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墓70年内11迁:最令人痛心的第10次迁动,草草掩埋未留任何标记

<接上一篇>为实现鉴湖女侠秋瑾“埋骨西泠”的遗愿,辛亥革命成功后,在湘浙两省多位志士的通力配合下,1913年6月,秋瑾灵柩终得以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然而,女侠秋瑾的英魂并未就此得到永息。50年后,秋瑾灵柩遭遇了最令人痛心的一番折腾......

第九迁:1965年,挪地修建简易墓

秋瑾灵柩被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五十年后的1964年底,杭州西湖上掀起了一场“清理西湖风景区坟墓碑塔运动”。12月2日的一个晚上,拆迁队平毁了孤山、西泠桥一带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坟墓30座,碑、亭、石像、牌坊13座,包括秋瑾墓上的小碑亭。1965年1月初,秋瑾墓也遭到了清理平毁。

当周恩来闻讯秋瑾墓遭到清理平毁,极为震惊,即刻下令予以恢复。于是,杭州方面安排在离原来秋墓几十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简易秋墓。时任浙江省长周建人题写了新墓碑:秋瑾烈士之墓。

第十迁:1966年7月至8月,迁葬杭州鸡笼山马坡岭

1966年特殊年代降临,秋瑾墓被当作“四旧”,又一次被拆除,遗骸被迁葬杭州鸡笼山。

据亲历者回忆:坟墓被挖开后,在暗淡的灯光下,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具腐烂崩塌的棺木,只有棺材的几根筋柱支撑着。秋瑾烈士的遗骨仰躺着,骨架是完整的,头上的发髻依然完好,发后还有一枚玉簪。衣着已经腐烂不堪,脚跟处留着两块皮鞋的后跟,骸骨旁有一柄短剑。秋瑾的遗骨被一块一块拾拣起来,放进了一只事先准备的高约两尺的陶瓷罐内。

在凌晨四五点钟左右,装有秋瑾遗骨的陶瓷罐被一辆卡车载到孤山3.5公里外的鸡笼山马坡岭下。他们七手八脚地挖了个土坑,把盛着烈士遗骸的陶瓷罐放入土坑,在陶罐上放了几捆稻草,然后盖上一块石板,再覆上泥土,最后削平地面。当时在场的一位杭州园林局技术员就近找了一棵小柏树,不动声色地种在上面,以便作为将来辨认的标记。就这样,秋瑾骸骨被葬在了鸡笼山马坡岭的泥土中,却连一块墓碑都没有。

第十一迁: 1981年10月,最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

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受邓颖超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指示,浙江省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秋瑾烈士墓。经过一番寻找,烈士的遗骨终于在人烟稀少的鸡笼山寻获。据亲历者回忆:骨殖坛挖出来后,寻遗骨的人在地上摊开了一块白布,将遗骨一块一块从骨殖坛取出,放在白布上拼接。

——1907年春,秋瑾主持大通学堂。一日,她走进绍兴最早开设的仓桥照相馆拍摄了生前最后一张照,仍着男装。脚下的皮鞋正是就义时穿的那双

当拼接到颈骨时,发现了颈骨上留着的刀痕,于是就初步断定这是秋瑾的遗骸。骨骸被取回后,据说还一度把烈士遗骸送往北京进行比对,做了严格的鉴定和确认,终核对无误。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陈安羽成立专门小组,为秋瑾重建墓园。墓地仍选择筑在西泠桥畔原址。

1981年9月5日,崭新的秋瑾墓在杭州西湖西冷桥南端建成。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秋瑾生前好友徐自华、吴芝瑛两人题书的《鉴湖女侠秋瑾墓表》。这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有心人所收藏的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墓顶设汉白玉雕秋瑾全身立像。

岳飞墓旁,西泠印社前,暮色苍茫之中,只见鉴湖女侠长裙曳地,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持剑沉吟。人间百色,惟有这缟素如雪、纯洁无瑕的汉白玉石才配得上她。卓然独立、刚柔相济、热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

一束鲜花摆放于墓碑前,传达着后人对“鉴湖女侠”秋瑾的绵长纪念与无限崇敬,犹如浩瀚西湖那不尽的碧波......

附:秋瑾故居内展示的“秋瑾灵柩十迁”。其中略去了1911年,秋瑾之子王源德成年后将母亲灵柩安葬于湘潭昭山王家祖坟。

Hash:f267ec91baf962b1ff94c31d9c5e3044e02004b2

声明:此文由 大象看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