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桂林之运河古史

桂林,简称“桂”,别称“八桂” ,国家批准唯一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广西三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柳文化、桂系军阀发祥、兴盛于此。距今一万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南郊的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近代孙中山在桂林设总统行辕和北伐大本营;抗战时期,桂林成为中国最早光复的省会城市,并是唯一一座在日本投降前由中国军队主动收复的省会城市和全国抗战文化中心,因此桂林又称“文化城”。

这是一个以水为荣的城市,从古至今,她所有的成就几乎都与水有关。天赐漓江,给了她绝世的喀斯特地质风光,让人发出感性的赞叹;而两条人工运河,则赋予了她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引人理性的思考。

灵渠

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漓江,无须再提,几乎全球的旅游者都能说出她的名字,并知道她在桂林贯城而过。漓江的名字一入耳,许多人大脑第一反射就是想到“旅游”这个词,可见漓江在世界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而在桂林,灵渠却能与漓江相提并论!这到底有何魅力?

世界最早的有闸运河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位于桂林兴安县境内。灵渠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成都都江堰并列为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双璧,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

统一岭南的军事要道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一统中原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但是,在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广东和广西大部、越南北部福建南部等广大的地域,仍属于古代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尚未归于秦朝的统治之下。

秦始皇为了将岭南百越地区纳入中国版图,派50万大军南征百越,但遭到百越的激烈抵抗。加之岭南山路崎岖,粮饷转运困难,以致战事处于胶着状态,三年兵不能进。

为了解决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在今兴安县境内修建运河,转运粮饷。公元前214年,运河凿成,也就是今天的灵渠。它连接了湘漓二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联通了南中国的水运网,使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和兵源补充,秦军迅速统一了岭南。之后,秦始皇在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分别设立三郡:南海、桂林、象郡。

精巧的结构设计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开凿灵渠,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 ,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等溢洪通,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灵渠的设计和布局都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今天,这条曾经有着多项世界之最的古老运河,已经成为名胜古迹。供中外人士游览观光同时,已经改造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在其两侧修建了许多条长达100多公里的灌溉渠道和60多处山塘水库。形成一个规模巨大、四通八达的水利灌溉网,承担着万顷农田的灌溉任务。

2017年5月21日,桂林千年古灵渠正式启动申遗工作,作为传承和展示灵渠秦汉文化、水利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灵渠南渠复航也成为了此次申遗的重点工作之一。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将有可能在2019年年底实现全程复航。届时,这条历经千年沧桑的古运河,将有望呈现往昔的繁华,充分展现灵渠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

古桂柳运河

一段被忽略了的历史

历史的车轮永不会停歇,但历史的车辙却有可能被风沙所掩盖。

与灵渠南北向对,距桂林西南30公里处有一条开凿于唐代的古运河——古桂柳运河。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运河见证了朝朝代代风云变幻,见证了晴晴雨雨人往舟来。人们说美在天然的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而桂林人的祖先又用自己的双手开凿了古桂柳运河,那么她就是桂林的一条女儿河。

消失的1300年历史

关于古桂柳运河,我们很遗憾。这是一条被主流地理学家遗忘了的运河,也是被中国主流文化人所遗忘了的古运河。

古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南陡河、临桂陡河、南渠,始建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历史上曾对广西的经济、军事、政治起过重要作用,沟通了漓江和柳江,为古代广西、云南贵州之间的重要交通水道,与兴安灵渠并称广西历史上两大重要水利工程。桂柳运河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地位,运河从开凿到繁盛,最后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没有名气地静静流淌了1300多年,时至今日连河道几乎都已消失……除《新唐书》、《清实录》以及地方志、《广西航运史》、《桂林交通发展史略》对该运河有一些记载外,却没有能够看到更多的记录,似乎如消失了一般。

徐霞客设下的千古之谜

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公元1673年)润四月初八“抵桂林”,到六月十一日“与桂山别”,在桂林及阳朔等地考察了63天。他用两天“取图、志以披桂林诸可游者”,重点研读了桂林的地方志书,对线路精心选择,却偏偏遗漏了相思埭!他甚至走到了今天相思埭的高桥——“入东来大道。又二里,为高桥,石梁颇整”,可他却如此描述:“越桥西南,石山渐开,北眺遥山连接,自西而东,则古田、义宁西来老龙矣”。“又十里为苏桥,为洛青江上流,水始舍桂入柳去,予遂与桂山别。”对相思埭只字未提。徐霞客曾花了5天考察灵渠及湘江的来源,对灵渠走向与布局做了详细了解与记录。作为一个地理学家与文学家,一个对喀斯特地质地貌挚爱的地理学巨匠,怎可能不知道中国最大的喀斯特湿地与湿地上的运河,还是他想择日再来?这恐怕算是一个千古之谜了。

中国大航海时期的纽带

两宋时期广西的政区包括了今天的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南海大部分海域均属广西管辖,广西成为中国第一海洋大省,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这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六中有详细记录。也许你意识不到这海船与相思埭究竟有什么联系。那请回想郑和下西洋时期,当时的航海要管理与操作海运,离不开回族人的参与。波斯人的后裔,不断通过大海,通过西江、柳江、洛清江,最后汇聚到了会仙湿地附近(包括今天的会仙、雁山、六塘)与桂林的西门外,在这里落户生根。时至明代,以相思埭为纽带,临桂、永福柳州新建了6座清真寺,清代时期达到了33座。波斯人伯笃鲁的嫡系后裔白崇禧后来出任过民国的国防部长,成为民国第四号人物,这在广西的其他十一个少数民族中,迄今还没有人担任过这么高的职位。

近期,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开发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推荐旅游项目中遴选了680个旅游项目确定为《2017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桂林5个项目入选该名单,古桂柳运河赫然在列。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再次一睹这条被历史淹没了的相思埭的风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旅途》2017.05/06刊NO.28

Hash:651534a93cba411114e71d090ea25c31dfa937e4

声明:此文由 旅途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