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同江中的神秘的“楛矢石砮”究竟是什么东西,最后孔子揭开秘密
我国古代时,在寒冷的东北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肃慎族。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条件,肃慎族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还持有一种一般人不认识的神器。而给出这种神器名称和功能答案的,竟然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到底这是件什么神器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说这件神器,要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春秋战国时期,一天,陈国王宫的后院来了一只受伤的隼鸟,隼鸟身上还带着一只箭。在王宫里出现兵器,事情当然就惊动了陈国的国君陈愍公。他命人将鸟拿来一看,鸟大家认识,可射中鸟的那支箭,既不是木质的,也不是石质的,更不是铁质的。这是什么箭?却没人认识。这还得了,这很可能说明,有外来的神秘刺客混进了王宫。陈愍公正在恐慌的时候,想起了孔子。孔子当时是鲁国的司寇,周游列国,正好经过陈国。找来孔子一问,孔子笑了,告诉陈愍公:你不用紧张,这支箭叫的楛矢石砮,是遥远的肃慎人造的,这个鸟也是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没有刺客,放心吧。
孔老夫子确实博学,给出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接下来,咱们就分着说——肃慎族楛矢石砮代表的意义。
先说肃慎,他是满族的前身,主要生活在长白山下,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他更是个古老的民族,在周朝时期,就有史料记载。
《后汉书》中,还对肃慎人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因为天气寒冷,肃慎人以穴居为主,而且居住的越深越高级。他们好养猪,吃猪肉,用猪皮做衣服,甚至用猪肉做防冻膏,厚厚地涂在身上御寒。再就是,肃慎人善射,还有一件神秘兵器,就是楛矢石砮,楛矢石砮很长,达一尺八寸,来发射它的弓长四尺,也是硬弓,已经达到弩的力度和准度了。
最有意思的是,楛矢石砮是用什么材质制成的。有人说了,箭谁都见过,是由竹木杆,羽毛,石头或铁箭头组成。当年孔明借东风时,周瑜要他监造十万支箭,就说得明明白白了。您说的这只能是箭,但不叫楛矢石砮。关于楛矢石砮的材质,是千百年来一直争论的话题。现在,小编就把目前掌握的情况说一下。
首先是箭头,就是石砮,目前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松脂化石。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一书中提过:有一种松脂沉入水中,经过许多年,化成一种青绀色,纹理如木,比铁和石头还坚硬的东西。第二种说法是木化石。说在东北有一条江叫混同江,据说就是黑龙江。江边有榆树,松树。树枝折断后掉到江里,被江水冲刷千百年后,就成了木化石。这个说法出自清代阎璩的《古文尚书疏证》,书里还特意提出,这种木化石,榆树的最好,松树的就差一些了。第三种说法是江口石。《明一统志》中记载:在黑龙江口有一种石头,叫水花石,这种石头比铁还坚硬,是做箭头的最好材质。当地人在取用这种石头之前,还要先祈神,这样磨出的刃就特别的锋利,铁箭头都比不过。
再说说箭杆,就是楛矢,它的材质目前也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采用的是松花江的一种特产,它是高约一米的明条灌木,多生长在山水相接的岩边。特点是整根的直径相近,而且与箭杆的尺寸相似。重要一点,它十分坚硬,能跟石头有一拼。因此,被当地人叫做“石棒”。第二种说法是一种石化的灌木。这与箭头的第二种说法基本一致,是木头沉入水中,年深日久,被石化成更坚硬的枝条。在东北,自古就有这种石化木头的民谣:"松花江,一大怪,木头沉底石头飘起来。”第三种似乎更科学,专家将东康遗址出土的楛矢的碳化标本进行了切片处理,经过对切片的电镜扫描,再从外观,构造等特征上进行对比,认为楛矢应该是一种杨柳科,柳属灌木,叫杞柳。
因为年代久远,楛矢石砮的材质,制造工艺等,目前我们知道的太少太少。但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随着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楛矢石砮和所有曾经消失的秘密一样,只有考古专家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解开它身上的谜团。
Hash:c62b5c6950e2316c45ed092fa16380a4b6bfe58c
声明:此文由 历史解密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