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将在该国留下五根铜柱,此国感觉耻辱却不敢拆,原因很诡异
文/格瓦拉同志
从秦朝开始到五代初期,越南曾接受中国的统治长达千余年时间,此后则作为附属国,又对中国称藩长达九百余年时间,无论怎样看,都跟中国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历代王朝为宣示在越南的主权,曾在该国留下很多标的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汉名将马援树立的两根铜柱。那么,这两根铜柱都树立在何处?保存状况如何?这一切,还要从东汉光武帝年间,发生在交趾的二征起义说起。
东汉名将马援的铜像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豪族姐妹征侧、征贰举兵造反,一举攻克府城,并残杀太守苏定等官吏。随后,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的土著也纷纷举兵造反,并依附于征氏姐妹,汉朝在当地的六十多座城池一时间全部沦陷。光武帝闻讯后,立即派遣名将马援从海路进讨。两年后,马援率汉军在浪泊击溃叛军,又经过半年时间的搜捕,终于将二征姐妹抓获,并送往洛阳处决。交趾叛乱至此大致平息。
擒获二征姐妹后,马援又率楼船两千多艘、士卒两万余人,在交州扫荡二征余党都羊等人,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前后数十战、俘斩五千余人,终于稳定了当地的局势(“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徵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岭南悉平。”见《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关于二征起义的漫画
马援在肃清叛党后,并没有即刻班师回朝,而是在交州从事战后的恢复工作,每到一地都要组织人力修建城池、开渠引水,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为调节原住民与汉朝官吏、移民的矛盾,马援又将当地的头人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重新申明汉朝的法律法令,并要求他们据此修改本部族的传统风俗,以此使得二者相适应。从此以后,当地各部族便始终遵行马援所申明的法律,局面逐渐稳定下来。
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引文同上。
马援在交趾等地前后停留三个年头,然后于建武二十年(44年)班师回朝。在正式启程之前,马援又在汉朝极南边界上树立两根铜柱,一来与南边的西屠国(今越南南部古国名)确定分界线,二来夸耀战功。马援在树立铜柱后,又命人在铜柱上刻下咒文“铜柱折,交趾灭”,意在防止原住民出于羞愤将铜柱拆毁。
汉朝时期交趾地图
铜柱在越南树立后数百年间,当地土人对这两根铜柱既羞耻又愤怒,想把它们推倒、拆毁的大有人在,但每每都会被熟悉咒文的人劝阻。他们既愤恨这两根铜柱,又惧怕咒文真的会生效,担心铜柱一旦折断,会给他们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便只能用投掷瓦块、石头的方式来泄愤。渐渐地,瓦块、石头越来越多,最终竟然堆积成两座山丘。
建武十九年,马援植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疆,铭之曰:铜柱折,交趾灭。”越人每过其下,以瓦石掷之,遂成丘。见《水经注·卷三十六》注引《林邑记》。
关于马援树立两根铜柱的位置,各种史书、地理方志记载不一,但似乎只有《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最靠谱。在该书第171卷中曾引用《岭表录》的资料称,唐朝爱州军宁县境内明确发现有马援所立的铜柱,当时韦公干在此地担任刺史,为贪图钱财,便准备将铜柱锥碎熔炼,然后卖与商人。
唐朝时期爱州地图
消息传出后,当地土著认为铜柱是神物不得毁坏,于是群起反对,并向韦公干的上司、安南都护韩约申诉。韩约收到消息后,立刻致书韦公干,要求他立刻停止拆毁铜柱的计划,马援铜柱由此躲过一劫。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分析,唐代的爱州即今天的越南清化市,而军宁县的位置又比清化市稍微靠北。那么据此分析,马援铜柱的位置大体上位于清化市以北,约北纬20度处。
不过随着越南在五代初期脱离中国、走向独立,这两根铜柱的保存状况再度成迷,但考虑到当地土著对铭文的深信不疑,他们极可能以某种形式将铜柱保护起来,以防止狂热分子将其拆毁,但至于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就不得而知了。
Hash:6acfc375f8f5f6483b27ef25ee0d0b4e0eff4180
声明:此文由 文史砖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