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古墓知多少
冀州古城历史悠久,自西汉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京畿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冀州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物古迹,最突出的古迹便是古墓。
一、后冢
位于美丽的衡水湖西,中湖大道西侧,前冢北二里,冢高14米,东西、南北各长60米,占地3600平方米,地下物尚未遭破坏。据分析是汉墓。
古墓封土的西面南侧
墓顶的盗洞
墓砖
二、前冢汉墓
座落在旧城北七里后冢村小学北面,封土高10米,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国初,有人将前冢挖一洞,发现里面有砖砌墓室,墓砖有20斤、24斤、40斤三种,墓道高6尺,宽4尺多,弯曲不直,里面有很多墓室,后用土掩埋。冢上原有一座菩萨庙,庙内有一铁钟,钟上铸有“道光三年重修”字样。十年动乱期间,庙被拆除。1969年此墓又遭人为破坏,出土文物有银缕玉衣片、铜器、陶器等,被鉴定为汉代文物,此墓为汉墓,虽遭部分破坏,但仍有一部分较为完好,仍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古墓大部分已经被削除,这是一个以古墓命名的村庄,古墓受到了破坏。
此为西北方向,墓顶的小庙、古钟早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就已灰飞烟灭了。
三、西元头汉墓
座落在旧城西1公里,西元头村北约1000米的农田中。封土高5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31米,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据旧志记载:“西元头村东北有元渤海郡吴泽世庆墓志,孙郑李村南有老娘墓、元东陆先生冯复墓碑。”当地群众将此墓俗称为袁绍的“四女坟”。此墓曾于1968年在封土的西南角挖出一道墙口,后被县政府部门制止,并将墙口埋好。1981年上半年存有动土现象,破坏不严重,封土基本完好。
传说中的探沟
四、常庄汉墓
座落在冀州镇常庄村北300米,当前在冀州县城迎宾大街以东,长安西路以北(东迎宾大街进入长安小区直行即到)。封土高8米,占地面积2565平方米。原来有大小两个土冢,小冢于1958年平整土地时平除。此冢有三种传说:一是袁绍的蓄粮冢;二是张耳之墓;三是“九女坟”。据冢附近出土的破砖碎瓦分析,此冢可能是古墓。此墓始建年代,无记载可查,有待于进步考证。
这座古墓因位于小区之内,小区把之打造成区内一景观,四周遍植花木,并有三面修水泥台阶以利攀登,墓顶筑小亭一座,供业主纳凉休憩之用。
五、双冢
座落在新城南二里双冢村东北约300米。南北两个冢前后相距50米,大小相同,冢高6米,冢底相连,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6亩,因两个古冢相连接而得名双冢。冢顶原有南北两座大殿,今尚存绳纹汉瓦碎片。民国初期,在西北角发现砖砌券门,冢顶也有塌方现象。从发现的券门和两冢相连的结构分析,很可能为年代久远的古墓。据《周书》载“宪至信都,氵皆阵于城南,宪登张耳墓以望之。”由此可知,冀州城南有张耳墓,而双冢正处于冀州旧城南十里。据此推断,当年所登的张耳墓可能就是今天的双冢。
这是古墓西面,突出地表不是很明显
双冢南面
六、南午照墓(最为特殊)
座落于周村镇南午照村西南500米。封土高5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冢上原有庙,现已无存,附近尚有汉瓦残片。1957年当地群众在冢的西南角50米处,发现埋有铁香炉一个,约2米高,因重量过大无法挖出,所以又埋了起来。据当地群众反映,曾有人在动土时发现人头骨和花碗,后无人敢挖此土。分析可能是汉墓,但无史料考证,尚不能作最后结论。封土保存完好。
园林式的古墓,周围冬青围绕,一年四季都应该郁郁葱葱,古墓遍植花草、景观树木、龙爪槐。
七、辉庄墓
座落于冀州镇辉庄村东北600米。封土高9米,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该冢封土为白灰和粘土夯筑而成。据说此冢原来的形状是“龟形”,现近似于园台形。冢顶原有“镇武爷庙”,冢南坡有“佛爷庙”,当地群众俗称“大寺”,后被拆除,现封土上碎砖瓦很多。封土上原有“龟驮”的石碑两块,字迹不清,现已修桥用了。冢的东南角尚有龟座一个。其封土夯实情况与其它墓葬不同,分析应为大型墓葬。此墓保存完好,基本上没有动土。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坡
八、孟岭墓
座落在孟岭村北50米。封土呈方形,东西长85米,南北长87米,高7米,占地面积6908平方米。冢顶曾有庙和石碑,解放前庙和碑就被毁。相传是东汉末年袁绍所筑,有“阅兵台”、“蓄粮冢”、“烽火台”等传说。冢东南角动土较为严重,其他部分保存较好。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晨钟暮鼓
Hash:90cb9d975ded419d5e94546c0ca0a61cedbea129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