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漠川:打造集产业文化为一体的慢游小镇

兴安漠川:打造集产业文化为一体的慢游小镇

漠川乡长洲村委张家崎村银杏美景。(漠川乡政府供图)

漠川乡党委书记张征华察看知青博物馆建设进度。通讯员杨长波 摄

漠川乡人民政府乡长余毅(右一)为民办实事直播带货。(漠川乡政府供图)

温克葡萄种植户采摘葡萄。记者刘健 通讯员杨长波 摄

湘桂古道文化广场。(漠川乡政府供图)

漠川乡万亩温克葡萄园鸟瞰图。(漠川乡政府供图)

兴安县漠川乡地处兴安县城东南面,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名乡。漠川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200多年的古村落、1800多年的古樟树等。该乡先后被评为“中国温克葡萄第一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境内榜上古村入选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久中钟山坪入选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

如今,漠川不仅拥有了一条兴旺的产业示范带,带富一乡百姓;而且随着文化底蕴的不断沉淀,打出了湘桂古道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三张文化牌,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内涵”。

现在,漠川从“浪漫之乡”出发,慢游小镇的“新格局”已经逐渐显现。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曾玮 杨长波

一条产业带,成富裕乡村“新画笔”

近日,漠川乡的万亩温克葡萄陆续成熟,果农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忙着采摘新鲜的葡萄供应市场,迎来上市高峰。

在漠川乡的榜上村委陶家营村葡萄收购点,记者看到,果农正在忙着将温克葡萄进行分拣、装箱、称重、装车,销往桂林市及周边城市。果农谭秀荣刚卖完葡萄,正在开心地数着一沓钞票,她笑着说:“我家种了4亩葡萄,今天采摘了2000多斤,卖了1万多块钱,今年收成还是蛮好的。”

近年来,兴安县漠川乡借助丰富的资源优势,以绿色产业、精品示范村、文明新风为抓手,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启乡村产业致富路。

漠川乡立足经济差异化、地理位置独特化、资源多样化的特点,因地制宜,找准党建与乡村振兴的连接点,以“党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大力发展无公害生态温克葡萄种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漠川乡历届党委、政府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勤政为民,依托本地独特的山地气候资源,规模发展温克葡萄精品特色农业,建起“十里葡萄长廊”,成功打造全国最大的区域性温克葡萄种植基地,产品销往欧美及东盟市场,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中国温克葡萄第一乡”的牌匾。

“2005年我们就开始引导农民试种最适合漠川土壤、气候环境的温克葡萄,然后制定激励措施将其作为特色农业拳头产业进行推广。经过10多年的发展,漠川已成功将温克葡萄打造成一个富民大产业。经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及有关部门严格考查,漠川最后以实力感动了所有评委,获得全票通过,顺利通过‘中国温克葡萄第一乡’的评审。”漠川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雷万松介绍说,2014年7月31日,漠川因温克葡萄产业突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我们合作社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将品牌意识强、种植技术优、经销水平高的39名党员聚集在一起,努力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现在,合作社党组织定期组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并设立‘一村一栏’,每周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指导,而且在2014年成功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川珠王葡萄’商标。”漠川乡腾达富民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运龙说。

截至目前,全乡种植温克葡萄面积达1万亩,产值近2亿元,实现葡萄产值人均收入1.2万元。

除了温克葡萄外,漠川乡还有多个产业方向,发展势头都很“迅猛”。近年来,漠川乡以打造“一条产业带”为落脚点,组织开展“一村一党建品牌、一村一特色产业”为主要的活动,打破单一产业结构,横向发展协兴村“三木”药材、保林村杉木、桥头村红心猕猴桃种植,不断激发各村党支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了漠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漠川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记者了解到,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以来,漠川乡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实了质的“飞跃”。同时,该乡还研发了一系列产品,包括银杏酒、银杏叶茶、银杏辣椒酱矿泉水等。此外,还有薏米、穇子、小米等品种多样的土特产以及旅游纪念品等,丰富了产业发展面,也拓宽了市场渠道。

“漠川乡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全乡种植杉木20万亩、竹林14000亩、油茶300亩、厚朴药材9000亩、白果1200亩。林业资源的优势、自然环境的优势地位继续得到巩固,从而更好地全面打造绿色漠川、生态漠川。”漠川乡党委书记张征华说。

巧打三张牌,让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发展“新内涵”

漠川乡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典型山区文化乡,是湘桂古道上的枢纽之乡。在千余年的岁月里,沉淀了极具地域代表性的古村落文化、古民居文化、古集市文化、古会馆文化等。

记者多次来到榜上村,在印象中的金色诗篇中,榜上村那独具特色的古风古韵,以画龙点睛形容则最恰。

漠川乡本身也是湘桂古道上的枢纽之乡,据老人介绍说,以前的湘桂驿道两旁商铺林立,圩日热闹非凡,从湖南、桂林云集的商贾大户,从全州灵川灌阳等邻县来的客商,高尚、崔家、白石的百姓们,南北各地的文人雅士全都汇聚在榜上村。

记者穿行在古村中,看到古村民居建筑多为徽派建筑,构建十分讲究,布局合理,砖木石雕、马头墙、高脊飞檐、曲径回廊融合在一起,形成院中有院、门中有门,院院相通、户户相连的格局。

古村小巷狭窄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组成了古村落生生相息的“血脉”。进村有一个十几层的台阶,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

村民告诉记者,在古村还有一件“镇村之宝”——一棵树龄至少有1800年的古樟树。记者目测古樟树庞大树体有六七层楼高,树围则需10个成年人拉手方能合抱。

如今,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后世,漠川乡党委、政府一直着手规划榜上古村的保护工作,成立了古村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保护公约和措施,划定了保护范围和类别。编制了《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漠川乡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同时,也制定了全村旅游和经济发展规划,走文物保护与生态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湘桂古道第一乡,让漠川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其实,漠川所有的,则不止“古文化”。85年前,湘江战役打响。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当时,韩伟将军率领红五军团34师100团为掩护军委纵队渡湘江,最后陷入敌人包围,弹尽粮绝后在灌阳与兴安交界处的轿顶山跳崖,后被协兴村的草药医生王本森救起,谱写了一曲军民互助的鱼水之情;如今,当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帮助协兴村民完成30多年的村子通车夙愿时,新老两代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得以续写。

“这四颗子弹是韩伟将军临走时交给我爷爷的,当时还有两条驳壳枪、两个公文包和一个象牙徽章。”王修艳出生的时候爷爷王本森早已去世,但关于爷爷王本森救助红军的故事他却如数家珍。王本森生前是漠川乡的一名草药医生。1934年初冬的一天,隔壁村一村民脚受伤请王本森上门诊治,王本森在路上遇到了三名受伤的红军。他当即就脱下自己的长袍给其中的一人穿上,把三名受伤的红军带回家。

在王本森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20多天后韩伟与另一名红军的伤已养好,韩伟决定趁年关前后混出漠川、兴安,去追赶红军大部队。王本森知道留不住韩伟他们,就把家中所剩不多的黄豆炒了一斗(10斤),给他们在路上当干粮,又一人准备了一根扁担,扮成挑夫模样连夜把他们送出了漠川。

“漠川是一个充满红色基因的地方,如何挖掘好、利用好、发扬好红色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课题。为此,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始终把红色文化贯穿新时代干部队伍党性教育过程,着力从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理论教育体系开发上下功夫,确保党性教育有实质性提升、有格局性突破、有制度性创新。”张征华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成为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忠实地还原、记录关于知青的一系列历史印记,也是对时代的“记忆”。

“1969年2月8日,广西师大附中的600多名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成为桂林首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兴安也成为众多知青的‘第二故乡’。”知青老李说,当年他们胸怀壮志,辞别亲人,只身前往农村,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农村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知青们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以及那浓浓的知青情结,已成为各自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今,山里人富足起来了,电视、手机、小轿车等样样齐全,利用高山水源发电、利用植树造林致富……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老李告诉记者,这些喜人的变化,让无数的知青感慨万千,有的甚至激动得落泪。

如今,广西(兴安)知青历史文化博物馆落成于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博物馆以历史文化为主线,着力表现历史作用及其文化体系为陈列重点。依据史料、文献、实物、文字,利用现代化展示技术和手段,通过宏观开阔的思路视野、独特的叙述语言,多样直观的陈列方式展示主题,记录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共和国历史,展示知青上山下乡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青春岁月,彰显一代青年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知青精神,探索青年成长道路,影响和培育中国青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物馆的建设对于留存历史,认知历史——民族复兴、振兴中华、培养革命接班人、丰富当代文化形态,促进保护利用古村落,增强城乡融合,促进乡村经济生态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乡新气象,慢游小镇成“新招牌”

又是初冬银杏黄,满目金扇蝶样飞,又是一年银杏季,又到一年叶黄时。初冬时节,漠川又迎来银杏叶的最佳观赏时节,前来“扫黄”的游客络绎不绝。

11月5日,记者驱车来到兴安县漠川乡,从迎宾路一路走来,崭新的牌楼和生态广场十分“吸人眼球”。时下,正值漠川葡萄丰收之际,闲暇时分,村民也会聚集起来,跳跳广场舞,一方面是放松,另一方面也是庆丰收。

如今的漠川,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气象”。精灵秀美的湘桂古道文化广场,焕然一新的集镇市场,“湘桂古道第一乡”门楼和周边的银杏公园,日新月异的迎宾路、莲花路、长兴路、双龙路、振兴路、滨江路和环镇区健身步道,为村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客运站、停车场、垃圾中转站有效解决停车难和垃圾处理难问题。24.7公里的兴桩公路和3公里冠长线道路改扩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实实在在的成果,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以前我们从漠川到兴安坐车都要好几个小时,而且因为路不好,就算坐车也总觉得不安全。现在路修好了,我们出行得到了保障,大家都很开心。”村民老刘笑着说。记者了解到,漠川乡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先后投资1300万元,建设莲花路、双龙路、长兴路等六条镇区道路。目前,3公里长的迎宾路已实现全部硬化。

“以前屋前屋后全部是电线,现在被清理掉了,感觉眼前‘干净’了很多。”村民笑着告诉记者。记者在现场看到,漠川乡镇区内上空网线交错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晴空万里”。

新城镇,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变化,还要有新发展。现在,漠川乡计划将漠川的连片山地温克葡萄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建设,带动漠川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推动全乡的葡萄产业向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漠川乡有百年以上古银杏树1500多棵,遮天蔽日。每到秋日银杏叶黄,落叶缤纷,景色宜人。近年来,该乡借助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的机会,将湘桂古道沿线各文化古村落串点成线,大力发展银杏旅游,目前有5个村子申报为“历史文化名村”或“自然景观名村”,有农家乐20多家,以前足不出户的村民搞起了旅游,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新格局。2015年,第一届“金色梦想”体验活动开展以来,旅游人数年年攀升,2020年突破20万人次。

“我是先知道银杏,然后才知道漠川的,这里的景色简直美呆了,也很适合拍照,今天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最重要的是,这里还免费,简直找到宝藏了。”市民小辛乐呵呵地说。

生态休闲游,浪漫以为魂。镇在林中,居在园中,值黄叶翩翩而落之际,人在画中久矣。走进漠川乡,每个人的节奏都会不自觉地放慢。渴了,有清洌的山泉水和品种丰富的水果。饿了,有现摘的蔬菜和“土味”十足的农家饭。累了,找上一家民宿,半躺在木质阁楼上,闭上眼睛,一切虫鸣、风响听得真真切切。微睁双目,又是满眼风景

“漠川乡党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作为优环境、促转型、增收入的实事工程,将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产业优势,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走出一条生态、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于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张征华说。

近年来,漠川乡获评“第一批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兴安县‘十三五’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长洲村获评“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张家崎自然村先后获评第七届“中国景观村落”“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村”“桂林市健康村”,桥头司马园红心猕猴桃科技示范基地被评为“2020年广西巾帼科技示范基地”。

“我们以榜上古村、长洲张家崎两个‘桂北老家’的建设为切入点,有效结合了漠川优势的生态自然资源,充分挖掘出漠川湘桂古道历史文化、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知青历史文化,全面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串联‘山、水、林、路、房’等元素,健全完善旅游设施。同时,还大力发展以‘走农家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漠川乡乡长余毅说,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漠川逐渐打造出了能让游客慢下来的生态旅游氛围。

Hash:50626289a45c1b9e260415b323d162f7a9de575a

声明:此文由 桂林生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