏王晟皮罗派宰相张建成出使大唐,玄宗赐佛像,张归途中于成都学习佛经,回滇弘扬。南诏国与大唐之间主要通过成都大都督府和节度使府相互联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唐天宝年间南诏,吐蕃与大唐战争,南诏军几攻占成都,俘虏大量汉人及工匠入滇。南诏造像渊源之一来自长安和四川可以肯定。作为表现大理地区独特的本主崇拜的石钟寺第1窟和第2窟南诏第六代,第七代王“议政”和“出巡”造像,以及狮子关第1窟南诏第一代王“全家福”造像,留下历史瞬间的南诏君臣立体形象,穿越千年时空,君王豪气,指点江山,金戈铁马,旌旗战船,血染洱海,沙场白骨,阅尽沧桑,浮想联翩。

石宝山游览图】

我驱车从大理古城至石宝山山门约120公里,高速公路路况极好,车辆不多。访客可将车子停在山门停车场,乘园区班车,终点为石钟寺前的览溪亭。览溪亭前不远处是狮子关入口。沙登箐石窟较分散,如果从览溪亭去沙登箐区,山路较陡较远,上下需要半天以上时间。可驱车沙溪古镇方向,至沙登箐村,较为省时省力。

*****

【从狮子关远眺石钟山石窟

照片左下方是石钟寺。中部建筑从左到右是1-8号石窟。是重点参访区。照片最上方为玉皇阁,没有石刻。石钟寺区域林木葱茏,空山鸟语,寂静清幽,行走其间,恍如世外。

石钟寺

据寺内碑碣记载,石钟寺建于唐代,后因野火兵燹叠次毁灭。现存寺院为清光绪二年重建。后政府数次拨款修缮。目前石钟寺没有僧人驻锡。

石钟

石钟寺左上方是圆形石峰,即为著名“石钟”,上布满龟裂纹。

*****

狮子关

照片中间为狮子关巨石,巨石中部偏左裸露的黄色崖面是第二窟梵僧观世音石刻。照片左上方近边缘处小房子即第一窟的南诏王细奴罗“全家福”石刻。

*****

沙登箐

照片中部上方为沙登箐第四,五窟大黑天神和毗沙门天王造像。照片中下方可见一桥,过桥为沙登箐第三窟一佛二菩萨造像。

***********

大理地区本主崇拜造像:南诏王“议政”,“出巡”和“全家福”造像

下文我不按石钟山,狮子关,沙登箐三个不同区域分布的格局,而是根据各石窟的不同风格和题材,对剑川石窟进行探究和讨论。

石钟山第一,第二号窟,狮子关第一号窟是特殊和引人注目的石窟雕刻,分别呈现的是南诏历史上第一代王细奴罗全家的珍贵画面,和开疆拓土,叱咤风云的第六代王南诏王格罗凤和第七代王异牟寻君主临朝"议政",“出巡”的重大国事场景。回忆中原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北魏帝后礼佛图》,和巩县的《北魏帝后礼佛图》,同是帝王纪念石刻,北方石刻出自拓跋鲜卑,南方石刻来自云南乌蛮。叱咤风云,岂论汉蛮?这三窟造像设计布局基本按神龛模式。黄如英和田怀清最早分别提出此三窟造像为大理地区本主崇拜,此观点已成为学界主流认识。但也有杨延福等本地专家认为石钟山第一,第二号窟是大理国国主段思胄和开国者段思平氏君臣和宫廷侍从造像。

大理地区的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的多神的民间信仰。本主神是一个村寨或一个地区的保护神。本主是村民们崇敬的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佛教观音,大黑天神,毗沙门天王,道教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山神,湖神等。本主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偶像崇拜。我在大理地区参拜过的本主神极多,包括沙溪古镇本主神毗沙门天王,与南诏国战败投江自尽的唐军主将李密,勇武的南诏国大将段德榜,勤政爱民的大理国国主段思平,被南诏王皮格罗设计烧死的大理六诏王之一邓赕诏王的夫人,为夫复仇殉节的白洁圣妃,南诏国第一代国王细奴罗夫人,即大理白子国三公主,南诏国为民舍身除蟒蛇的英雄段赤城等。本主神像主要是木雕石雕,石造像,多供奉于寺庙和石窟中。据统计大理地区本主神祇有413种。大理民众的宗教信仰极为包容,在诸多寺庙中,本主神造像和儒释道的造像相互混合共存,一起享受信众的供奉和香火。

*****

【 狮子关第3号石窟:南诏王细奴逻全家福】

狮子关第3号石窟为方形浅龛,共七座浮雕像,高0.62米,宽1.2米。底座为束腰长坛。右侧是南诏王细奴罗(公元617-674),头戴莲花高冠,双侧龙头云翅,宽脸大眼,络腮胡,身着圆领长袍,袖手执笏,左侧为后妃,戴莲花冠,双耳戴环,身着长袍,袖手端坐。中间坐小王子,裸上身,右手上举。南诏王右侧刻一公主,头戴束发花冠。后妃左侧刻另一王子,头戴帷帽。座前一案,放置三件带盖器皿。左侧男侍,手握笔和书卷,右侧女侍执一羽扇。龛后壁刻屏风,左右为日月。月中墨绘玉兔,日中墨绘三足鸟。

【 狮子关第3号石窟:南诏王细奴逻全家福】

南诏王和后妃头部之间有正方形题记,墨书四行:“大圣聖躅口/大王及后妃男女/从者等尊容元/ 玖造像昌宁记之”。白族有语言无文字,"圣聖躅"按汉文记音,为”圣独罗“。方国瑜在《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一文中说: "此窟刻细奴罗,称为大王。《白古通记》蒙氏家谱所载,第一祖细奴罗,以下至第十四舜化,南诏王族系始于细奴罗”。据《资治通鉴》,《新唐书. 南诏传》,《南诏野史》等不同古文献记载,南诏国第一代王称为"细奴逻","独逻","细奴罗"等,因此“圣独罗" 即为"细奴罗"。此窟并无纪年题记。阎文儒认为: "开窟的时间,约在段氏大理国时代,或更晚一些"。刘长久认为“开凿时间,上限为大理国段兴智盛德四年左右,下限为元明时期"。杨延福则认为此窟是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的父母段宝珑和母亲白姐阿妹,与段思平的童年及他的两个姐妹和侍从的白族本主全家神像。

当时云南大理及附近地区有六个大的部族,称为六诏。细奴罗是位于云南巍山的蒙舍诏的大首领,是南诏国第一代王。传说大理地区白子国王张乐进求见其英武贤明,雄才大略,禅让王位于他,并许配三公主。其后细奴罗受观音点化,成就大业。作于公元899年,现藏于日本京都有邻馆的著名的宋代《南诏图传》中对南诏国有详细文字与图像记述。

*****

【石钟寺第2窟:南诏王阁罗凤议政图】

石钟寺第2窟是小型佛殿龛,高1.95米,宽1.53米,深0.70米。三重窟檐,下垂人字形帷幔。长方形低坛上共雕有16人,南诏王阁罗凤端坐龙头椅上,头戴塔型莲花形高冠,称为“头囊”,头囊两侧S状云翅,为南诏王王冠。王面相长圆,鼻子,嘴及左部面颊残毁。两肩宽厚,身着莲瓣圆领条幅宽袖长袍。袖手置于胸前,大袖覆盖双足后垂覆椅座上部。座椅后为龙纹装饰高屏风,座前有一对神兽。座后上方可见四足龙在云中飞腾。右侧有一和尚,面部毁损,身披袈裟,右手禅定印,左手持念珠,应为史书记载的阁罗凤之弟阁彼和尚,其后侍者持曲柄“安杠伞”,此为格罗凤归附吐蕃后,吐蕃宰相所赠礼物。和尚右侧女侍双耳带环,双手捧莲瓣纹饰甘露瓶。龛左右两侧是清平官,相当南诏国宰相,头部残损,身着长袍,袖手垂腿端坐。王左右前方两侧各有一武士,头部残损,手持龙头长剑和弯头刀护持。王座两侧后方各有一女侍持长柄羽扇,龛左右侧各有三位和两位身着甲胄武士双手持共五面旌旗。场面威严尊贵,仪仗森严。雕刻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雕刻提供了当时南诏宫廷的礼仪典章,宫廷服饰等珍贵实物资料。

【石钟寺第2窟:南诏王阁罗凤议政图】

李家瑞早年考证认为此龛为南诏王格罗凤。根据刘长久进一步考证,据《新唐书. 南诏传》所载,"格罗凤“王出,建八旗....”。但在宫内为五旗。与窟内武士执旗相似。另据《南诏野史. 格罗凤》记载,“风(格罗凤)乃叛唐,建元长寿(769年)。迁弟阁陂和尚及子铎传,酋望赵佺邓,杨传磨牟等,并子弟六十人献凯吐蕃。陂有神术,人马往来吐蕃,不过朝夕之顷”。可知阁陂和尚为格罗凤弟无疑。王者可确认为格罗凤。刘认为此龛刻于大理国段兴智盛德年间。也有专家认为据《旧唐书. 吐蕃传》记载:"五方旗,虎豹衣,则其中军也"。龛中五人持旗是南诏归附吐蕃后,采用吐蕃的"五方旗"军事体制的反映。

阁罗风(公元700-779年)是南诏国第6代王。阁罗凤随父皮阁罗征战,正式建立南诏国。并于公元748年即位,在位期间是南诏国极盛时期,是南诏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人物。在唐朝和南诏两次战争(751和754年),阁罗凤联合吐蕃大破李密十万唐军,李密战死。南诏战胜后,立《南诏德化碑》,倾述真情,说明不得已开战之原由,仍主张对唐友好。他完成统一云南各部大业。在他执政期间,南诏国成为南方大国,与大唐,吐蕃成三足鼎立之势。南诏国疆土东至大唐,南至交趾(越南),西至摩揭陀国(印度),北至吐蕃(西藏)。

**********

【石钟寺第一号窟:南诏王异牟寻议政图。(小图)】

石钟寺第一号窟是佛殿窟,高1.68米,宽1.66米,深0.64米。三重龛檐,长方形低坛上雕有9人,正中南诏王异牟寻戴云翅"头囊"高冠,展脚上翘,身着圆领宽袖朝服,袖手盘腿高坐于龙头椅之上。座前一童子,头顶仰莲供盘,上置三盘供奉。王者右侧两武士,均着长袍,有椎髻。近王者武士右手持卷轴,腰挎浪川剑。浪川剑为南诏名剑,曾用此向唐王进贡。其右侧另一武士,持曲柄龙头长剑。其后武士,着戎装,戴搭耳帽,披云文框状披肩·,此为南诏大理国国王赏赐下属的特殊服饰,右手同时握住一长柄扇和长柄尘尾,左手持长颈瓶。王者左前侍者头戴椎帽,双手捧盒,疑为“贞元册南诏”所赐金印或投递文书的木夹或佛经的梵夹。其左后一人男肩披斗笠,右手执南诏著名“赤藤杖”,应为南诏国清平官。后壁屏风左右各有祥云托长方形榜题,但已无字迹留存。底座上面横刻: "山高水长”。

刘长久考证,唐诗白居易所写诗作《蛮子期》记述了南诏吞并六诏,联合吐蕃抗唐,蜀将韦皋说服异牟寻归顺唐朝的故事。其中有“清平官持赤藤杖”诗句,赤藤杖俗名鸡血藤。从而可以证明此石窟中王者为异牟寻。两个清平官应分别为郑回和尹仇宽。据《旧唐书. 南诏传》:" 蛮谓相为清平官,凡置六人,异牟寻以郑回为清平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余清平官五人,事回卑谨,或有过,回辄挞之"。郑回是汉人,原为唐天宝年间雋州西泸县令(四川西昌),天宝战争(公元750年)被格罗凤俘虏,爱其才,任命为清平官。异牟寻即位后,倍加重用。异牟寻归唐,郑有重要贡献。此窟保存较好,刘推测可能开凿于大理国末期及以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石钟寺第一号窟:南诏王异牟寻议政图。(大图)】

异牟寻是南诏国第7代王(公元751-808),阁罗凤之孙。阁死时其子风加异已逝。公元780年异牟寻继位。异“颇知书,有才智,善抚其众”(《旧唐书-南诏传》)。南诏此时与吐蕃关系因对成都战事失败而矛盾加深,南诏国与吐蕃关系被降格为臣属关系,加之吐蕃连年索贡征税,南诏国不堪重负。在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下,异决定与大唐重归旧好,于794年与唐使“苍山会盟”,重归大唐,受唐王册封为南诏王, 赐金印。结束与唐交恶四十余年征战不息局面,化干戈为玉帛。异牟寻时期少有征战,社会安定稳定。异牟寻也成为白族本主崇拜偶像。

*****

【 《利贞皇帝礼佛图》】

该画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梵像卷》的一部分。在此用作参考。《梵像卷》由大理国宫廷画家张胜温于1172-1176年奉大理国王段智兴敕令所作。是极为珍贵的史料,比较真实反映了当时大理国的情况。该礼佛图以大理苍山为背景,画出礼佛场面。利贞皇帝即大理国皇帝段智兴(1172-1195)头戴高冠,身着锦袍,以群臣一起出行。他的头冠形式和石钟寺第一,二窟的主尊相同。当为南诏,大理国最特殊的头饰“头囊”。

*****

南诏国鼎盛时期版图

南诏鼎盛时期疆域东南到安南(今越南),西北连接吐蕃,印度,南面和女王国(今泰国南奔),陆真国,西南河骠国(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附近),北抵大渡河,东北至四川和贵州江南岸。

【考察记(1)完】

【参考文献】见最后

Hash:b5aed45f4d1612bfd3f27f448f24d035376f269c

声明:此文由 广提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