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京运第一站,在云南这个叫白雾村的地方

明清时期,从东川矿区采下来的铜运到金沙江畔的象鼻岭,由马帮驮着去东川府换官牒。然后马帮沿昭通大关盐津进入四川宜宾,在泸州卸货。马帮的任务完成了,铜被装上小船,从川西坝子出三峡,到大运河口起碇。满载东川铜的大船北上至南京天津,最后运抵京城由户部铸币。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京运,而在距离会泽县城不到三十公里的娜姑镇白雾村,便是万里京运的第一站。

文/包倬

千年驿站

莽莽群山上,车窗外很难看到一点绿色。放眼之处皆荒凉,该是历史上大量砍伐树木炼铜所致吧?我断想。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在“猩猩山”的半山腰停下。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山脚白雾坝子里的数百亩稻田。中秋将近,丰收之歌已然响起。转身仰望“猩猩山”,耸入云霄的山头,似古猿仰望苍穹——山名由此而来。

进入白雾村,村中有街叫白雾街。这条长468米,宽4-9米不等的一字街上,今天仍然保持着滇东北山区集镇的风貌和独特情趣。地摊或商铺里,卖的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吃的穿的,玩的用的。

曾经,这里既是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开辟的“西南夷道”上的重要驿站,又是明清时期的“万里京运第一站”。明清时期,云南产铜量占全国的80%,而东川府(含会泽县和巧家厅)占全省的72%,东川府是滇铜最大的集散中心和铸币中心以及铜产品加工中心。东川府的铜,每年额定600万斤,运至京城供宝源、宝泉两局铸币,称为“京运”。

“京运”之铜或先集散白雾,或通过白雾运到昭通,转往四川,最后由水路北上京城。南铜北运的京运古道,运距之长,运量之大,实属罕见,东川府的铜也因此成为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利之所在,趋之若鹜。一时之间,作为“京运”第一站的白雾村,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富商大贾、贩夫走卒和矿工匠人。据《娜姑文物志》载,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在白雾村这片土地上,垦农田、劝农耕、开山路、筑城墙、凿石洞、建寺观、办学之风尤为盛行。久而久之,人们在此安居,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白雾村。如今的白雾村,很多村民的家谱里,还明确记载着自己的祖籍,有的来自江西,有的来自湖南

白雾村因铜运而繁盛,走在白雾街上,人们根本不用去资料典籍里苦苦追寻这个昔日古集市的历史,一字街上那些鳞次栉比的会馆、寺庙、马店、青楼、驿站,便是最好的见证。在白雾街保护规划的0.53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现存的古建筑就有16处。目睹这些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古建筑,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驼铃声声、商贾络绎的马帮运铜时代。

昔日繁华

站在古朴的白雾村头,呼吸的似乎还是数百年前的空气,迈开脚步,我们开始走访村中老人,试图通过他们的回忆,还原这个古集市的昔日辉煌。

村东头“得胜桥”边的茅草屋里,当年居住着81岁的陈姓老人。他告诉我们,他的祖籍是湖南,祖上到此经营棉花生意,距今已是三百多年,他是第7代孙。他家门前是当年马帮行走的古道,“马帮驮各种东西,有驮铜的,驮盐的,也有驮‘荆州纱’的。由于马太多,把路踩坏了,所以用石头镶了起来。”

在老人的记忆中,马帮最多的时候,住满了白雾街的所有马店(一店可住12匹或15匹)。那时候的白雾街,天天赶集,有钱人穿青布长衫,年轻人穿蓝色衣服,里面套白色的,穿来自昭通的麻制草鞋,而老百姓则穿短襟。铁匠铺、酒坊、染坊、烟馆、青楼一应俱全。而夜晚,这里更是热闹非凡,赶马人卸下货物,在“得胜桥”边开怀畅饮,以此洗去一天的疲惫。甚至连那些贩夫走卒,也在夜晚的“得胜桥”边,饮上一碗当地自酿的烈酒。陈姓老人的父亲,正是一家酒坊的掌柜。

夜晚的白雾村,灯笼挂在庙门前,由村里人轮流负责香油钱,人们将灯笼叫“天灯”。

一位邹姓老人说,他的祖籍是江西。祖上到此,是为了寻找一种叫“土子”的矿石。这种石头有黄豆或玉米粒大小,埋在地下,是绘制瓷器花纹的主要原料。他的祖上找到这种叫“土子”的矿石后,直接交给景德镇,其次,他们家还经营着一个中药铺。

在他记忆中,马帮当数抗战期间最热闹。那是匪患不断的乱世,一般的马锅头不敢轻易动身,他们得跟在某些有势力的马帮后面。

“一般是几十匹马进寨,头马脖上戴着‘喤啷铃’,第二匹戴的是核桃般大小的铃铛,马背上插着旗子,马帮从云峰古道上下来,进入白雾坝子,浩浩荡荡。那些运铜的马帮,把铜用大箱子装起来,一般是几十匹马同时进寨。”在马帮的队伍里,还有一前一后两面锣,在行走过程中起着联络作用。当时的白雾街,除了供一般赶马人住宿的普通驿站外,还有“官厅”,相当于现在的宾馆,只有东川府的府官才能在里面住。

而事实上,白雾街的辉煌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几个老人的回忆之中,他们更多地是向外人讲述关于这个村庄口口相传的历史: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从四川会理东行,五月渡泸跟踪追击孟获,铁马金戈,行伍匆匆,穿白雾村而过;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成都李雄遣叔父李骧兵犯宁州(曲靖),宁州刺史王逊派大将姚岳率师拒敌,从白雾经过;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9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西征,曾驻扎白雾村……在今天的白雾村西北方圆约十公里的地方,还留有太平天国西征军驻军遗址。

寺院和会馆

三圣宫,亦称文庙,位于白雾街中段北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91.4平方米,庙内正梁上书有“大清国云南布政使司东川府政堂大清嘉庆二十四年仲秋”的墨宝。原大殿内正中塑关羽,两侧为关平、周仓像,左边供孔子牌位,右边塑文昌帝君,故名“三圣宫”。据村里人介绍,该庙自建成以来,均为学子就读之所,原白雾街民间文化团体“崇正学社”亦在这里活动。

白雾村的古建筑中,目前只有三圣宫是维修过的,其余的均保持着原样,用一派破败沧桑见证着辉煌。维修过的三圣宫,仅魁阁屋脊作过修改,其余均保持着原貌。2007年,这里是道教活动场所。主持名叫李理春,昭通鲁甸人,1989年在陕西楼观台入教,曾到过北岳恒山北京白云观。除了负责三圣宫里的大小事务外,李理春和师兄每天诵经,早晚一次。当然,偶尔也还练练功。聊到兴起时,李理春拿出宝剑练了起来。他说自己是龙门派第22代徒弟。

因为地处驿站,白雾村不但迎送着马帮和人,还接纳着外来文化和宗教,早在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这里就建起了一座教堂。而沿着白雾村西约十公里处的云峰古道而上,则有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古庙“云峰寺”。云峰寺坐北朝南,原为两进四合院建筑,在中轴线上排列有山门、圣武大殿、魁阁、观音庙和祖师殿,东西两侧有厢房。寺内有两棵高大的古柏,民间传说为永乐年间所植。

回到白雾村,一字街从东往西能看到通海会馆、云南会馆、楚黔会馆、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这里的会馆除了用作某一个相同籍贯的人们的活动场地之外,还供奉着自己家乡的神。其中以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和通海会馆最为著名。这些现存的会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的始建于明末,建筑风格至今保留着明朝遗风。

乡村档案

白雾村距会泽县城19公里,距娜姑镇8公里。海拔1920米,年平均气温13.7摄氏度,总面积9.1平方公里。所辖7个自然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有1656户,人口6339人。现有小学1所。白雾村历史格局完整,古建筑、民居完好,几乎没有经过后人的维修,呈一派沧桑原始风貌。

Hash:63b12f710138bb712c78b01878093a039c43f5b7

声明:此文由 朋游云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