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第133窟10号北魏造像碑解读和欣赏

【广提子原创】,原载于“广提子”新浪博客 2018-5-30,和“广提子”微信 2019-10-18,现作少许修改。

已经是第三次上麦积山了,我仍然兴奋和期待。第一次来是2010年,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的夏朗云主任和一位王牌讲解员陪我几乎一天,把麦积山石窟的精品都看个仔细,享受了行内的礼遇。可能是我不够用功,记忆逐渐淡漠了。第二次是2016年8月,我和几位爱好佛教美术的朋友同游麦积山石窟。这次是今年4月的游学,与佛教石窟的几位铁粉花钱又把“特窟”看了一遍。如果再不补上几篇笔记,心里这坎儿过不去。思量之下,选我最喜爱的133窟10号北魏造像碑下笔。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10号造像碑--彩照】

中国古代石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文字碑,造像碑和墓志铭。遗存的造像碑主要流行于北魏至唐代。10号北魏造像碑是我国最为著名,最唯美的释迦摩尼佛传碑之一。根据蒋毅明的推断,10号碑制作年代在北魏景明以后(502-534)。有学者进一步推断,133窟造像碑应来自麦积山下层石洞,或石窟下面及邻近古寺院,在北宋以前就入藏133窟。与印度早期石雕单纯以佛传故事为题材不同,10号造像碑由佛陀的“八相成道”故事,和作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多宝佛,释迦摩尼佛,弥勒佛三世佛说法图构成。特别宣说了以释迦多宝佛为核心的“法华”思想,和大乘佛教的维摩思想。10号佛传碑将佛传故事和说法图结合在一起,构图细密完整,历史叙事流畅,雕刻不仅展现了北魏皇室的汉化状况,也摆脱了“秀骨清像”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造像发展取得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罕见的”,“六世纪最具魅力的造像碑之一”。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10号造像碑--彩照】

10号造像碑位于麦积山石窟西崖上层三大像左上侧,距地面高约48米的第133号窟内,俗称“万佛洞”。洞窟是“一堂二内”崖墓式。洞窟内保存有各式泥塑石雕和石碑。这块佛传碑高1.6米,宽0.8米,厚0.10米,上方呈半圆形。青石雕琢。碑阴和两侧没有雕刻和题榜。造像碑正面,用高浮雕手法,雕有大小不等12幅画面,100多位身份不同的人物。碑面刻有一周边框,正中刻有两道横栏,将石碑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中心部分是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右是山林出家,左上是思维悟道,下刻涅槃。中间部分正中是交脚菩萨,其左上为乘象入胎,左下为降魔成道;右上为树下诞生和九龙灌顶,右下为布发掩泥,燃灯受记。下部是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释迦说法图。左为文殊问疾,右为初转法轮。整个画将人物,动物,山石,树木巧妙组合,以诠释从久远的过去世,到现在世和未来世的伟大的佛陀故事。

【10号造像碑内容分布图】

1. 布发掩泥,燃灯受记;2. 乘象入胎,3. 树下诞生和九龙灌顶;4. 山林出家;5.思维悟道,吉祥献草(阿育王施土);6.降魔成道。7. 初转法轮;8. 文殊问疾;9. 涅槃示寂;10.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11.交脚菩萨。12. 释迦转大法轮

下面我按内容前后顺序,将各图进行详细的叙述

【1. 布发掩泥,燃灯受记】

【1. 布发掩泥,燃灯受记】

燃灯佛站立于莲台之上,后有舟形大背光和头光,手作说法印。上悬华盖,左右两侧各三窜璎珞装饰。佛前一男孩,应是善慧仙人,赤裸上身,以发布地,跪于佛足前。图左一女子,左手持长茎莲花,右手作敬礼状。图左上角有一圆形物,内有一长跪小人,也是善慧仙人,升空作法以偈赞佛的景象。

浮雕图依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在过去无数阿僧袛劫,释迦摩尼佛的前身善慧仙人前往供养燃灯佛,他向路边女子购买七茎青莲花以作供养。他将五茎青莲花撒向空中成为佛头的上悬华盖,撒二茎下落于佛两边成为近地璎珞。燃灯佛很高兴,赞叹善慧仙人并受记说: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他会成佛,号释迦摩尼如来。因地面泥泞湿滑,善慧脱下他的鹿皮衣舖在地上,但仍不足掩盖道路泥泞,于是解开自己头发来复盖淤泥,使燃灯佛得以从泥泞上走过。燃灯佛说:善慧仙人日后成佛,会像燃灯佛一样,在五浊恶世中渡脱众生与诸天人,都不是难事。

【 2. 乘象入胎 】

【 2. 乘象入胎 】

一菩萨,一小童坐于装饰华丽的大象背宝座之上。白象扬鼻,四腿奔腾,周围祥云环绕,幡旗飘逸,天花坠落。图右上角有一乘鸟天人伴飞守护,左下角有一无头力士随侍。

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普曜经》和《太子瑞应本起经》等记载,释迦牟尼佛将降生人间。作为其前身的善慧菩萨乘六牙白象,发自兜率宫。此时净饭王王后摩耶夫人在睡梦中,梦见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胁而入。无数天人,伎乐,烧香散花,随众菩萨充满虚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善慧菩萨已托胎于摩耶夫人腹中。白象是佛教瑞兽。口有六牙,意思是六根寂定和六渡,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寂定。六渡是佛教修行的六种方法和途径:“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释迦牟尼佛以六根清净和六渡来救渡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 3. 树下诞生和九龙灌顶】

【 3. 树下诞生和九龙灌顶】

浮雕图右侧高大的摩耶夫人立于枝繁叶茂的无忧树下,左手扶树枝,右胁下一小孩,身后有一女侍搀扶。前面跪有一人,伸手作接物状。后一妇人站立,持物侍候。图左为赤身裸体小孩,即为悉达多太子,脚踏莲花,左手指地,右手指天,后有舟形头光。小孩旁各有一人下跪伺候。图左上角多头巨龙在飞翔。

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和《修行本起经》,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回娘家分娩,经过蓝毗尼(在印度和尼泊尔边境附近,尼泊尔一侧)。在花园中的无忧树下,夫人左手扶住树枝,小孩渐从右胁出,坠于莲花之上。他自行七步,举起右手作狮子吼:“天上天下为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此时“九龙喷水,洗浴圣尊”。这是佛祖诞生的故事。

【 4. 山林出家】

【 4. 山林出家】

浮雕图右侧高山峻岭,大树老藤,花草繁茂,鸟兽欢耀。悉达多太子站在巨石之上,右手握头发,左手举刀,正在断发。他前面有八人或站或坐,面对悉达多太子,有的人似乎正在交谈和苦苦相劝,有的则于静默之中,忧虑注视,他们守护悉达多太子,并决心与太子共生死。图上方,有两个飞天,在飞翔散花,庆祝太子出家这一伟大时刻

《过去现在因果经》和《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载,悉达多太子为了解脱人生老病死之苦,毅然离家,去探求解脱之道,成为苦行沙门。当他行至跋伽仙人苦行林,看见园林寂静,没有闲杂人等,便入此山林修行。太子拔剑自剃须发,并发愿说:“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和一切智障”。此时虚空中诸天人,烧香散花,为之祝福。《过去现在因果经》也记载,悉达多太子之父净饭王派人追至苦行林,苦劝太子回宫。但悉达多太子出家决心毫不动摇。随同大臣一起来寻找悉达多太子的乔陈如等五位侍从都愿意守护陪伴太子,并共同修行。

5. 思维悟道”,和“阿育王施土”或者“吉祥献草”

【5. “思维悟道”,和“阿育王施土”或者“吉祥献草”】

浮雕图右侧立佛站于莲台之上,应为释迦摩尼佛或过去诸佛化现,上悬华盖,后有头光,前面一个小人,站在草垛或石头之上,向佛奉献物品。浮雕图左侧,悉达多太子正坐于菩提树下,右手托腮,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半跏趺坐于石台草墩之上作思维状。

按《过去现在因果经》,悉达多太子六年苦修未果,身体衰竭,在尼连河沐浴并接受牧羊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坐菩提树下七天七夜思维修。他在树下发誓说:“坐彼树下,我道不成要终不起”。并思量,过去诸佛自知以草为座,也可成就无上道。这时帝释天(也是中国神话的玉皇大帝)化为凡人,名为“吉祥”,前来献软草,布施于树下,太子正身安坐软草之上,成就正等正觉。因此何静珍等认为该图是“思维悟道”和“吉祥献草”组合。但问题在于悉达多太子是菩提树下跏趺坐七日七夜成正等正觉,并不是浮雕图中半跏趺坐于草墩或石台之上。而佛经上献草的“吉祥”也并没指明是小孩。图像内容与佛经记述并不完全符合。陈清香认为树下思维是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前。他在树下观看田野耕作,思索人的生老病死,以及解脱之道。“即是树下的第一禅”。因此这个树下思维并不是释迦菩提树下安坐七天七夜成正等正觉。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著名的转轮圣王。其前半生开疆扩土,杀戮过多。后半生笃信并大力护持佛教,主持佛教第二次结集,建八万四千佛塔,供奉佛舍利,是佛教的护法王。不赞同浮雕画是“阿育王施土”的理由是:(1)“阿育王施土”是在释迦佛将要涅槃时的事情,与“思维悟道”放在同一画面,从时间和教义都不相符。(2)“阿育王施土”在不同雕刻中有出现一个小孩,二个小孩和三个小孩的不同场景。最为常见的是,作为阿育王的前身出现的小孩德胜,把泥土作为麦子供奉世尊。另外一个小孩名为无胜。德胜因身材矮小,无胜让德胜站在自己背上向佛奉土。此时,佛陀弟子阿难和诸比丘均处于同个场景中,在佛陀前后围绕。经佛陀印证,德胜和无胜后来分别成为阿育王和阿育王的宰相。本浮雕图与背景故事并不一致。

【6. 降魔成道】

【6. 降魔成道】

浮雕图右侧,释迦牟尼佛从容镇定,端坐禅定,后有头光,舟形背光照耀。佛上空和周围有九个妖魔,有的拉弓射箭,有的挥舞棍棒,有的挥舞毒蛇。图左下方,三个魔女面向座佛尽使妖媚之术,释迦牟尼佛不为所动。上面三个魔女被佛陀变为弯腰低头,佝偻拄杖的老妪。左上角是两身飞天,向佛施礼。释迦牟尼佛大败魔军。

为阻止释迦成道,魔王波洵率一亿八千万魔军,使其变为狮虎熊虫蛇,妖魔鬼怪,“担山吐火,雷电四射,护持戈矛“。《太子瑞应本起经》里描述:“菩萨(释迦)慈悲,不惊不怖,一毛不动,光颜益好,鬼兵退散”。“菩萨心定,犹如狮子处于鹿群,.... 群魔忧戚,系皆崩散.... 虚空诸天雨妙花香, 作众伎乐供养菩萨”。魔王驱使三个妖媚魔女,诱惑释迦。释迦斥退魔女,使之“变为老妪,头白面皱,不能自复。”

【7. 初转法轮】

【7. 初转法轮】

浮雕图上佛陀结跏趺坐,作说法印,后有圆形头光和背光照耀。有雌雄二鹿悠闲的卧于佛前,以表示佛陀在鹿野苑说法。图左下方有一人胡跪。可能是随悉达多太子出家的五位侍从之一的乔陈如,浮雕用简略的手法,仅雕一人代表五比丘。浮雕图左上方,有四个飞天,伎乐欢快飞翔,散花,焚香,向佛陀礼拜

佛陀获得正等正觉后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寻找当初随他一起出家的乔陈如等五位侍从,开始传播人间正法。这个故事是“初转法轮”。这五位侍从在佛陀修行过程中一直陪伴,不离左右,修行刻苦,意志坚定。悉达多太子在经历各种苦行后,发现仍然不能开悟,意识到苦行折磨身心,和纵欲迷乱本性一样,皆不能获得般若智慧和解脱。他毅然放弃苦行,采取中道的修行方法获得正等正觉。当时五位侍从误认为佛陀已经放弃修行,很失望而离开佛陀,前往鹿野苑继续修苦行。在鹿野苑,五位侍从与佛陀再次相见,倾听和接受了佛陀的佛法,成为其最早的佛弟子。从此时起,佛教具足“佛,法,僧”三宝,“佛宝”即释迦牟尼佛,“法宝”即佛陀所传之法,“僧宝”即最早皈依的五比丘。

【8. 文殊问疾】

【8. 文殊问疾】

浮雕图显示一座中式楼阁,中式的瓦楞,鸱吻,屋内悬挂帷幔,装饰华丽。文殊菩萨身着天衣,头戴花冠,侧身端坐于高座之上,结手印。维摩诘居士穿交领襦袍,头戴小冠,正襟危坐于广床之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执一羽扇,面对文殊菩萨,对答如流,雄辩滔滔。屋顶有三个听法弟子和菩萨。旁边有一从莲花中出生的双头化生。

维摩诘是佛陀同时期人,是古印度毗离耶大城的大富豪。他家资巨万,妻妾成群,他精通佛理,辩才了得,压倒声闻,缘觉二乘,也高于其他大乘菩萨。他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乘菩萨胸怀,已到达“智度无极”“善权方便”的境界,被众佛弟子称为“法身大士”。佛陀对他也极为敬重。佛陀请文殊菩萨去探视病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借文殊菩萨问疾之际,与文殊菩萨进行了一场佛法的深入辩论。据说《维摩诘经》即这次问疾结果。

维摩诘居士思想产生于古印度,但在中土大行其道,影响深远。居士思想打破了出家和在家两种不同修行方式的区别,又将两种修行方式巧妙结合,僧俗和谐共处,善权方便,共同觉悟,同登彼岸,圆融不二。居士思想巧妙反映了中国士大夫复杂矛盾的心态。即有世俗的追求,家国情怀,仕途显达,荣华富贵,礼孝君亲,光宗耀祖,又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慈悲,厌俗,清净,旷达。这种大乘佛教世俗化的风气,和居士文化一直影响至今,仍然为中国广大信众,特别是知识分子接纳,推崇。按维摩诘说法:“汝等便发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即具足”,也就是说,普通人只要心中向佛,在家也可以成佛。

【 9.涅槃示寂】

【 9.涅槃示寂】

看浮雕图,在挂满帷幔的屋中,有一棺床,佛陀“累足右卧”,佛足前跪一弟子,双手抚摸佛足,应是大迦叶。后立一弟子,双手合十,悲痛欲绝,应为阿难。佛头侧有一人,头上挽髻,背一大包,匆匆赶来,必是负责殡葬的逝心理家。但是佛陀身后站立三位披头散发的女子。从图右向左看,第一位妇人一手抚摸佛头,一手放在佛胸部,悲痛欲绝,第二位妇人一手放在自己胸部,极力压抑悲伤,而第三位妇人左手摸头,悲伤茫然

据《佛所行赞》,佛陀是大觉悟者,是人天导师,但不是神。佛陀和过去,未来诸佛一样,也要涅槃。 佛陀时年已经八十岁,经过大半生的艰苦弘化,已到生命尽头。在率僧众达到拘尸那城后,佛陀命弟子阿难在“双树间布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累足而卧。”“世尊..入般涅槃,阿难及部众...悲号痛哭或捶胸大叫....”. 大弟子迦叶匆匆赶到时,佛已入金棺。迦叶对着金棺说:我来晚了,没见到师父,也不知道世尊头足所处位置。此时佛陀应声伸出两足,迦叶以头面触叩佛足,陈述佛陀伟大功德。佛经也清楚说:“世尊有命,令逝心理家棺敛殡葬..... 逝心理家如佛遗教,以亵锦缠身,劫波育(树皮衣)千张交缠其上....”。浮雕图是符合佛经记载的

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其一,蒋毅明,李静诘认为佛陀身后三位披头散发的女子分别是佛母摩耶夫人,佛陀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佛陀妻子耶输陀罗。但这些描述都无佛经记载,似乎不足以采信。事实是佛母在悉达多诞生七天后因病去世,佛陀由姨母养大。后来,佛陀姨母与释迦族五百比丘尼皈依佛教,随佛陀刻苦修行多年。但因不忍看佛陀入灭,她们已于佛陀入灭前三月行禅定先行入灭。佛陀妻子耶输陀罗也已出家多年。因此,何静珍等认为三妇人雕刻只能解读为“悲伤至佛所,敞衣而散发”的仕女。其二,有人认为佛头侧,头上挽髻,背大包,行色匆匆之人是佛陀弟子舍利佛或须跋陀罗,背柴准备自焚。但根据佛教记载,舍利佛和须跋陀罗均不忍见佛陀入灭而于佛陀先行入灭。何静珍等认为浮雕图上此人应是受命殡敛佛陀的逝心理家,所背之物为殡殓佛陀置办的“亵锦和劫波育”。

【10,释迦多宝二佛并坐】

【10,释迦多宝二佛并坐】

浮雕图拱形佛龛中间是释迦多宝二佛侧身相对并坐。二佛高肉髻,脸长圆形,隐约可见波纹发。内有僧袛支,外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袈裟,右侧衣搭于左前臂。袈裟下摆宽大伸展,多层皱褶,曲线深厚,二佛左手作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身后舟形大背光,头后莲瓣形头冠。佛座两侧有护法力士。佛座下两位小供养人胡跪与博山炉前。龛梅中间上方有一小佛,两侧各有三身供养菩萨,双手合十,胡跪礼佛。龛梁上二龙盘旋,一腿扬起,另一腿立于莲花柱头之上,翘首对望。图正中于两舟形背光之间上悬一盛开的莲花。整个浮雕图美轮美奂。

上面浮雕图是依据《妙法莲华经. 见宝塔品》而作。释迦牟尼佛说有七宝塔住有多宝佛,来自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袛世界。当释迦牟尼佛还再修行菩萨道时,多宝佛曾经发愿,在释迦成佛后说《法华经》处,多宝塔会涌现证明。当多宝塔涌现,驻于空中,在诸分身佛,菩萨,天众聚集注视下,释迦升入虚空,以右手指开七宝塔。见七宝佛于塔中坐狮子座,如入禅定。他对释迦牟尼佛说,善哉,快快宣说《法华经》。我为听此经而来。随后,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释迦入佛塔与多宝佛并坐,开说《法华经》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图像开始于北魏,在印度和中亚并无此题材,是中国人自创的形象。在北魏后半期极为盛行,不仅有石佛像,还有各种金铜佛像。《正法华经》于286年由竺法护译出,流行于中土。但大力流行是在鸠摩罗什于406年译出《妙法莲华经》之后。二佛并坐题材和北魏宫廷政权有密切关系。在北魏献文帝,孝文帝年幼的25年之内,由文成帝皇后冯太后垂帘听政。冯太后奉佛,北魏以佛教为国教。二佛并坐也反映国有二主的政治状况。10号造像碑是法华思想流行和二佛并坐图像流行的准确,真实的历史记载。

【11.交脚菩萨】

【11.交脚菩萨】

浮雕图显示“兜率天宫“,楼阁壮丽,帐幔重重,流苏高悬,雕梁画栋。交脚弥勒菩萨端坐,面部安详,双睑下垂,头戴花冠,披肩翘角,帛带自肩至腹前交叉。圆形背光照耀。菩萨下着羊场大裙,装饰多条带式下垂衣纹。右手结说法印。但左手已折断。双脚交叉于座前。佛两侧各有一胁持菩萨,宽袍广袖,着云头鞋站立于莲台之上。屋檐上有六位飞天,是“兜率天宫外院”的“作唱伎乐”,四处天花飘扬,摩尼宝珠闪耀。

根据《观弥勒上生经》等经记载,弥勒菩萨居兜率天宫说法,在五十七亿年后,继释迦牟尼佛,也将经历成长,出家,苦行,成道,说法等过程。最后在裟婆世界降生,在龙华树下成佛。此浮雕图描述弥勒菩萨成佛前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场景。按大乘佛法,所有菩萨为普度众生,都必须在兜率天宫说法,后才下降阎浮提成佛。包括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也在兜率天宫作为“一生补处菩萨”. 对此浮雕图,学界也有争论,此交脚菩萨是弥勒菩萨还是释迦牟尼佛成佛前“补处菩萨”。弥勒菩萨在贵霜王朝健陀罗以持净瓶立姿表现,有结跏趺座像,很少交脚菩萨。弥勒信仰在五,六世纪流行于中土,交脚弥勒也遍布敦煌莫高窟云冈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非常流行。

【12. 释迦转大法轮】

【12. 释迦转大法轮】

浮雕图展现一个拱形佛龛,释迦牟尼佛居中跏趺坐,俯视说法,高肉髻,大螺纹卷发,着平行双领褒衣博带袈裟,下摆宽大,多层皱褶呈左中右三部分自然下垂。佛左手与愿印,右手无畏印。后有舟形大背光,和双环圆形头光。圆形龛楣上忍冬卷草纹图案,五个化生童子游戏其间。在上面左右各有三个听法天众。佛两侧各有展翅欲飞凤凰站立于龛柱之上,相向对视,莲花柱头上各有一个胡跪供养菩萨。左右各有胁持菩萨,下面左右各有一托柱金刚力士。两侧胁持菩萨和金刚力士均站立于夜叉以及伸展出来的绕枝莲花上。左右厥门中刻有两个雄狮,昂首挺胸蹲坐。两侧狮子后面各有二人,人物身份不清,疑为供养人。整个浮雕画面气势宏大,庄严华丽。

此浮雕图应为释迦转大法论,可以和上面浮雕图释迦鹿野苑初转法轮,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文殊问疾等内容形成完整释迦说法叙事。《妙法莲华经.序品》说,佛陀在王舍城,与乔陈如,迦叶等大比丘,文殊,观音等大菩萨,四大天王等天众说大乘法。《譬喻品》更明确说过,“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大法论”。

解读完各幅图像,相信都非常喜爱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10号造型碑吧。10号造像碑将释迦多宝佛并坐,未来佛弥勒说法,和释迦传大法轮,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集中在一块碑上,跨越三世时空,皆有佛陀教化,劝导众生刻苦修行,突破时空局限,皆能成佛。10号造像碑宣扬《法华经》为诸经之王,和“三乘归一”的圆通思想,教导信众不要执着于三佛乘,三佛乘为方便法门,唯有一佛乘得以灭度而成佛。并注重禅学和禅观修习。可见10号造像碑囊括了当时流行的《法华》,《维摩》和《涅槃》为代表的各种大乘思想和大乘菩萨行,聚尽佛教雕刻美学和佛学精华于一处,还用于禅观修习,精彩纷呈,蔚为佛教历史大观。10号碑是我国石刻造像碑之瑰宝。

【完】

【参考文献】

1. 何静珍,张学荣,《麦积山第1333窟10号造像碑内容辨析》,《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2006年8月第一版,甘肃人民出版社

2. 蒋毅明 《麦积山10造像碑的艺术特色》,《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2006年8月第一版,甘肃人民出版社

3. 陈清香,《麦积山10号造像碑的图像源流与内涵》,《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龙忠,《麦积山石窟133窟10号造像碑研究》,《文博》,2017年第4期

5.谢生保,陈玉英,《麦积山石窟133窟造像碑研究综述》,《敦煌研究》,2003年第6期

6. 董广强,《再议麦积山石窟133窟石刻造像入藏年代问题》,《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7. 项一峰,刘莉,《麦积山石窟“法华经”变相及其弘法思想》,《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

8. 《佛国麦积山》,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合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Hash:f64b620af3401521a23bfa0560d06a8ae24b3fd1

声明:此文由 广提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