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有处神秘的宋代银矿遗址!

大田三明矿产资源丰富的县,有铁、铜、铅锌等几十种,品质优良、储量多。至清朝民国年间,大田的“铁银课税,系省之众”。日前,笔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探访了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银丁坂银矿遗址

古人开采银矿的作业流程,在银丁坂遗迹中依稀还可以寻到痕迹。

矿址:宋代遗迹保留完好

银丁坂古矿硐遗址

银丁坂银矿遗址位于大田县前坪乡黎坑自然村东北面。从著名的矿区银顶格出发,到达村庄后沿山垅田小路下山,不到500米处就是银丁坂。这里群山逼仄,草木蓊郁,林下梯田层叠,丰茂的水源在谷底汇聚成溪。由于海拔低,乍见如平地上突然凹陷进去的一个天然大坑。在坑壁的东向,临水依山建有3座古民居,不过现在早已人去楼空。

民居前方是一片平整的大水田,田埂分5级毛石垒砌,落差在2到4米之间,周边可见众多原始的银矿采矿硐群、矿渣、石磨、作坊、水沟、淘洗池、桥墩、税收场等。可以判断:旧时人们从后山开采出大量的优质原矿后,搬至民居下方的作坊进行加工,选矿、碾矿、炼矿、筛洗、入窑等工艺流程,仿佛仍可历历在目。宋、明时期分选矿物的平台、窑炉、作坊等遗迹至今保留完好,一些工棚、矿工住所、厨房、工具房、矿区道路等遗迹清晰可辨,同时还可看见用土、石、垒建的矿窑内壁表面上,闪烁着绿荧光芒的矿汗烧结物。

坡地上的矿山开采区遗址,长约1000米、宽600米;若干个工作面平台中,最大的高约5米、长30米、宽10米;一处明代矿道及矿硐,高1.8米、宽2米。矿硐垂直向下延伸,坑道口分2层,间隔厚度约0.3米,应是供采矿人员进出不同而设的专用通道,避免拥挤影响采矿进度和生产安全。

古人沿裸露的矿脉用锄头、铁锤、土箕等原始工具人工挖掘,矿石只选取品位好的留用,矿硐因此狭小只容身材瘦小的民工一人进出。

据当地老人介绍,古人挖矿时的情景一般是一个人头顶着一支松明,遇到僵硬的矿石便用明火烧烤,然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通过泼凉水使石头爆裂将其挖出。古银矿遗址系统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研究古代福建工业、矿业、制银业和考古的珍贵实物资料。

进洞1米内,硐的上方鲜苔还是依旧青青,蜘蛛网挂在上方,罕有人至。

历史:曾经的全省银矿之最

曾经用来碾磨银矿粉的大磨盘

大田县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成矿带,许多矿产品在北宋时期是朝廷的主要供应地。厦门大学编撰的《福建经济发展简史》称,福建宋朝时有银矿共72个,居全国首位,占总数的38%。而宋、明时期的三明又是福建重要的银矿产地,规模较大的是大田、尤溪永安

据史料记载,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兵部尚书翁景生遭贬谪漳州尤溪县聚贤里早达(即今日的大田县桃源镇翁厝村早达),掌管银炉18炉,采矿108硐;另据《明太祖洪武实录》介绍,洪武十九年(1386年),大田银屏山银矿(原尤溪县管辖)为全省最大的银矿,“置炉冶四十有二座,座置炉首二人,煎炼银矿,三次增额……岁收银课2295两”,占全省银矿税收的90%以上。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朝廷在梨亨乡(今黎坑村)开采银矿,耆宾陈龙山竭力协助朝廷办矿炼银有功,皇帝欲封赐公不受,赐鼓一架以示褒奖。《黎坑陈氏族谱》的生动描述,把我们的目光带回到了久远的历史。

龙山公是个贵人,他一到炼银场炉火就旺,然后出很多银子。”当地的村民陈其稳绘声绘色地介绍,他从祖辈听到传下来的佳话,主持炼银的官员天天邀请龙山到现场。

所谓“贵人”,笔者以为不外乎是说陈龙山的炼银技术很高。因为此后的族谱证实,他的后裔对大磨山银矿核心区进行了长期的开采和经营,之后于明末清初和清朝中晚期两度发迹。上世纪80年代,外迁台北高雄桃园等地的族人,数次回祖籍地寻根访祖,考察当年祖先经营过的矿山。当然,“银丁坂”自然是后来被替换的地名。

随着矿源的枯竭,产量一年比一年少,开采得不偿失,加上大航海时代白银的大量输入,开银矿变得没有利润了。在僵化的封建官营体制管理下,银矿税收不因减产而减少,如果停产税收还在,这就要由鼓铸者赔出巨大的岁课差额。所在县的人民也要跟着赔付,摊入田税中征收,史称“括派”。明朝初年的银屏山银冶,鼓铸者往往把妻儿卖掉以偿银课。

《明实录》及《闽书》说,永乐十五年(1417年),沙县人陈曝保,联合沙县、尤溪(时大田属尤溪管辖)、永春德化龙溪各县人民,击毁银屏山银场。本应造福为民的银矿,却成了贻害人们的祸根,此后只要有人提起银矿开采,所有人都反对。

路边随处可见矿碴

传说:银丁坂地下处处藏宝藏

银丁坂宋朝炼银遗址,现已变成农田,鲜为人知。

通往炼银场遗址路上至今仍铺满了当时炼银遗留的矿碴。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Hash:9032ef0c1783d1840a33eecb489d8191e1730b88

声明:此文由 三明新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