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址觅“禅踪”(一)

陈 亮

第111期

2002年冬,开元小区工地全面动工,这对爱好古瓷片收藏的我来说,又是一次千年等一回的好机遇。熟悉宣城的人一般都知道,开元小区的位置即开元古塔开元寺遗址所在地。据史志记载:开元寺及现存的开元塔,始建于西晋永宁年间(公元302),塔名随寺名而更动。初名永宁寺,唐称开元寺,宋为景德寺,从始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寺庙曾经颇具规模,气势恢宏。唐代大诗人杜牧《题宣城开元寺》有诗为证:“南朝谢朓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遗憾的是除九级宝塔现存外,廊环四百柱的恢宏寺庙已为历史湮灭,长眠地下。伴随着工地挖掘机的轰鸣声,我利用工作之余起早摸黑、摸爬滚打于开元寺遗址及周边的地下文化层,在文化层中采集到千余件古瓷标本;在2011年开挖的与遗址相连的大唐国际城工地,又采集到一千二百余件古瓷标本。在这些文化层的标本中,我们能找到哪些有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东西呢?

通过整理归纳,发现两千余件标本中,最具特色的是两类古陶瓷器具,一类是历代与佛事相关器具,另一类是历代饮茶具。佛事器具好理解,而大量被集中发现的茶具标本是怎么回事?这两类器具曾经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深究起来,原来里面大有学问。下面试从两类古瓷标本中撷取二十幅图片做一些探讨。

第一类与佛事相关的标本图片十幅。

图一:晋青瓷薰炉盖标本,直径12厘米,盖纽有损,镂有8方 三角薰孔,青釉偏黄,属两晋时期较流行的薰炉样式。

图二:唐青瓷兽足鬲式大炉(残),炉高17.5厘米,直径30厘米,炉为仿青铜器鬲式,三足为兽首状,型制厚重而大气,器外满釉,釉流淌似泪痕。

图三:宋青白瓷佛首,残高 6厘米,神态安详,胎质细密,釉美似玉,应为景德镇湖田窑佳作。

图四:北宋青白瓷莲瓣炉(残),炉高7.9厘米,莲为八瓣,微微突起,炉型玲珑奇巧,赋创造力。

图五:宋青白瓷鹊尾炉标本,残高5厘米,底径9.5厘米,釉近白色,柄底卷起如鹊尾,极富动感,北宋苏轼曾有:“夹道青烟鹊尾炉”诗句。

图六:宋青白瓷刻花炉标本,残高9厘米,炉柄呈三层台式,刻花流畅,刀法犀利。

图七:宋青白瓷大炉贴塑兽面标本,首面呈圆型,径6.8厘米,模印贴塑,釉色为湖水绿,可推测应为青白釉大炉上的残件。

图八:宋元青白瓷佛像(残),残高16厘米,上半身虽残缺,神韵犹存,工艺不凡。

图九:元代龙泉贴花炉标本,高9厘米,弧长7.8厘米,有天有地,贴花完整,釉色匀净,贴塑花卉生动传神,信息量全面,路份不低。

图十:明代白釉三足炉标本。残炉底径10厘米,圆型,近底处带一圈小乳钉,釉甜白具永乐期风格。

以上十件标本中,可以看出跨度自两晋至明清,朝代脉络清晰,佛事延续完整,延绵不断。迟到清末,县志仍记载为:“今之东城内,自街以北,当日半属寺基。”

这里曾经是高僧大德和历史名人辈出之地,由唐代青瓷兽足鬲式大炉(图二)等器物,我们会联想到有关历史记载:唐元和九年(814),律宗大师灵澈应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之邀驻锡宣城开元寺,范传正请他宣讲佛门律法,陪他共游江南诗山,饮宴谢朓北楼,竟成为忘年之交。灵澈大半生流离漂泊,到晚年才安定下来,心怀感慰,吟诗寄情。灵澈写诗众体兼备,诗中往往有妙语警句,颇为后人称道。两年后灵澈在开元寺圆寂,留下诗作2000多首。

大和七年(公元833),御史大夫兼宣歙观察使陆亘知普愿禅师独行世人,是四方法眼,当时大师居池州南泉院,于是恭请他下山驻开元寺说法,师事礼拜。不逾两年,僧侣奔赴门下达数百人之多。

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镇宛陵(今宣城),又迎请黄檗希运禅师至开元寺供奉,朝夕参扣,并记录其开示法语,辑为《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和《宛陵录》。其时宣州僧人清越、元孚亦是高僧,与希运、裴休一同倡建敬亭山广教寺,元孚曾为开元寺主持。

细观列举的几位高僧,属禅宗最盛,普愿被称为“南泉禅师”。黄檗希运被称为禅宗临济宗的鼻祖。说起禅宗就有必要说茶,“禅”与“茶”原本是最密不可分的,所谓“茶禅一味”,郑板桥有诗云:“从来名士能品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史料上记载唐代有多种名茶,譬如黄檗茶、云雾茶、瑞草魁等,其中黄檗茶就是黄檗希运禅师发明的。当时在寺院里,一般都设立“茶堂”或“茶寮”,作为僧众集体饮茶场所,有专人负责烧水煮茶和待客献茶,称为“茶头”。以中等茶待客,下等茶自奉,上等茶供佛。也许开元寺里正因为有这种“茶寮”的存在,我才有机会采集到大量集中在一起的茶具标本。

(未完待续)

(作者系宣州区农委纪委书记、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童达清制作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Hash:b04c1717ac22cbc6a4497a3299989d0f7a84dea3

声明:此文由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