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蓄水50多年,堪称天然鱼库,为何与千岛湖“同病相连”?
富春江蓄水50多年,堪称天然鱼库,为何与千岛湖“同病相连”?
提起富春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古人留下的诗词中不难看出,曾经的富春江山清水秀,美如人间画卷。
但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富春江的水质却开始出现问题,水华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据报道,2004年时富春江水库就爆发了一定规模的水华,藻类的异常增殖现象时有发生。在2016~2017年的7~8月,库区更是连续两年爆发了蓝藻水华,在库区的变动回水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藻华已经成为了富春江中不可忽视的“生态病”,急需引起重视。
两座水库,“同病相连”
在水系划分上,富春江属于钱塘江流域,该流域地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个省份,干流包括兰江、新安江、富春江以及钱塘江,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
钱塘江不同河段的鱼类种类
新安江和富春江相接,这两个江段水文联系大,因果关系强,还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江段分别建有两座水库,拦江蓄水后分别形成了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和富春江水库,鱼类资源丰富,鲢鳙数量多,而且都出水过150斤以上的巨型青鱼,堪称两座“鱼库”。
各界媒体经常拿千岛湖和富春江水库的水质作比较。富春江水库在千岛湖下游,水质自然要比千岛湖更肥,氮磷含量更高,按理说发生水华的几率应该也更大。但由于富春江多位于峡谷段,两岸青山连绵不断,水流速度较快,不利于藻类的滞留,客观上对藻类的繁殖起到了抑制效果。
而在上游的千岛湖,岛屿星罗棋布,静水区域广阔,水体交换量较少,这些条件都为蓝藻的滋生埋下隐患。从1998年开始,千岛湖也曾连续两年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影响范围之广,发生速度之快,让当地渔场猝不及防。这两场水华导致渔业大幅减产,甚至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饮水安全构成了威胁,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轰动。
千岛湖
如今,近年来下游富春江的藻华也开始“浮头”,频率上有所加快,这多多少少暴露出了上游富营养化加剧的问题。当然,近20年来千岛湖的富营养化并没有“外显”,很大一部分还是要归功于鲢鳙。
富春江水库的隐忧
富春江水库于1968年12月18日开始蓄水,如今已有50多年历史。以黄海为基准面计算,蓄水水位为23米时,对应水面为8.4万亩,总库容4.4亿m³。
富春江水库泄洪
富春江水库是典型的日调节水库,来水量和放水量基本持平,水体交换量大。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专家就已探明,富春江水库每年的换水量是库区容量的70倍。这也就暗示着,库区一旦发生了水华,可溶性氮、磷的含量很有可能已经超出了警戒标准,不及时加强调查研究,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弄明白富春江回水区出现水华的原因,中科院等多个机构在2017年夏季展开了实地调查,分别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共布置了13个监测断面。其中,在富春江设置了6个断面,包括桐庐、三都大桥、窄溪、子胥渡。
通过调查,专家学者得出以下两点重要结论:
其一,在不同监测断面中,藻类均表现为表层密度高,深层密度低。在马目大桥断面,表层藻类含量最高,叶绿素浓度达到了18μg/L,原因是受到了富春江回流的影响,导致营养盐富集,藻类局部滞留繁殖。而在断面底层,水体主要来自于上游千岛湖水库中的下泄洪水,水温低,浮游植物的密度也低,叶绿素浓度基本不超过3μg/L。 其二,富春江的表层水体主要来源于兰江,而兰江水质中的营养盐较高,氮磷污染比较严重。表层的肥水以往复流的形式被滞留在水库中,形成大面积的返水区,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藻密度不断升高,最终形成了水华。至此,富春江水华的真正原因算是找到了:既有营养盐的输入,又有水动力因素产生的特殊回流区,二者共同作用,为有害藻类的增殖提供了“温床”。
解决富春江的藻华,要放流多少鲢鳙?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解决水华并不复杂,只要水库中有数量足够多的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便可通过摄食行为产生下行效应,最终对藻类的密度形成牵制。
下行效应是生态学术语,其定义为:沿着食物链从上向下传递而产生的生物学影响。换句话说,下行效应可以理解为营养级较高的鱼类对营养级较低的藻类所产生的影响,既有促进又有制约。具体到鲢鳙身上,主要表现为制约效应,10微米以上的微藻都在捕食范围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老一辈的鱼类学家在钱塘江流域先后进行了多次渔业调查。最近的一次调查开展于2016年7~8月,共调查到93种鱼类。但在桐庐、富阳江段,鱼类的数量相对较少,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大坝阻隔的影响,洄游性鱼类逐渐绝迹,进而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要彻底解决回水区的水华问题,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加大鱼苗放流量,弥补自然资源量的不足。否则,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从源头上治理污染。
前面已经提到,富春江的表层水来源于兰江,底层水则来源于新安江的下泄冷水,污染源涉及安徽、浙江多个地区,分布面积广,治污工作量不可想象。权衡来看,放养鲢鳙虽然治标不治本,但却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可行性最高的方式,用来“救急”是最好的选择。
根据市场价,100克的鲢鳙鱼种售价为5元/斤,平均折合下来约为0.5元/尾。 要起到抑制蓝藻水华的效果,鲢鳙的放养密度须控制在40~50g/m³。 富春江水库库容为4.4亿m³,鲢鳙的生物量应达到176~220万公斤。 取整,按200万公斤计,折算成鱼苗量就是2000万尾,放流费用预计1000万元。据了解,桐庐江段已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包括总氮、总磷在内的12项水质指标,并且已和浙江省监测中心联网。通过大数据比对,水务人员便可以准确掌握各个断面的水质情况,迅速定位哪些江段出现了问题。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放流的数量、地点、时间都将有证可依,放流制度也更加科学、合理。
另外,也可以大胆尝试在回水区圈养鲢鳙,全程不投饵,定点除藻。通过对比圈养区和非圈养区的藻类密度,先验证鲢鳙的“控藻”效果,之后再进一步确定放流数量。
相信随着国内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富春江的生态环境必将受到更高的重视,生态环境也将越来越好!
Hash:8a90a2dc75c187ef415e622b091756fd32585ca1
声明:此文由 悠悠农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