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编号370284的乡土记忆|胶南县地名志(24)

塔山乡概况

塔山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藏南乡与泊里镇,西靠大场镇,南接小场乡,北倚理务关乡及大村镇。面积51平方公里。辖34个村民委员会,31个村。有居民4,83120,340人(非农业人口360人)。其中男性10,395人,女性9,954人。除满族1人外,皆汉族。乡人民政府驻立新(村),在县城西南32.3公里处。塔(山)贡(口)公路横穿乡境。

塔山乡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丘陵,西部平原。塔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120米,上有五百余年大银杏树一株,树大位高,历来为沿海船舶航行重要标志。白马河纵贯全境南入大场镇。另有三条季节河,均系白马河支流。1969年拦河建成肖家洼水库,总库容225万立方米。1979年在白马河干流建扬水站一座,装机320马力。两项水利工程可灌溉农田2,200亩。

该乡属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一月平均气温-2.6℃,八月平均气温26℃。全年无霜期190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900毫米。乡内塔山店子、柳行大庄、淘金河子一带为冰雹线经过地区。

该乡以农为主。有耕地31,495亩,大部为河谷平原,土质肥沃。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1987年粮食播种面积38,287亩,总产11,747吨。农业机械总动力5,289千瓦。有林地8,916亩,木材蓄积量13,781立方米,尚有大片河滩宜林地,林业发展前景广阔。果园3,667亩,干鲜果品总产588吨。1987年农业总收入1,75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7元。

该乡有建筑公司、福利厂、面粉厂、塑料印刷厂、砖瓦厂、灯具厂、预制件厂等乡办企业。1087年乡办工业总产值约198.6万元。

该乡拥有中(农校)、小学16处,学生3,177人,教职工17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0.2%。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书店等文化机构和设施。有卫生院一所,床位25张,医护人员19人。各村设有卫生室。198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0.96‰。

境内西寺、张家大庄、驼沟等村均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其中西寺遗址,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大庄遗址、驼沟遗址,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乡辖境解放前属诸城县第五区龙马乡、凤仪乡、胜水乡和泊里乡。小辛庄、大荒、驼沟、淘金河4个村属龙马乡,大庄寺、小官庄、刘家大庄、新大庄、金头岭、柳行大庄、魏家大庄、丁家大庄、王家屯、大沟、黄古墩岭、井戈庄、肖家洼、马戈庄、张家大庄16个村属风仪乡,吉利河、保子埠、王家庄、蔡家村4个村属胜水乡;塔山店子、前金家官庄、后金家官庄3个村属泊里乡。当时面积约51平方公里,人口约11,089人。

1944年8月部分村庄解放。建立藏马县后上述各村分属龙马、旺山、泊里区。不久藏马县并于诸胶县。

1945年8月恢复藏马县,上述26个村划归旺山区。1947年由旺山、龙马、海青、大山区划出42个村建立吉利区。即:胜水、正南岭、吉利河、西南岭、雹泉庙、吉湄村、东十字路、花根山、戴家庄、陈家村、白马社、金头岭、前茂甲庄、后茂甲庄、大石岭、小石岭、辛庄、石桥、小白马河、大白马河、斜屋、塔山坡、塔山店子、前金家官庄、后金家官庄、淘金河子、驼沟、大荒、小辛庄、黄古墩岭、大庄等、魏家大庄、丁家大庄、张家大庄、大沟、柳行大庄、刘家大庄、王家屯、王家庄、小宫庄、保子埠、蔡家村。

1949年吉利区改为第六区。1955年复称吉利区。1956年2月藏马县调整区划,全具划为7个区,吉利区保留建制。同年3月藏马县撤销,并入胶南县,上述村庄属胶南县吉利区。同年11月吉利区撤销,并入龙马区。

1958年3月撤区划乡,龙马区划为大村、张戈庄两个乡,部分村庄划归大场、大庄两个乡。今乡境各村除金头岭属张戈庄乡外,其余26个村(大庄寺分为东寺、西寺)属大庄乡。9月大场乡、大庄乡合并成立曙光人民公社,后改称大场人民公社。

1976年7月由大场人民公社分出蔡家村、保子埠、井戈庄、马戈庄、王家屯、王家庄、小官庄、柳行大庄、东寺、西寺、南寺、北寺(原大庄寺1952年分为东寺、西寺)1961年西寺又分出南寺、北寺)、新大庄、小辛庄、大荒、塔山店子、吉利河、驼沟、淘金河子、魏家大庄、丁家大庄、大沟、黄古墩岭、肖家洼(分四个生产大队)、张家大庄、红旗岭(1971年因建吉利河水库,库区张戈庄部分居民迁建)、前金家官庄、后金家官庄、刘家大庄29个村及原属张戈庄公社的金头岭、前进(1970年因修建吉利河水库,库区兰上村部分居民迁建)组建塔山人民公社。共辖34个生产大队,31个村。

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大荒更名幸福村,大沟更名立新,小官庄更名新官庄,王家庄更名王庄。

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塔山人民公社改为塔山乡,辖34个村民委员会,31个村。

立新

位于县城西南32.3公里、白马河东岸。地处丘陵。为塔山乡人民政府驻地。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72户,748人,耕地1,222亩,果园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77元。农历三、八逢集。

据传,明末陈、黄、杨三姓从广西迁此立村。因村前有一条大沟,取名大沟(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立新。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沟。

金头岭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北3.6公里、白马河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38户,580人,耕地980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0元。

据传,明末孟、荆、滕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一土岭,状如龙抬头,岭后有一巨石叫金子石,故名金头岭。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金头岭。

小辛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北4.5公里、塔山西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90户,416人,耕地882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59元。

据传,明初陈、郝二姓从江苏海州迁此各自立村。因耕种官田,分别取名陈家官庄和郝家官庄。清初,该二村被官府诬为盗匪,多数人被抄家灭族,所剩人家合为一处,以该年为辛亥年,故取名小辛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辛庄。

吉利河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北3.8公里、吉利河东岸。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53户,1,060人,耕地1,77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80元。

据《丁氏家乘》记载,清康熙年间丁氏九世丁淑性由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

相传,因在吉利河东岸立村,故取名吉利河。

清道光服《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吉利河。

前 进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四北2.7公里处。地处丘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0户,329人,耕地451亩,果园9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10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0年)兰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理务关乡理务关(村)北3.5公里处立村,取名兰上(村)。

1970年因建吉利河水库,部分居民迁此立村,以吉祥嘉言取名前进(村)。

新官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北2.2公里、白马河西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4户,287人,耕地287亩,果园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00元。

据传,明初王姓由日照安家大岭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取名王家官庄。后因村小,改称小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新官庄。

新大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北2.9公里、白马河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3户,376人,耕地458亩,果园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12元。

据传,清乾隆年间徐建由今大场镇迁此立村。因坐落如虎状的岭顶上,取名虎山顶(村)。后以邻近几个“大庄”,改称新大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辛大庄。

柳行大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北2,2公里,白马河西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92户,762人,耕地1,041亩。以农为主,有油坊。1987年人均收入800元。

据《徐氏支谱》载,明正德年间,徐氏四世徐泰之后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立村。据传,明初丁姓从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因村前河旁柳树成行,故名柳行大庄。清末,该村徐仁福为翰林,一度改称徐家大庄,徐仁福死后,复称柳行大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柳行大庄。

刘家大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北2.4公里,白马河西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36户,583人,耕地690亩,果园9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6元。

据传,元末申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申家疃。后苑、丁、王等姓相继迁来,在其村南、村北立村。清中期,刘好由今海青乡麻沟河迁此,把三村合一,名为刘家大庄。为保障安全,在村周围筑起围墙,因此又有“围子里”之称。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温域》称刘家大庄。

大庄寺

是一片村名称,包括西寺、北寺、南寺、东寺四个村。

据清乾隆三十年(1766年)天台宗祠藏版《琅琊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第二十六支丁昂后人由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

相传,因村西寺院内有巨钟一口,故取村名大钟寺,后演变为大庄寺。1952年分为东寺、西寺两个村,1961年西寺分出南寺、北寺两个村,对这四个村仍统称大庄寺。

西寺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北1.7公里、白马河西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6户,383人,耕地474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59元。

1973年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一处(破坏严重),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一批。1982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历、沿革同大庄寺。该村居西,故名西寺。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庄寺。

北寺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北2公里、白马河东岸。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0户,361人,耕地640亩,果园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16元。

来历、沿革同大庄寺。该村居北,故名北寺。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庄寺。

南寺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北1.7公里、白马河东岸。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3户,268人,耕地507亩,果园22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7元。

来历、沿革同大庄寺。该村居南,故名南寺。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强域》称大庄寺(前寺)。

东寺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北2.2公里、白马河东岸。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68户,1,104人,耕地1,770亩,果园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50元。

来历、沿革同大庄寺。该村居东,故名东寺。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庄寺。

驼沟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北3.1公里、塔山西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73户,683人,耕地1,276亩,果园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93元。

该村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一处,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元末郭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沟,状如伏卧的骆驼,故取村名驼沟。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驼沟。

淘金河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北2.7公里、塔山西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1户,282人,耕地600亩,果园11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6元。

据传,明末邹、刘二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人们曾在村前小河里淘金,故名淘金河(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强域》称淘金河。

幸福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北4.1公里、塔山西北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5户,196人,耕地450亩,果园21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50元。

据传,清末毕姓从附近小白马河(村)迁此立村。因此地一片荒野,是小白马河丁家地主放马的地方,遂取村名为荒地,后演变为大荒。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以吉祥嘉言更名幸福村。

塔山店子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北4.3公里、塔山西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35户,920人,耕地1,760亩,果园9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50元。

据传,明末刘、李、王等姓由徐州迁此,在塔山脚下立村。因此处系交通要道,设有店铺,故名塔山店子。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塔山店庄。

王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3.3公里,吉利河东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91户,381人,耕地020亩,果园57亩。以农为主。1087年人均收入683元。

据传,清初王处从河南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10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王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王家庄。

保子埠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2.7公里、吉利河东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7户,785人,耕地1,296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3元。

据传,明初黄、解等处从江苏海州迁此,在土埠上立村。因村西南有古庙叫保寺庵,遂取村名保寺埠(村),后演变为保子埠。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保子埠。

王家屯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北2.7公里、吉利河东侧。半岭半洼。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5户,249人,耕地303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96元。

据传,明初王处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耕种屯田,故名王家屯。

张家大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南1.4公里、白马河西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83户,722人,耕地1,019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18元。

1973年曾发现龙山文一处,山土石器,陶器等文物多件。1988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来,先到今大场镇后河岔,后到附近蔡家村,明末八世来此立村,取名张家大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张家大庄。

丁家大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南1公里、白马河西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05户,452人,耕地417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95元。

据《琅琊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第五十一支丁纬后人由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取名丁家大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丁家大庄。

魏家大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0.8公里、白马河西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50户,1,019人,耕地1,312亩,果园1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43元。

据传,明初黄、魏、陈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黄家大庄。清末,因该村魏景荣在诸城县衙为役,县官命改称魏家大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魏家大庄。

红旗岭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南0.4公里、白马河东岸。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42户,582人,耕地921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25元。

1971年修建吉利河水库,原张戈庄公社张戈庄大队部分居民迁此立村。因坐落岭下,以吉祥嘉言取名红旗岭(村)。

黄古墩岭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北1.5公里、塔山西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5户,228人,耕地523亩,果园7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70元。

据传,明中期丁姓由附近胜水(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岭,并有烽火墩,以吉祥嘉言取名为凤墩岭(村)。清中期,因此地土石呈黄色,改称黄墩岭。解放后演变成黄古墩岭。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黄墩岭。

前官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南2.1公里、塔山西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5户,302人,耕地600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6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金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取名金家官庄。后金氏兄弟分居,在村后又立一村,该村遂称前金家官庄。1958年简称为前官庄。1973年新村规划时向西迁移约100米。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强城》称金家官庄。

后官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3公里、塔山西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28户,521人,耕地926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52元。

来历同前官庄。后金氏兄弟分居,在原金家官庄村后立一村庄,称后金家官庄。

1958年为称说简便,改为后官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金家官庄。

蔡家村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南3.5公里、吉利河东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20户,910人,耕地1,264亩,果园8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2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蔡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蔡家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蔡家村。

马戈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南2.2公里、白马河西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20户,927人,耕地1,297亩,果园45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91元。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正德年间,徐氏四世徐泰之后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相传,明初马、丁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马姓先到,取名马家庄,后演变为马哥(古“家”、“哥”音通)

庄。解放后在书写中又演变为马戈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马哥庄。

井戈庄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西南2.5公里、白马河东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58户,1,442人,耕地2,560亩,果园1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16元。

据传,明初井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后马、王、李等姓亦迁此居住。因井氏先到,故取名井家庄。后演变为井哥庄,解放后又演变成井戈庄。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井哥庄。

肖家洼

位于乡人民政府驻地立新(村)东南2.4公里处。半岭半洼。设肖家洼一村、肖家洼二村、肖家洼三村、肖家洼四村4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居民489户,2,066人,耕地3,550亩,果园138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843元。

据传,明初肖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三面环岭的低洼处,故取名肖家洼。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肖家洼。

今天我们回顾了塔山乡区图及概况

小场乡

金汤免费送票啦!

来源:《山东省胶南县地名志》(1990年版)

Hash:0ef55d01343a5332bf288068a1e927467e81817f

声明:此文由 胶南信息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