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宝丰文化(一)

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宝丰文化

在记忆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记忆历久弥新,总有一些过往铭记心怀。作为一个宝丰人,因为上学的缘故,我最初认识宝丰文化,也只是停留在“马街书会”、“宝丰酒”等一些较为出名的字眼上,没有感受到宝丰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毕业之后,由于工作的关系,2017年我第一次“赶了”马街书会,第一次观看宝丰魔术,第一次知道妙善观音,第一次接触红色文化......我的家乡,宝丰县,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汝瓷文化、酒文化,更诠释着宝丰的古老和厚重。

2017年农历正月十一,天气像往年一样寒冷,空中飘着雪花。天还没亮,我就拿着相机来到这一片冰雪覆盖的麦田里,拍摄河南洛阳市曲剧团和河南宝丰县豫剧团“对戏”场景。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每年的马街书会“对戏”活动在开始之前,都要在火神庙前举行“祭神”仪式,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敬重之情,祈祷活动的顺利举行。早上6点,演员们在点炮开锣之后一路吹吹打打,来到火神庙前,祭火神、唱神戏,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阵势,一时间兴趣大起。

两个剧团分别在火神庙前唱神戏,再由团长进殿祈祷,仪式虽然简单,但过程庄重。现场只有相机的“咔嚓”声和演员们的唱戏声,抑扬顿挫的乡音在空旷的麦田里传向远方,我不禁也收起了玩闹之心,静静感受着唱词中蕴含的感情。

“祭神”仪式结束后,演员们赶忙着化妆打扮。他们对着小镜子打扮自己的动作,特别的优雅美丽。

“对戏”快要开始了,两剧团为上台前做着准备工作,吊嗓、走台步......确保在台上能够压倒另一方。夜幕下的戏台,不管有没有人看,只要点炮开锣,“对戏”活动就要拉开序幕。一唱就是三天九场,管让爱戏之人看个过瘾,这真是文化的传承力量。

正月十三正会日,如从天而降一般,在麦田上的马街书会,吸引着十里八乡以及天南地北的人来这里赶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再多的言语都无法形容此处的热闹。艺人多,摄影多,前来观看的观众更多,我边走边拍,被周围的环境感染,在寒冷的冬天竟然感觉浑身冒汗。吹、拉、弹、唱,民间艺人卖力的表演着。简板声、二胡声、喝彩声,声声萦绕耳畔。

“......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我突然有种穿越的感觉,寻着调声望过去,只见一位艺人正在认真的演唱,仿佛周围的世界已与她无关,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表演当中。她没有浓妆艳抹,身上套着不知从哪里来的“太太乐”鸡精围裙,眼里闪着明亮的光,好像自己是那女驸马一样。我意识到,700年不散的马街书会,并不是通过人们的炒作而不断传承的,是这些艺人们的神和魂,是他们对待传统艺术文化执着追求的精神,推动着古老的马街书会不断发展,历久弥新。

马街书会对于大多年轻人而言是陌生的,因为它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争相追逐的名利,我庆幸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让我感受到家乡特有的曲艺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文化精神。

临江仙·马街书会

作者:刘建国

马街盛会传千古,江南塞北争春。

幕天席地亮书魂。凤弦酬父老,简板醉烟村。

情至浓时心自许,况兼宾主殷勤。

携琴负鼓写风云。应河岁筑梦,历久更图新。

编辑 月儿、张晋

编审:言羽

(本文原创)

Hash:4a64daf82f88362bf03bbff9aa47b686de508e8a

声明:此文由 宝丰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