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中原,从这些文物看那时的鼎盛繁荣!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的平原地区(又称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有20多个王朝在这里建立都城,前后跨越三千余年。汉代至唐代(公元前202—公元907年),中国文明经历了汉民族主流文化的整合定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及唐代文化的鼎盛。河南洛阳、许昌、安阳先后成为都城,中原地区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
汉代随着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以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形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与中原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文化形态更加丰富多彩。隋唐时期,国际大都会洛阳城规模宏大、经济发达、人才聚集,呈现出鼎盛繁荣的景象。
第一部分 世俗生活
第一单元 构建精巧的汉代民宅建筑
两汉时期是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形成阶段,以木构建筑为主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完善。它以木材构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作为整个建筑物承重的结构主体。在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基本结构和以农业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的作用下,形成了以四合院为基本构成的建筑格局。
灰陶院落
河南省郑州市乾元街7号出土
长82,宽80,通高73厘米
灰陶院落说明:宅院建筑是汉代庄园生活的场所,以长方形或方形的严正四合院布局为基础。这组汉代灰陶院落是由门房、阙楼、厢房、厨房、仓楼、猪圈等组成,是西汉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
庭院画像砖
东汉
1959年河南省郑州市南关陇海路159墓出土
长119,宽49,厚45厘米
庭院画像砖说明:砖上图案为模制的完整庭院,前有道路通向大门,双阙耸立。内院有高大建筑,院墙曲折有致,屋顶为四阿式,瓦垄清晰。院内外树木丛生,瑞禽栖息。
绿釉二层陶水榭
东汉
通高54,池边长40厘米
水榭说明:榭是建在高台上的木结构建筑物,临水而建称为水榭,是古人休憩的场所。
多层建筑明器组说明:土木结构的多层建筑汉代已渐成熟,汉代建筑明器中反映了汉代多层建筑的式样。多层建筑有望楼、戏楼、仓楼和阁楼等。
绿釉四层陶楼院
汉代
高90,进深31,面阔28厘米
中国文明的主体是由远古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到两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粮食从生产、加工、贮藏、烹饪都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与粮食生产相适应以家庭为单元的家畜饲养也较为普遍。
彩绘四层陶仓楼
东汉
河南省焦作市出土
通高131,面阔68,进深54厘米
“东井灭火”陶井
汉代
1960年河南省中州大渠偃师段出土
高12.2、井径长16.9;井径宽24.6厘米
第三单元 汉代乐舞艺术
进入汉代,封建社会体制初步建立,人的个体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汉代人张扬的个性,浪漫的情怀,在劳动之余通过艺术形式得以抒发。在出土的汉代陶俑、壁画、画像砖(石)等文物中,发现有大量乐舞、杂技等场景。
灰陶尊上倒立俑
汉代
河南省济源辛庄乡北官庄出土
高19厘米
戏车画像砖
东汉
新野县任营村采集
残长62、宽32、厚5厘米
第四单元 南北交汇 胡汉杂糅
从公元3世纪的汉末至公元6世纪一统的隋唐王朝建立止,中国历史进入了大约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中原士族大批南迁。中原文化在吸纳、融汇、播迁中,呈现出新的面貌。
贡献画像砖
南朝
1958年河南省邓州学庄村出土
纵38、横19,厚6厘米
贵妇出游画像砖
南朝
1958年河南省邓州学庄村出土
纵38、横19、厚6厘米
黄釉舞乐陶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安阳市范粹墓出土
高20厘米 宽16.5厘米 口径6厘米
黄釉舞乐陶扁壶说明:扁壶形状类似西域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源于西域游牧民族的“胡腾舞”图案,说明西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历史事实。
第五单元 繁荣开放的隋唐社会生活
中华历史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冲突、激荡、融合之后,于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开启了历史上的又一盛世——隋唐。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隋唐时期的人文风貌呈现出开放进取的积极姿态,在保留中华传统的文化基础之上,融汇了西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唐代社会开放,环境宽松,女性有较多自由,在社会生活的劳作、乐舞、骑马、出行、射箭、打球、斗鸡、饮酒等领域,都有女性身影。女性形象在陶塑艺术中得到了突出表现,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反映了隋唐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彩绘陶坐部伎乐俑群
隋代
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最高18.5厘米
最低17厘米 隋代彩绘陶坐部伎乐俑群说明:八个跽坐演奏的女乐手分持不同乐器,梳隋代流行的盘桓髻,着窄袖短襦,外罩长衫,铺地长裙为红彩条纹的“间色裙”,她们姿态各异,组成殿堂上的宴飨乐舞演出的场面。
白陶粮食加工作坊(一套4件)
隋代
1959年安阳张盛墓出土
最高23,最低14厘米
红陶女俑
唐代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高37厘米
三彩武士俑(戴盔)
唐代
1931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高87.5厘米
绘彩陶俑
唐代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出土
高52厘米
海兽葡萄纹铜镜
唐代
河南省文物队移交
直径19.9厘米,重1.65千克
提梁银罐
唐代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高9.7、口径8厘米
第二部分 宗教信仰
儒学是中国封建大一统政权的理论支柱。先秦时期产生的道家思想,在汉代开始出现宗教化。佛教自汉代由西土传入,在中原落地生根,逐步世俗化。进入隋唐时期,在文化上实行了兼容并包的政策,三教合流的趋势明显,最终促进了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互相融合。
一、对死亡彼岸的信仰
中国古代慎终追远、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特有丧葬礼制。人们通过各种埋葬器物和丧葬仪式,以追求死后彼岸世界的享乐和灵魂的永生。
金缕玉衣
西汉
1986年河南省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180厘米宽125厘米
玉衣说明:玉衣是汉代王公贵族以期保护尸体不朽的特有葬具。根据亡者的等级,有金镂、银镂、铜镂、丝镂之分。这件玉衣是西汉梁王的殓服,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联缀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制成头罩、脸盖、上衣、袖、手套、裤和脚套等。
鎏金节约
西汉
河南省永城市保安山汉墓出土
厚2.6、直径4.1厘米
白釉黑彩瓷人面镇墓兽
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高49厘米
镇墓兽说明:打鬼驱邪、镇守墓葬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丧葬观念之一。死者的亡灵除了希望在墓中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外,还希望免除受到邪恶、鬼怪的侵害、滋扰。镇墓兽就是依据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安放在墓中镇墓避邪的怪兽。
青釉堆塑人物谷仓罐
魏晋
腹围14.50;高46.30;底径15.00 厘米
谷仓罐说明:谷仓罐属明器,即“送死之器”,供死者在冥间生活之用,其造型类似生活中的坛子。作为殉葬品,它还有安抚死者的意义。这件谷仓罐上堆塑了若干个举丧致哀、双手合十的人物形象,俨然一个丧葬仪式场面。谷仓罐上部中央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四角设望楼。
二、儒学
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规范人的道德行为,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念的思想文化体系。汉朝将儒学立为官学,设太学为传授儒家经典的国家最高学府,从此以后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育和中国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辟雍碑拓片
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
原碑1931年河南偃师西南东大郊北汉晋辟雍遗址出土
辟雍碑拓片:辟雍碑记载了西晋皇帝及太子三次莅临太学的史实。洛阳太学创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后屡经扩建,至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历经东汉、曹魏、西晋三百余年,规模之大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
洛阳市太学遗址出土 高20、宽12、厚6厘米
熹平石经:为统一经学版本,减少传抄中的谬误,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参校诸体文字经书,以隶书书写经文及校勘镌刻石碑,立于洛阳太学,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后世称为“熹平石经”,这是古代最早的官定儒学经书版本。
三、道家思想
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的中国道家思想,到两汉时期向着世俗化与宗教化方面发展。汉代精神世界弥漫着浓厚的神秘主义气息,长生不死、羽化升仙思想盛行,成为道教产生的根源。
红绿釉陶都树
西汉
河南省济源市出土
高63厘米
桃都树说明:桃都树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树,顶端栖息着为天下报晓的神鸡—天鸡。
怪兽陶壁壶
西汉
荥阳北邙乡牛口峪出土
高26.3厘米
四、佛教的传入与壮大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汉末(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礼佛之风极浓,都城洛阳建佛寺千余座,并始凿龙门石窟、巩县石窟。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全面世俗化,影响渗透到物质、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田延和造像碑
犍陀罗艺术,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一种以希腊艺术形式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艺术。这件佛像的高肉髻、头光、手印等因素,都源自犍陀罗,而头戴的三花冠,则有波斯风格。佛和菩萨的面相和佛的褒衣博带大衣,明显的被中国化了。
青釉莲花八系尊
北朝 河南省鹤壁市出土 足径10.5,高36.4,口径14.8厘米
蓝釉陶净瓶
唐代 1978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高23,腹径35厘米
第三部分 盛世陶瓷
瓷器是中国人的重要发明,对世界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根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原始瓷器发现于距今4000多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中。汉至隋唐是中国瓷器的成熟期,瓷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低温铅釉陶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一个重大成就。南北朝时期,在白瓷上开始施以彩釉,直接导致了唐代三彩器的出现。
白釉绿彩三系瓷罐
北齐(550-577年)
河南省安阳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
高12.5、口径4.6、腹围38厘米
白釉绿彩三系罐说明: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瓷器,胎白而坚,釉薄而透明,已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其中的白釉三系瓷罐在乳白色透明釉上施绿釉,这一工艺开唐三彩之先河。
【唐三彩与巩义黄冶三彩窑】
说明:唐三彩是以白色高岭土或红色粘土作胎素烧,然后施以含有铁、铜、钴、锰等不同呈色剂的彩釉,再次入窑焙烧而成的一种铅釉陶器。烧制过程中,各种色釉流动浸润,呈现出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河南巩义黄冶窑是唐代烧制三彩器的重要窑址之一。
三彩罐
唐代
高12.1、口径10.5厘米
三彩带盖罐
唐代
高24厘米
三彩贴花小柜
唐代
河南洛阳出土
高17.2、长20、宽16.6厘米
三彩人物凤首壶
唐代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塔湾村出土
高32.5、底长10、宽9厘米
【白瓷】
唐代瓷器素有“南青北白”之说,这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瓷器的主要特点。白瓷产生于北齐,由北方青瓷演变而来,隋唐臻于成熟。河南安阳、巩义、登封等多处瓷窑烧制出了许多胎质细腻、釉色透亮、洁白如玉的白瓷精品。唐代白瓷的成熟为以后彩瓷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青釉环形鸡首瓷壶
隋代
底径6.2、口径7.3、高25.2厘米
【花釉瓷】
花釉瓷是唐代出现的瓷器新品种,窑址在河南鲁山。这种瓷器一般在黑、褐、蓝等深色釉上饰以天蓝、月白等浅色斑点,经高温焙烧后产生窑变,形成块状彩斑,深浅相衬,格外醒目。花釉瓷为后世钧瓷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花釉瓷双系罐
唐代 征集 高15厘米,足径9.8,口径11厘米
故宫收藏唐三彩欣赏
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三彩文官俑,唐,高72cm。
文官俑头戴小冠,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臂抱于胸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地位较高的随葬常达数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为常见明器。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cm,宽50cm。
天王俑头顶置一展翅欲飞之鸟。双眉紧蹙,双眼圆睁,张嘴露齿。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宽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画彩,不施釉,颈下施黄、绿、白三色釉。头束发髻,二目圆睁,双眉浓重,大鼻头,鼻下胡须向两侧上翘,面相异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肩覆披膊作龙首状。右手握拳上举,左手叉扶于腰际。足蹬高靴,直立于镂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备,气宇轩昂之态显露无遗,精工制作,是一件上佳的艺术珍品。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唐,骆驼高70cm,长51cm,佣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画彩,身施黄、绿、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头戴折沿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袍,领口外翻,内着半臂,腰后系一包袱,下着裙,足蹬长靴。双手握拳,姿势呈拉缰绳状。驼俑为双峰驼,上有毡垫,周身以黄釉作为主色调。驼首上昂,张嘴作嘶鸣状。腰身略长,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这组唐三彩俑比例和谐,神情准确。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牵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三彩武官俑,唐,高70.5cm。
俑头戴鹖冠,高鼻深目,八字胡须,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拳相握,置于胸前。鹖冠施朱,冠、发、眉、眼、胡须施墨,唇红。
此三彩武官俑神情庄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色泽鲜艳流畅。
鹖(hé 音合)为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唐朝时鹖冠中的鹖多为小雀状,头朝下,两翼匍匐。鹖冠流行于盛唐,至中唐以后则少见。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Hash:bfbfae79951ec21376867e3e3d95b84890c28b05
声明:此文由 收藏瞭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