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南郑红庙、法镇茶园的悠久历史

汉中产茶历史悠久,并且有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土壤锌硒含量高”的自然地理优势点。汉中位于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区,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称。同时,因地处地域环境的因素,境内存有的珍稀动物较多,旅游景点亦是繁多。

陕西茶文化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唐代及唐代之前算得上是“茶界”的“龙头老大”,江南文化的发育与陕西茶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第一,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

汉中产茶历史悠久,并且有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土壤锌硒含量高”的自然地理优势点。汉中位于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区,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称。同时,因地处地域环境的因素,境内存有的珍稀动物较多,旅游景点亦是繁多。

陕西的茶文化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唐代及唐代之前算得上是“茶界”的“龙头老大”,江南茶文化的发育与陕西茶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第一,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

巴蜀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历史位置已有定论,“巴先蜀后”也已为学界认同。在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第一次在公元前316年,即秦惠王更元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灭蜀后徙奏民10000户到蜀地。公元前316年时蜀人已开始种茶、饮茶,并将此艺能传授给迁入蜀地的秦人。

西北五省惟陕西产茶,陕西茶的主产地又在陕南的汉中等地,唐宋时期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奈此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明代的汉中是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汉中茶的产量最高达到500万斤(1557年),合2500吨。

早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的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

中唐以后,茶道大行于天下。一般说来,中国数千年里皇权中心即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发生中心,总是皇帝左右朝廷,京都领导全国。陕西长安作为大唐建都之地,成为一切文化现象的发源地和聚焦点而辐射全国,茶文化也不例外。

唐代茶叶的出口量很大,沿丝绸之路输往中亚、东南欧和北非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外贸的主体商品之一。明、清至民初,陕西茶在大西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且仍旧沿着丝绸之路运销西亚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得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

曾踏上丝绸之路风光过,曾领导饮茶新潮流潇洒过,曾进贡朝廷高贵过,曾为朝廷交换战马荣耀过,曾稳稳占领大西北市场霸气过……曾是全国最早的茶区和茶叶种植中心,曾是全国茶文化的鼎盛地区和传播中心。汉中茶业和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在中国茶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宋、明、清几朝定为“国策”,如《明史•茶课》所云:“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犹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在千余年里的茶马互市中,无论从军事角度讲还是从商贸角度讲,陕西都是朝廷军事上易马。”在千余年里的茶马互市中,无论从军事角度讲还是从商贸角度讲,陕西都是朝廷军事上的前沿阵地、桥头堡和商贸交易中心、物资集散地,它的战略地位举足重轻。

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有多大规模呢?就以南宋为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蜀茶》云:绍兴元年“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处茶场,岁产二千一百二万斤。(一千六百十七万系成都府路九州军,凡二十场;四百八十四万系利州路二州三场。)通博马物帛,岁收钱约二百四十九万三千余缗。”“川、秦八场额市马万二千九百九十四匹。”朝廷每年要从大西北和西藏地区少数民族那里换回12994匹良马,以装备朝廷的军队,万余马匹的要多少斤茶叶呢?按每匹80斤的平均数,茶叶的流通量在百万斤以上。何况需要交换的不仅仅是马匹,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产,如毛皮和药材。

除了茶马互市外,还有数量不小的“贡赐贸易”。川陕间茶叶、马匹的往来,金牛道是必须选择的也是无法绕过的必经之途。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明确指示:“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明史•茶法》)。300万斤茶叶决不是汉中(指陕西南部)一地所能供应的,明弘治十八年(1505)杨一清《茶马疏》说当时买马之茶主要来自四川,两省“合用运茶军夫。四川、陕西都、布二司各委堂上官管运。四川军民远赴陕西接界去处,交与陕西军夫,转运各茶马司交收。”按“洪武永乐年间旧例,三年一次,番人该纳差发马一万四千五十一匹。”

《茶马疏》记载当时汉中还设有加工毛茶的基地。“成化十九年,令四川保宁等府茶课,每岁运十万斤至陕西交收,转运各茶司支用。”要长途跋涉转运多少茶叶呢?仅四川保宁府一地,少则10万斤,多则100万斤。为了扶持蜀地的茶产业,以利实施茶马贸易的国策,户部郎中黄廉元佑元年“请榷熙秦茶勿改,而许东南通商。

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定博马岁额为万八千匹。朝廷可其议。”(《宋史•黄廉传》)赵凯指陈榷茶买马五害时提到“成平时,蜀茶之入秦者十之八九。”(《宋史•赵开传》)一年中蜀地生产多少茶叶呢?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蜀茶》云:绍兴元年“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处茶场,岁产二千一百二万斤。”扣除利州路的部分产量,总在800万斤左右,折合为480万公斤,合4800吨,运往陕西的“十之八九”大约在400吨到440左右。

蜀茶入陕一个最大的难题是运输问题。“川路险阻,搬茶至陕西极难。始元丰(1978——1085)初,拨成都路士兵数百人,贴补搬运,不一二年死亡逃窜几尽。茶司遂会和雇人夫,同共搬运。州府畏其势力,或和雇不行,则差税户前往,颇有贴费。洋州一处,因差夫搬茶,最为骚扰。”(蜀州通判吕陶《净德集•奏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

担任运茶工作的是“成都路士兵”、“和雇人夫”或者“税户前往”。这样巨大的运输量不可能全凭人背肩扛,马驮车拉是必然的选择。明人何孟春1528年撰《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卷5记载:“洪武中,……驸马欧阳伦奉命西使,以巴茶私出境货鬻,……陕西布政司移文所属起车载茶渡河州。伦家人周保者,索车至五十辆。”欧阳伦从四川走私茶叶用的运输工具就是马拉大车,而且一次走私就是50辆,官家沿金牛道由川入陕大规模运输茶叶的场面,虽不如由川西入藏的“山间铃响马帮来”富有诗意和民族风情,但十分壮观的场面也使那条茶马古道黯然失色。清代较前朝逊色。

民国赵尔巽等1927年撰《清史稿•食货志•茶法》记载:清“于陕甘易番马”、“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嘉庆前“陕、甘发西宁甘州庄浪三茶司,而西安凤翔、汉中、同州、榆林延安宁夏七府及神木厅,亦分销焉”。茶马贸易的规模有多大呢?“茶马御史廖攀龙又言,茶马旧额万一千八十八匹,崇祯三年增解二千匹。”、“康熙四年,虽裁陕西苑马各监,开茶马市于北胜州”、“仍准互市”。清朝前期每年11088匹,后又增加2000匹,共13088匹,需要茶叶百万斤之巨,涉及陕西七府一厅,蜀茶入陕的运输量不必前朝,但也十分可观。每年换回来的万余左右的马匹,沿陕西古道运往边关和内地,那又是何等地浩浩荡荡!

历史上的金牛古道是何等地繁忙!与进藏的那条名闻遐迩的茶马古道风情虽异,但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规模也更为壮观,也更具官办色彩。交通,无论古今中外,都关乎国计民生,在封建割据年代更是头等重要的军国大事。陕西虽然地理条件对于修筑道路有诸多不利,但毕竟是周秦汉唐几个统一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修筑道路是倾其全力而为之。陕西境内较著名的古代道路有秦直道、陈仓道、连云道、傥骆道、文川道、子午道、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石牛道)、郡道等。这几条古道,在古代的茶叶贸易与流通中一定发挥过作用,特别是金牛道(石牛道)这条古栈道,在历代茶马交易中成为主干道,数额巨大的蜀茶源源不绝地沿此道北运陕西,然后用骡马驮、小车拉或脚夫背扛,运往朝廷设在陕西、甘肃青海的茶马交易市场,换回朝廷所需的马匹。这是我们可以初步确认的连接川陕的一条北方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已成当今旅游业和茶学界的热门话题。

“茶马古道”一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大体说来,它的出现源于古代中原与边疆的“茶马互市”。什么样的道路才可称得上是“茶马古道”呢?其要素有四点:其一,是一条古代开凿的交通要道;其二,这条古道上采用的运输方式是骡马牦牛驮队或人背肩扛;其三,这条古道上主要流通的物资是茶叶和马匹;其四,这条古道出现与存在的背景是内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互市”。

如前所述,要说“茶马互市”,唐宋元明清,千余年里,闹腾得最厉害的还不是南线川、云、贵、藏,而是北线川、陕、甘、青。甲申年春茶飘香时节,陕西茶人联谊会的负责人韩兴海先生,去陕南茶乡采风时有幸在宁强县发现了中国古代开凿的金牛道“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从而印证出了秦蜀走廊运销佳茗和番马的辉煌历史陕西宁强县石牛道即古金牛道,是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据古地名遗址和史志记载,今人之实际查勘,金牛道的具体线路是:从南郑起,经勉县西南烈金坝(古之金牛驿),入宁强五丁峡(金牛峡)至五丁关、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转斗铺、中子铺、五里铺、神宣驿、龙门阁、明月峡、五里峡、石柜阁、汉寿驿,入葭萌关、剑门关,经柳池驿、武连驿、梓潼送险亭、五妇岭、石牛铺、罗江驿、白马关、鹿头关、旌阳驿、金雁,两女驿(弥牟)、天回驿,进入成都。金牛道全长约1200多里。元朝以来,又称蜀栈、南栈。

《雍大记》记述五丁峡(或称金扣峡、宽川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过,险峻万分。因宁强地理生态环境的优势,加之又是汉水的发源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朝陆羽《茶经》载:“茶树,金州(今安康)生地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由此可知,本县在唐时已有茶的种植。2004年4月18日,韩兴海与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宁强县农业局局长丁振华以及殷开鲜等人,爬山涉水来到了宁强县与四川广元交界的2425公里处的黄坝驿乡(宁强段)关沟村草皮山南崖,海拔约为900米以上的山腰之间,他们仔细踏勘,发现此处山石曾经人工凿开,犹如深谷,高数十米,约展臂之宽,设有石门掩挡,可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石道上还留有碎坏的石块,马踏的蹄窝,脚夫“打杵”留下的印记。“打杵”是巴山“背二哥”不可缺少的行路工具,丁字形,由于途中歇息时支撑背负的重物用。构造十分简单,却是十分管用的。还有南崖面上的柱痕和风雨的侵蚀得难以辨清的文图,时隐时现。这就是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保留较好的一段。岁月流逝,数百年过去了,如今秦蜀天堑变通途。虽然驼铃消逝了,马帮改行了,但茶香仍在,这一切始终难从历史的长河里消失,而且愈来愈清晰地显现在当代人的视野里。

Hash:29cad4b024de5f9cd6cd694b164f0f42de41be84

声明:此文由 汉中时空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