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之十四)童恢的故事

主题:事迹被记录在国史之中的不其令

——童恢和童恢的故事

不其县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映现出许多著名在历史人物,口碑和对后世的影响当属不其令童恢。童恢的事迹被记录在国史之中,足见在当时的影响已经极为广泛。即墨地区和周边的人们一般称呼童恢为童公、童大人,童恢琅琊国姑幕县(故城址在今安丘石埠子镇)人,生活于汉灵帝时,光和五年(182年)授不其令。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记载:“童恢字汉宗,琅邪姑幕人也。……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及赐被劾当免,掾属悉投刺去,恢独诣阙争之。及得理,掾属悉归府,恢杖策而逝。由是论者归美。”

上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童恢因“执法廉平”而得司徒杨赐的赏识而被征召。后来在杨赐遭到弹劾将免职时,他的部属纷纷离去,唯有童恢一个人到朝廷为杨赐争辩。等到杨赐平反时,先前离他而去的那些部属又都回来了,可童恢却驱马远去。史书的记载让我们见识到童恢的忠勇无私,在当时已经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

关于出任不其令的事,史料是这样记载的:“复辟公府,除不其令。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以劝励之。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童恢理政有方,不其县域内政通人和,对表现良好的民众,给予酒肴一类物资的奖励,因此,诸业并举,不其境内清明太平,狱中竟多年无犯人囚禁,外埠两万余户前来归化。由此树立了一个祥和社会的理想形象,乃至于感动后世史官,在撰写这段史料时,将童恢的为政故事编纂其中。

童恢官职卑微,可在不其老百姓心目中,他是一位亲民加神奇的县令,是一位爱民如子的亲民县令。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他为民除害的一段奇闻,这就是“童恢驯虎”之事,此事入载国史。《后汉书•循吏列传》的相关记载是:“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呪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死,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不其域内老百姓深受老虎的危害,童恢便安排下属设木围栏,将老虎抓住,童恢对老虎斥责道,人间生灵万物,人是最尊贵的,你们这些老虎和财狼应当只能食用畜类。你们两只老虎不论是吃人还是伤害人,都要受到惩处。谁是伤人的老虎,马上低头认罪。其中一只老虎喊冤,一只老虎颤抖着认罪,童恢随即将无辜的老虎释放,而将那只吃人的老虎杀掉。

天下县令中,恐怕唯有不其令童恢能说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这等话,是可以当做一种人性宣言来看待的,反映出童恢对为政的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当然,“童恢驯虎”也可被视为一个政治隐喻,后世史官以此来引导后世的为政者要以天下苍生为上。

在任不其县令期间,童恢担当起了“教民稼穑”的先贤责任,致力于农桑、畜牧、渔盐的全面发展。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他率领不其百姓饲养家畜以确保祭祀和安魂之事,其文曰:“僮种为不其令,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祀,死买棺木。”这个故事是说童恢(僮种)让老百姓每家饲养一头猪和四只鸡,换来无忧生活。这也被认为是史书对即墨畜牧业记载较早的故事之一。

因为政绩突出,童恢擢升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太守,童恢病逝于任上。消息传来不其老百姓十分怀念他,在不其城东南方建造童公祠(今童真宫),建有衣冠冢,前立双石阙。

以上为正史的记载,关于民间传说在即墨地区流传较多,如:传说童恢刚来不其县上任的时候,不其县晚上经常有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童恢在上任前就对不其县略有耳闻,知道城门上有一窝貔子,年久成精,能变化成女子,夜间专门吸食人脑,童恢调兵遣将,把不其城北门围了个水泄不通,城楼下堆积了木柴、硫磺,命人点火焚烧。霎时间,北城门烈焰腾空,火光冲天,不久貔子们便伸腿瞪眼见了阎王。大火熄灭后,检点尸体,唯有母貔子精不见了踪影。这个故事在即墨城内被演变为“童大人火烧北门的故事”

童恢以不其令入载国史,开即墨历史循吏之先河,谱写了即墨历史重要的一个篇章, 《后汉书•循吏列传》对童恢的赞语是:“政畏张急,理善亨鲜。推忠以及,众瘼自蠲。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怀我风爱,永载遗贤。”这段话的大意是:施政切忌疏于民情而过于严苛,治理得法,则如煮小鲜那样简单。作为古代廉吏典范,童恢的意义尤在于“位卑未敢忘国忧”,为民请命,担当道义,躬践正义,笃行仁德,见证了天下为公的伟大理想。这也是研究不其县历史和童恢故事在当下的意义所在。

Hash:033acc4e52d196f28ee78478db497b7060a3c6f4

声明:此文由 即墨陈海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