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诗赋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桂林山水怎么看才过瘾?

桂林山水,记录和凝结着底蕴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文人墨客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赋和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摩崖数量之巨在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达2000余件,成为全国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有名,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我们此行原本以欣赏桂林山水的外在美为目标,不曾想仅仅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的摩崖石刻已然精彩纷呈。那份厚重的历史人文画卷堪为千古不朽,正是应了“游山如读史”,桂林的摩崖石刻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象 鼻 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桂林山水的标志。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这个季节的江水有点小,“象鼻子”吸不到水了。)

象鼻子和象腿之间是水月洞,洞壁上的诗赋石刻只能远看,游人不能近前。百度介绍说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多见名人或不名的在大好河山知名景点留下作品,似乎是历代文人的共同爱好。)

桂林山沿江几乎山山有洞,这个象鼻山的水月洞,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地貌吧。

诗赋石刻沿着水月洞一路延展开来,保存的还很好。

这个就是那首著名的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的石刻,象鼻山的招牌诗文。如今看上去依然清晰可见,诗文“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

伏 波 山

漓江边的伏波山,是5A景区,级别很高。

山底被江水冲刷的洞很大,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还珠洞。

还珠洞里很多佛像和诗赋。佛像多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共有239尊。距今1100余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另外还有两尊宋代道教造像,在桂林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感觉唐代的佛像比清代细腻飘逸,看那尊细胳膊长裙双手合十的就知道了。

诗赋石刻书法包括行、真、隶、草各体,共有100多件。

在还珠洞东部临江处,有根倒悬石柱,这个画面很熟悉吧。石柱自洞顶悬垂而下,离地仅4-5厘米,状若浮柱,其下端平整,好似原来与地面相连,后来被刀剑削断一样。这一奇特的石柱,被人们称为试剑石

这根石柱实为一根石灰岩溶蚀后遗留下来的残柱。地壳运动山体上升,在石柱的底部,为一层很薄的钙质页岩,经过江水长期的冲刷,页岩的层间溶蚀,留下一条好像被剑削去的缝隙。这一层薄层页岩,在洞的南壁和它对应的位置上,仍可寻找到。

这里还有一段公元1356年的元代河岸驳堤,有15.2米长,保存完好,是桂林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处古老驳堤。

叠 彩 山

彩山也是5A景区,因其山石层层横断,如彩绸锦缎相叠而得名。古代山上多桂树而称之桂山;又由于山中有个四季生风的洞,也叫它作风洞山。

叠彩山的风洞内摩崖石刻数十件,以朱颜《访叠彩岩登越亭》、杨芳《游风洞山》、袁枚《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康有为《风洞题名》和李秉绶的兰竹画刻最为珍贵。

这个是马相伯的石刻像,有人为他罩上了一层玻璃,这是叠彩山石刻中唯一罩玻璃的,应该是他的弟子给予的保护。马相伯,1840年出生,1939年去世,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创办人,辅仁大学的创办人之一,也是蔡元培的拉丁文老师。

待续

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guikenet@163.com

本公众号从未与国内外任何形式的媒体合作。所登载的原创内容,包括诗词、散文、小说、书法、绘画、摄影作品等,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必究。免责申明:本公众号不对所刊作品产生的任何问题及影响承担责任,任何问题请直接联系作者本人。

Hash:2526b85f2ba219ad091ed653a696808165fffb95

声明:此文由 龟壳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