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黑松驿:被遗忘在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城堡

古代凡空前强大的帝国,都离不开信息的高效传送,尤其是远离都城的河西走廊。所以,从大汉开始,在河西四郡沿途就有众多的驿站城堡,大汉朝照搬中原高效的管理模式,为西域带来有了有效的管理。

那么,古浪县黑松驿驿站城堡是否在汉朝就存在呢?如今,这些专供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驿站,或许依旧喧嚣尘上,或许早已寂静无声,但每一个驿站却都留下了一方水土的真实写照。

古浪黑松驿,这座距离古浪县城15公里处的上古驿站和城堡,南依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乌鞘岭,西北靠巍峨险峻的古龙山和铁柜山。在古龙山与铁柜山之间是一条长约9公里,最宽处约300米,最窄处只有100米的峡谷,它就是“扼甘肃之咽喉,控五凉门户”、号称“金关银锁”的古浪峡。而黑松驿驿站和城堡正好位于古浪峡与乌鞘岭之间的中心点上。

处于如此险要位置的黑松驿驿站和城堡,在丝绸之路上应该说是比较出名的古驿站城堡了,但遗憾的是,历经数千年的历史风云,这座驿站城堡不仅在史书上鲜见记载,至今史学家们还无法考证出它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就像被遗忘在丝绸之路上的一段残破的古关隘,寂静的让人发憷。

那么,究竟是什么遮住了这座古驿站城堡的本来面目呢?

残破城墙,黄土塬上,上古驿站寂然无声

乾隆十四年修《古浪县志》记载:堡墙高3丈,开南北两大门六小门,内有九井,形似“纱帽”,宅在金盛时期,人烟稠密,市面繁华,有“小凉州”之美称。可惜在民国十八年的古浪大地震中该堡夷为平地,其城墙遗址在今黑松驿村赫然可见,村中迄今仍有两眼井,涌水充沛,水味甘甜,仍造福于当地居民。

其实黑松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千古驿站和城堡,其境内很早就有先民们生活的身影,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黑松驿驿境内,经本地考古人员考古挖掘发现了小坡,顾家平滩,陈家河沿等多处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彩陶、石坊轮等汉代文物,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一件东汉代彩陶、石坊轮等汉代文物,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一件东汉中央政府颁发的只有县级政权以上才有的标准量器“大司农民平解”在全国也罕见,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些出土文物充分表明了黑松驿历史悠久,见证了黑松驿历史的兴盛。

但后来一系列的发现,却验证了黑松驿驿站和城堡的建造年代却依然存疑。

黑松驿出土的石匾

公元1967年,古浪县龙沟公社的三个青年农民,在黑松驿废城的瓦砾堆中,挖掘陈年旧砖,要为本村修砌一座上能通水、下可行车的涵洞;几镢头下去,挖出足有门扇大一块石匾,刷去上面尘土,赫然显出四颗大字:"凉庄保障"。这件刚出土的庞然大物,很快就被泥瓦工牢固地镶砌进涵洞壁,只露出侧面一道边印,至今还留在原处。

"凉庄保障"石匾,是从黑松驿南城门坍塌处挖出。毫无疑问,它就是镶嵌在城门洞上面的横额。如要考证黑松驿城堡修筑年代及其背景,"凉庄保障"四字中的"庄"字,是最关键的一个字。因为"庄"是"庄浪"的简称;而"庄浪"做为地名在河西出现,应该是有时间上限的。

《读史方舆纪要》在"庄浪卫"条下载:"汉武威郡地。隋唐为凉州地。元置庄浪卫,属永昌路。"

《五凉全志·平番志》在"沿革"条下载:"元灭夏,至元元年,始立庄浪县,属永昌路。"

这两条史料,都说:"庄浪"地名出现于元代初期。但仔细推敲,皆成问题。前者说"元置庄浪卫"--"卫"是明代常设于要害地区的军事防卫编制,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统兵可达六七千人,防地可辖几府县,一般驻地在某处即称某卫。《明史·兵志序》:"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这充分说明,"卫"是明朝始创的建制,元代根本没有"卫",后者说庄浪县始立于至元元年,属永昌路--"路"是宋设相当于省级行政区域。元仿宋制而降为地方二等行政区划,隶属行省。元永昌路则设置于至元十五年,与《五凉全志》记载庄浪立县年代不符。《元史·太祖纪》所记成吉思汗数次进军河西、最后灭亡西夏,以及元世祖忽必烈执政35年来,涉及行政、军事、地理各方面的史料中,皆无河西"庄浪"的记载。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甘肃平凉地区有一个"庄浪县",元初曾设置为"庄浪路"。我国现代编纂的两部权威辞书《辞源》、《辞海》,都列有元属"庄浪路"--即今庄浪县的辞条,而没有元属河西"庄浪"卫、县的辞条。《方舆纪要》和《五凉全志》是否将二者混同而张冠李戴,亦未可知。

退一步说,即使元初在河西走廊的确有"庄浪"的地方建置,也不大可能形成"凉庄保障"这样的区域军事防卫概念。要知道蒙元从成吉思汗、忽必烈开始,不仅统一了全中国,而且铁骑纵横,把大元帝国的统治疆域,西面扩展到多瑙河、小亚西亚和两河流域,东面到朝鲜半岛,南面到西藏地区和南中国海,北面占有西伯利亚。试想,元朝建国前期,国土如此辽阔,武力如此强盛,统治者如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真所谓四海震慑,天下归附;秦汉万里长城,犹在其马蹄之下残破坍塌,何屑于经营什么区区的"凉庄保障",而在洪池岭下去修筑一座微不足道的黑松堡呢!

综上所述,黑松驿城堡建于元代之说显然无法成立。那么,它剩下的可能就是建于明代和清代。

刀光剑影中,驿站守护一方平安

明代, 古浪大地上战事不断, 据史书载:“居人逃散,和戎境虚”。 洪武十年(1377),凉州卫千户江亨,守防和戎,改名为古浪。 明初,为了巩固边防,一面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长城,一面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

明万历年间,漠北蒙古族部落,不断入侵古浪北部川滩地区和南部丘陵,浅山一带游牧。 正德七年(1512,)亦卜刺率部入侵哨马营驻牧,并向南侵直达乌鞘岭一带。嘉靖三十九年 (1560), 阿赤兔率部入侵扒沙驻牧,亦向南进入南部山区一带。 明朝统治者采取 “坚壁清野、 放火烧山” 的对策, 每年冬初派军队在川滩地区和浅山一带放火, 烧毁草木,堵塞泉眼,使入侵者“无水草可恃,不攻自退。”致使古浪川滩,浅山林木和草原全部被毁,地表裸露,人为地造成了荒山秃岭。川滩地区和浅山一带的人民,为了躲避入侵者的掠夺, 蹂躏和战争带来的灾难,拖儿携女自动向南部山区迁徙,为求生存,不得不毁林开荒种植。入侵者为了掠夺食粮,财物,加之垂涎南部山区的肥美草原, 便经常派骑兵出击。山区的人民为了防御, 在各山岭的制高点修筑哨墩,发现蒙古骑兵入侵便举烟报警,居民们避入山林深处。 入侵者无所获,便举火焚林。 著名的黑松林山就是这样被烧的,所以《甘肃通志》有“黑松林堡在县南三十里,兵燹后,松柏斩伐殆尽” 的记载。 如今的黑松驿一带,还保留有因火毁林后更名的火烧岔、火浇沟、火烧岭、火烧圈、火舌沟等数 10 处地名。

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甘肃巡抚田乐和总兵达云等,集兵力万余人,五路合击, 赶走阿赤兔等,恢复了疆域,并在古浪北部修筑了长城,防御蒙古侵扰。

清沿袭明制, 在古浪境内设古浪千户所。清初,实行军屯和民屯,继续毁林垦植。 黑松驿一代成片的天然林被砍伐殆尽,只留下无路可行的高山坡洼沟壑间。《五凉全志• 义集》载:“黑松林山,县东南三十里,昔多松柏,今无,田半。 香林寺山,县南十五里,林尤蔚然深秀,比之松邱若兰。”

《清会典》中有:“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所、曰铺。”尽管叫法不同,但所指却是相同的。因为黑松驿这样驿站的存在,使其商业兴盛、店铺林立风景别样,也激发了许多在此驻足的诗人的创作灵感,邮亭驿站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摹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左宗棠随从,清代诗人施补华路过古浪黑松驿时留诗一首:“五里十里雨浪浪,骑马萧然行涧冈。水深泥浊丐汤沐,日暮天寒呼酒浆。 孤犬当门黑吠影,疏灯倚壁青摇光。 高歌夜半惊山鬼,崖谷四应秋声长。”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之第五回“乌鞘岭口拚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晚住在黑松堡,曹能命兵丁在镇外四周放哨,严密守望。次日清晨放哨的士兵一个都不见回报,派人一查,所有哨兵都死在当地,颈上都挂了一串纸钱……”

文中乌鞘岭下的“黑松堡”便是今天位于古浪南部山区与天祝县安远镇相邻的古浪县黑松驿镇。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创作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该小说以清乾隆年间汉人反满斗争为背景,围绕乾隆皇帝与陈家洛二人间奇特的矛盾纠葛而展开,他俩即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一个是满族皇帝,一个是反清组织红花会的总会主。

该小说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史笔与诗情相结合,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可以想象,在以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且大多数行人都徒步行走的古代,无论是东来越乌鞘岭穿古浪峡者,还是西来穿古浪峡越乌鞘岭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两项任务。他们要么朝发古浪城,穿古浪峡,昔至黑松驿;要么朝发乌鞘岭之南的金强驿(古镇羌驿),截乌鞘岭,昔至黑松驿。除非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连夜穿水流湍急,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的古浪峡,翻越海拔交峻,迫路艰险,寒气逼人的乌鞘岭。处于二者之间的古驿站黑松驿便成了他们不二的选择。他们只有在此留宿,然后于次日踏上各自的行途。

但历史已经远去,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乘车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有时甚至连一小时都不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早已使黑松驿驿站的功能丧失殆尽,徒有“驿”名罢了。不管它建于明代还是清代,但其地理的优越性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作为西北经济大动脉之一的兰新公路、兰新铁路穿境而过,说明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

如今,当我们站在这些古城墙遗址上,放眼望去昔日的古驿站早已物是人非,湮没在岁月的深处。而在历史的发展中,绵延了数千年之久的古老驿站系统,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的交通通讯方式,也许是这样一个原因吧。落后于时代,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黑松驿驿站和古城堡无疑便是这方面的一个明证。

Hash:f02a1eddeeb6147bbdbb5f2fb0438a69110a2995

声明:此文由 甘肃陈卫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