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将征服越南后留下两根铜柱,越南愤恨却不敢拆,原因很诡异
文|格瓦拉同志
从秦始皇派任嚣、赵佗征服百越,到五代十国中后期吴权击败南汉、建立吴朝,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越南都接受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此后又向中原王朝称藩900余年,直到中法战争结束。因此,无论怎样看,越南都跟中国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作为宣示主权的象征,中原王朝在统治越南期间,都在当地留下过很多标的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汉名将马援树立的两根铜柱。
二征起义
建武十六年(40年),为反抗当地汉朝官员的横征暴敛,交趾豪族姐妹征侧、征贰姐妹举兵造反,一举攻克郡治,并残杀太守苏定等官吏。随后,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的土著也纷纷举兵造反,并依附于征氏姐妹,汉朝在当地的60多座城池一时间全部沦陷。光武帝闻讯后既震惊又愤怒,在斟酌再三后,决定派遣名将马援率大军征剿。
马援率军进入交趾境内后,并没有采取一味强攻的战略,而是大玩“攻心术”,宣布在交趾境内废除苛捐杂税,允诺修改不合理的法规,并对贪官污吏实行惩戒。与此同时,马援还实施“分而治之”的计策,积极拉拢交趾各部的温和派,让后者帮助汉军攻打叛军。马援的策略果然奏效,很多追随征氏姐妹叛乱的部落纷纷归顺,使她们的势力迅速衰落。
光武帝刘秀画像
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在浪泊(在今越南首都河内市西北)击溃叛军,半年后又在交趾向导的帮助下捕获征氏姐妹,随即将她们送往洛阳问斩,交趾叛乱至此大致平息。捕获征氏姐妹后,马援又率军扫荡二征余党都羊等人,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前后数十战、俘斩五千余人,终于稳定了当地的局势(详情见《后汉书·卷二十四》)。
平定二征叛乱后,马援着手开展战后恢复工作,组织大量人力在各地修建城池、开渠引水,帮助当地人发展农业生产。与此同时,马援还召集各部首领开会,向他们重新申明朝廷的法律,要求他们据此修改本部族的传统风俗,但同时也命令当地官员废除各种歧视、压迫原住民的法规。此后,汉族移民与土著民之间的冲突得以缓解,而交趾的局面也开始稳定下来。
马援画像
(马)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引文见《后汉书·卷二十四》。
建武二十年(44年),在完成各项善后工作后,马援正式班师回朝,只留下部分兵力驻守交趾。在此之前,马援命人在交趾最南端树立两根铜柱,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跟南边的西屠国(越南南部的古国)确定分界线外,还在于夸耀汉朝的战功。为防止交趾原住民出于羞愤而拆毁铜柱,马援又特意命人在铜柱上刻下“铜柱折,交趾灭”的六字咒文。
汉朝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地图
果不其然,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土著民一直把马援树立的铜柱视作屈辱的象征,想把它们拆毁的大有人在,但每当他们看到铜柱上的六字咒文时,却又打起了“退堂鼓”。因为,在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土著民肯定害怕咒文真的存在着魔力,一旦将它们砸毁,很可能会遭到天谴。正因如此,当地人只能向铜柱投掷瓦块、石头来泄愤,由于投掷物越来越多,最终竟然堆积成两座小山。
建武十九年,马援植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疆,铭之曰:铜柱折,交趾灭。”越人每过其下,以瓦石掷之,遂成丘。引文见《水经注·卷三十六》注引《林邑记》。
中原王朝在越南边界变动图
不过到了唐朝年间,一心想砸毁铜柱的人,却换成了朝廷任命的汉族地方官-爱州刺史韦公干。原来,韦公干是个贪财如命的官员,当得知所辖的军宁县(今越南清化市以北,约北纬20度处)境内发现马援所立的两根铜柱后,竟然想把它们锥碎、熔炼,然后把卖与商人的钱收入私囊。消息传出后,当地民众群起反对,它们认为铜柱一旦被毁,上天肯定会降下责罚。
为此,各部落首领便向韦公干的上司、安南都护韩约进行申诉,要求他阻止韦公干的莽撞之举。韩约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立即派人到爱州,严令韦公干不得毁坏铜柱。韦公干不敢违抗上司的命令,只好罢手,马援所树立的两根铜柱由此躲过一劫(详情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一》注引《岭表录》)。
马援铜像
随着越南在五代初期脱离中国、走向独立,两根铜柱的保存状况再度成迷,但考虑到当地土著对铭文的深信不疑,他们极可能以某种形式将铜柱保护起来,以防止狂热分子将其拆毁。毕竟,根据“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没有哪个国家敢拿国运开玩笑,不是吗?
史料来源:《后汉书》、《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
Hash:4879f50631f4424be02e4713297c02bdcaeebc24
声明:此文由 文史砖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