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大理那些古老的廊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在祖国的西南一隅——云南大理,也保留着无数古老的廊桥,每座桥对于大理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文化形式。
在云龙县,还保留着两座古老的桥——彩凤桥和风雨桥(又称通京桥)。它们不仅造型独特:大跨度弓形结构、全木质桥体单孔,横跨澜沧江支流,桥面是像房屋样式的桥屋;而且还具有通行、避风雨、休息等多种功能。
彩凤桥
彩凤桥坐落于云龙县城北约70多公里的顺荡村,据史料介绍,此桥约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后经多次维修。
桥的建造采用木方交错层层叠压,从两岸桥墩由下层至上层逐级往桥心挑出,于相距9米处再用横梁衔接,然后铺上木板成桥面。桥面覆盖房顶遮风避雨。东面桥亭内立有《云龙州官告示碑》,是清乾隆四十七年颁布的,以此警示过往人客马帮注意保护桥梁事项。
风雨桥——通京桥
通京桥因坐落于距大理州云龙县城北约38公里的大波罗村,因而又名大波罗桥。据资料介绍: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桥身为伸臂式单孔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径29米,高12.5米,桥的建造方式为用木方从两岸层层向河心挑出,中间用长12米的5根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
桥上建瓦顶桥屋,桥内两侧平置两排木板供人歇息,桥外两侧用木板遮挡。桥两端建有牌楼式桥亭。通京桥建筑雄伟壮观,是当今大理州境内单孔跨度最大的古桥,1998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这两座桥不仅保存十分完好,而且每天都有无数当地群众、游人和牛马从桥上通行。
而大家最为熟悉的剑川沙溪古镇,同样也保留着古老的桥,随着古镇被慢慢熟知,古镇里的桥也在慢慢诉说着古镇的年代故事。
石鳌桥
位于沙溪南端坝尾,江尾村南面龙骨山和蛇山之间的黑漶江上,距寺登街约6000米。
单拱半圆型,桥长266米,宽5.6米,建于民国初年,它是旧时南下乔后盐井的必经之桥,因其处在古镇南来风头上,当地人一直把它称为“关风桥”,意为“关住风的桥”。
现在石鳌桥约三十米处新建一座公路桥,石鳌桥也就退出古道路上桥梁的作用,只以风水桥的作用悄然屹立在黑潓江上。——(参考文献:《沙溪寺登街》)
从寺登街往南顺着平甸公路5-6公里,过溪南村就可以看到石桥,石桥保持着古时的面貌。沙溪新桥修之前石鳌桥是沙溪往南去乔后盐矿的必经之路。
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几百年来几经坍塌和战火的破坏,于1931年,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民众募资再建古桥,白族著名学者赵藩为玉津桥的重修专门撰写了《修桥募引》。
玉津桥跨空12米,高6米,桥长35.4米,宽5米,石柱石板护栏。拱顶上有石雕鳖头,雄视黑惠江上游,另一侧是石雕鳖尾连接黑湛江下游,护栏尽头有四只“娃娃鱼”石雕。
古桥头有一碑廊,大埋石碑内容为《修桥募引》,记录功德。
在大理州的其它县市,廊桥也同样彰显着它的历史魅力,凸显出它百年的文化传承。
南薰桥
坐落在宾川县州城镇南门外离娄河(古名钟良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牌楼式风雨桥。题名为“南薰”,即南风,又称薰风,薰是清凉温和的意思。其典出自先秦古歌《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其题旨表现了 古代执政者爱民求治之良苦用心。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南薰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由宾川知州朱官主持兴建。现存的桥梁为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九月黎元熙主持重修。桥长15.6米,宽5.16米,高3米。
条石为基,木瓦建牌楼;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廊桥卧波,古朴坚美。桥两端为门亭,内立碑记;中为正亭,两侧设栏杆、坐方;桥头悬挂“南薰桥”金字红匾。
南薰桥不但年代古老,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在州城遇反动势力阻挠。4月20日拂晓,红军派出一位团参谋长带着五个战士,经南薰桥,抵城南门喊话,要伪县长出来谈判解决红军过城问题。守城顽敌公然开枪打死红军谈判代表,红军被迫攻城。
战斗中,南薰桥成为红军的掩体和抢救伤员的临时救护所。当日下午,攻克州城,歼灭守城顽敌。是役为红二、六军团途经滇西最为激烈的攻坚战,打出了红军军威,有力地教训了反动势力。
此后,红军途经鹤庆、丽江、中甸,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不敢再负隅顽抗。
在弥渡城东的山谷中,此地东西石壁对峙,两山如门,万花溪从下而过,溪上一巨石横跨于东西峙壁上,状若城门洞,形成天生石桥。桥高30米,宽17米,桥孔直径7米,桥身长21米,前人题咏赞为“天下无双镜,人间第一桥"。
传说天生桥是一对与恶势力抗争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情侣变化而成的。其实,天生桥风景区属石灰岩地带,由于地壳的运动,东西两端断如石阙,两块巨石从东西南侧双双下滑撞在一起,于是形成了这天下奇观。
石壁上刻有"浩气凌空","人间天上",古朴而苍劲,使人们在欣赏精湛的艺术的同时,去感悟生命的神秘和飘逸。
桥西石壁如削,直插云端,上悬五老石、仙人床、仙人柴、观音殿、太子阁、聚仙门等,危异非凡;东峙壁多溶洞,是大自然的伟力,塑造了数十个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溶洞——老君洞、仙人洞、观音磨豆腐洞、石钟石鼓洞,几多神奇和奥妙。
天生桥风景区还有一池潭,当地人称之为 龙潭。水清如镜,四季皆清,给天生桥频添了一道亮丽。双龙海塘位于天生桥之尾,游客可以荡舟其中,微风习习,领略一份大自然的美好。
古人游天生桥留下:”百丈飞虹势突然,两峰相望不相悬,庐从天地成建构,窍入乾坤泻巨川“的诗句。
云龙桥在大理市西北约40公里处的澜沧江支流--漾濞江上,漾濞上街镇南面,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为木体弓形,精巧玲珑,似彩虹跨越山涧,是西南古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桥。
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廊内雕梁画栋,廊顶覆盖琉璃瓦。按道家的义理“龙腾云,云从龙”,这座桥使栖云、兴龙两峰贯通一气,所以叫做"云龙桥"。
桥头篆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云比泰山多,霖雨苍生仙人悦;龙入沧海外,扑峦翠霭灵气来"。 据有关资料记载,云龙桥是赣南最长、最高的古代石拱桥,经过四个多世纪的兵灾、水患,经历代修缮仍保存至今,足以说明瑞金人民对这座古桥的爱护和珍惜。
关于这座桥,还有一段传说:清乾隆年间,道士刘一明云游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时他又看到,经明末战乱之后,山里的香客已经绝迹,只留下寂静的空山。谷内原有一座卧桥,当时已被洪水冲毁,只剩下两个桥墩。刘一明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复"兴隆"胜迹。
于是他行医治病,为兴隆山募集资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阁亭楼,还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木拱桥,当时取名"迎善桥",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从此,兴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
后来山洪暴发,桥又被冲跨,刘一明非常惋惜,束手无策。他有一个徒弟叫唐童,一天在河边采药,见有人落水,便不顾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个又瞎又聋的老婆婆。唐童没有嫌弃老人,而是替她换好衣裳,找来许多食物给她吃。老婆婆觉得唐童善良,就送给他一根三寸长的麦秸,说遇到河流挡路,它可以当桥。
唐童接过麦秸,正要道谢,老婆婆忽然不见了。唐童想验证老婆婆的话,来到河边,把麦秸放在河上,转眼间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桥。从此,这座桥再也没有被洪水冲跨过.
功果桥
功果桥位于大理的云龙县,临近澜沧江和支流沘江的交汇处,澜沧江、支流沘江上从古到今的各种桥梁,多到超乎想像,号称 桥梁博物馆。不过名气最大的,还是要算澜沧江江桥功果桥。
功果桥当年,被称为滇缅公路的咽喉,从1940年10月18日至1941年2月17日, 123个日日夜夜,侵华日军曾出动飞机242架次,投下炸弹近千枚,对功果桥、功果老桥等目标进行了轰炸。
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功果桥,新老功果桥均被炸断,日电台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早在两个月以前,工程技术人员预计到大桥有空袭炸断的可能,用70个空汽油桶相连在一起并铺上木板,制作成简易的渡船。大桥修复前,汽车开上渡船,用钢缆牵引往来两岸,公路依然保持通行。“炸不断的功果桥”,绝非虚名。
功果桥目前已经搬迁到20公里外的云龙县宝丰镇。1940年10月29日,负责修筑的工程师钱昌淦所乘坐的飞机被日机击落牺牲,国民政府将功果桥更名为“昌淦桥”,以作纪念。
桥,是历史的一种遗留形式,是我们看向古代发展的一种途径,是我们延续文化革旧鼎新的一种借鉴。以老桥来看历史的变迁,用新桥来延续文化的发展。
|| 编辑&排版:蓮茹
|| 内容: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 审核:小尾
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原作者与编辑部联系删除
Hash:9d2c1afbefb84bf5cdf548310b64e7e85976330b
声明:此文由 来大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