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 |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像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对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启了早期对宇宙星系的探索,形成了很多有关宇宙的神话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中国也是最早对哈雷彗星进行记录的国家。

到了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开始在元大都(今北京)等地兴建了很多观星台,由当时著名的天文学郭守敬、王珣等主持测量,编写了《授时历》,将一年精确到365.2425天,跟地球公转绕太阳一圈只差了26秒,领先世界近300年。

明朝正统七年,司天监开始在北京城东南角兴建规模宏大的观星台和附属建筑,其中主建筑观星台高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宽23.9米,在台顶摆放有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用以观测天象。

崇祯年间,“西学东渐”日盛,著名的天文学家徐光启、李天经等人逐渐将西方的观星技术引入中国,中西结合,先后制造了极限大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望远镜等器械,进一步丰富了观星台的仪器设施,并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绘制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后来清朝星表的基础。

清朝建立后,将观星台改为观象台,并接受了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引入西方的天文观测方法,改进中国的历书。在汤若望和南怀任的主持下,从西方引进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记限仪、天体仪等六架天文仪器,用以观测使用。

康熙五十四年,德国传教士纪理安主持设计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命人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制造了新的浑仪,至此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八件天文仪器全部装备完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法国和德国将观象台的仪器掠夺回国内,作为展示使用,后经过清政府交涉,法国归还了掠夺的天文仪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经过民国政府交涉,德国归还了掠夺的天文仪器,至此八件天文仪器再次重现观象台。

1927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建立,观象台不在作观测研究,而后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供人参观游览,1931年后,随着日寇步步紧逼,为了保护文物,国民政府将一些仪器南迁,浑仪、简仪等七件仪器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博物馆内。

新中国成立后,观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成为历史保护文物,1983年重新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目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现在观象台分为古观象台城楼、天文主题花园紫薇殿和东西厢房展览室三部分组成,其中展室内通过“中国星空”,“西学东渐”,“仪象神韵”三个部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和中西天文学的交流,为参观者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和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真实的器物和资料。

地址东城区裱褙胡同2号

►开放时间:9:00--17:00 周一闭馆

Hash:35a167a185de2a10d00757fe86e9ade16f89130d

声明:此文由 你好色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