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众石窟为何成国保古迹?南诏造像功不可没,就藏在大理深山中

关于中国石窟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自东汉佛教西方传入中国后开始在生根发芽,期间诞生出了一座座石窟,这些石窟主要集中在新疆河西走廊山西以及河南等,可以说这些石窟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

但其实在中国南方同样保留着一些石窟,虽然在体量上不及刚才提到的北方石窟,但却凭借着独特性同样成为欣赏价值极高的石窟,如果说大足石窟代表着宋代石窟辉煌的话,那么云南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则见证着唐代时期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如果去过云南省博物馆的话,那么对于南诏国一定不会陌生,所谓的南诏国也就是中原时期的唐代,由于南诏国对于唐王朝极度崇拜,因为很多中原文化也被南诏国吸收,比如佛教信仰就是其中一个。

云南如今保留下来的石窟就见证着这一历史,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就是其中最为辉煌的一座,它始凿于南诏国时期,大理国时期继续延续石窟开凿,现存的规模为16窟,分布在石宝山中的三个区域,石钟山8个石窟、狮子关3个石窟、沙登箐5个石窟。凭借着如此丰富的遗存,让其早在1961年就入选了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而这些南诏时期的遗存可谓是功不可没。

这些石窟群中最精华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石钟山和狮子关两个石窟区,那么马且停下面的文字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这些石窟的魅力。

石钟山石窟的旅行往往从石钟寺开始,穿过了寺庙大殿后就就可以看到第一窟异弁寻王议政图,这是一组记录了六代王异弁寻王和唐王朝重修和好的历史。

上图为云南省博物馆复制的异弁寻王议政图石窟

或许很多人知道在公元751年和754年唐朝因无法掌控日益强壮的南诏遂发起了两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唐军大败,此后的40多年来唐王朝和南诏断绝往来。好在六代王异弁寻王重新和唐王朝和好,并举行了苍山会盟,此后继续向大唐进贡和接受册封。

这组石窟中间所刻的头戴莲花大宝帽,坐于龙椅之上的就是南诏六代王异弁寻王,南诏王两侧站立有侍从和相爷官员等人物,嘻嘻发现的话还可以看到大唐官员,这就是清平官郑回。

可以说整窟将史事和佛教相结合,一方面记录了南诏国的国王,另一方面将国王塑造成了如来天子,接受后人香火供养。

沿着台阶继续往上走就进入到了另一个崖壁区,东侧为一佛二菩萨的华严三圣像,

中间为释迦牟尼佛,袒右肩,脸方正丰腴,双目垂视,呈微笑状;两侧分别是骑象的文殊菩萨和骑狮的普贤菩萨,菩萨双手执莲花,头戴宝冠,脸型为唐代典型的圆脸,嘴角上扬呈微笑状。

上图为云南省博物馆复制的“八大明王堂”

左拐后继续往前走进入到了石钟山石窟中最庞大的第六窟,名为“八大明王堂”,高4米、长11.63米的崖壁上雕刻了11尊造像,中间为佛祖和二比丘侍者,造像饱满程度不如华严三圣窟,判断应为南诏晚期或大理国初期。

重点可以关注两侧的8身明王,这些明王中包含了八忿怒明王、毗沙门天、四臂大黑天等,造型奇特面容凶悍,看起来有些密宗的文化,然而通过资料和造像对比,可以看得出来这些造型很可能不是从印度西藏传入,而是当时宋代传入的密教,同时也见证了宋王朝和大理国密切的联系。

明王堂旁边为甘露观音窟,名字听起来很普通,然后这尊观音却凭借着腹部有个洞而很是特别,据说原本里面装有七宝、经书,后被盗走剩下空洞,因此也被叫做po腹观音。

其实在石钟山石窟中最特别的还不是甘露观音窟,而是不远处的第八窟-“阿盎白”,为一个高0.9米,宽0.6米,进深0.65米的拱形龛,原本刻着观音造像,后改为特殊部位,为典型的少数名族特殊崇拜,这可是国内其他石窟中不可见到的场景,堪称国内孤例。

欣赏完第八窟后,整个石钟山石窟区域的看点基本上没了,如果体力好的朋友,一定要徒步去对面的狮子关石窟区域逛逛,在这里藏着一处同样记录着南诏国生活场景的图案。这就是狮子关石窟中第3号石窟-南诏王细奴逻全家福,记录着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皇室生活,也是中国最早的本主崇拜造像。

当然作为南诏和大理国为数不多的石窟遗存,石钟山石窟的看点绝非上面提到的几个看点,像石钟山石窟第2号窟南诏第五代王阁罗凤出巡图、石钟山石窟第13号窟主尊“阿嵯耶观音”像、狮子关第九号窟波斯人形象等均为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遗存。(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

Hash:f91e104d8a615ac111d22c5e81009c668e7945e4

声明:此文由 马且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