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擎霄---天柱山主峰题刻由来
天柱山主峰天柱峰, 通体石骨,光泽如蜡,以其海拔1489.8米的绝对高度,壁立千仞,雄视江淮。天气晴好时,我们在距天柱峰400多米外的天池峰遥望,就能清晰地看见天柱峰上“孤立擎霄”四个大字,其状景传神,选址精妙,弥足珍贵。据史料记载,这是清代有个叫李云麟的勇士在天柱药农帮助下,登上了飞鸟难登的峰顶,并在峰顶留下了这极具观赏和文物价值的首幅石刻。
有志青年
李云麟(1834一1897年),字同安,号雨苍。是晚清的一位名士,出身官宦家庭。先世为山西洪洞人,明初迁至河北永平,1833年移居卢龙。李家在清初以粮差得隶内务府汉军,遂著旗籍。为汉军正白旗。故李云麟文章书法刻石落款有“长白云麟”“卢龙云麟”“孤竹云麟”(卢龙古为孤竹国)等习惯题法。
李云麟天资聪颖,以读书勤奋闻名乡里。除精通经史子集外,举凡兵书、战册、天文地理乃至《奇门遁甲》等也无所不览。干过农活,做过货郎;但却抱负宏大,胆气不凡。读书的功名只考到秀才,因“三赴秋闱不第,遂弃而从戎”。李云麟有一爱好,就是遇险必登,深信风光必在奇险处。曾“徒步入关,不赍资粮,怀银二两,遍游五岳”,他“雄直有奇略,生贵家,独耐劳苦,终日不食不饥,徒步百里,经月不倦”。自言“大凡人之举事,不为则已,为则登峰造极,琐琐者何足道乎?”
治军生涯
李云麟24岁从戎,作战勇猛顽强,敢打敢拼,屡立战功;“廉隅耐苦,颇能得士卒心”。逐渐受到清政府统治集团的重视,不断给他压担子,以下是笔者以《清实录》(清代官修大事记)为据搜理出他的治军经历:
1858年冬,24岁,五品兵部候补主事(郎中);经曾国藩推荐至胡林翼麾下,领湘军建威一营在转战湖北、安徽追剿太平军;曾守松子关两路口(皆军事要地),参加太湖之战、潜山之战;初现军事才能;
1862年,28岁,因收复湖北襄阳府有功,清廷“赏郎中李云麟、守备叶培等花翎”;
1863年9月,29岁,四品京堂候补,办理陕南军务;
1864年10月,30岁,以三品头等侍卫帮办新疆军务,出任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兼署塔尔巴哈参赞大臣;
1867年11月,33岁,二品副都统衔,改任布伦托海办事大臣;
1868年5月,34岁,被清廷革职查办,10月,流放黑龙江,充当苦差;
1872年,38岁,遇赦;
1876年4月,42岁,左宗棠奏请被参革职的李云麟帮办军务,得到允许。李云麟随西征大军“侦查贼情,诹稽地利,一切资其赞划”,为左宗棠西征大军收复新疆北路作出了贡献。
1878年2月,44岁,称病辞职,清廷“资遣回旗”。
天柱刊崖
李云麟自1858年冬随胡林翼东征太平军,作战勇猛,敢打硬仗。左宗棠称“汉军正白旗兵部候补主事李云麟,刚明耐苦,在湖北带勇有年,曾立战功,毫无军营习气,质地实堪造就……”。1860年正月,清军攻下太平军占领的太湖、潜山县城,随即屯兵攻打太平军据守的安庆城,李云麟被派驻桐城挂车河阻挡太平军援军一年余,遥望天柱山,心生向往。1861年春,李云麟移驻潜山,继续外围打援。军事稍暇,决意登天柱。
李云麟深信“高山大泽包孕奇雄”。1854年秋登上崂山之最高峰巨峰山,1857年春天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岭,都是独自去完成游历的。 这次天柱山行他登上了天柱山的第三高峰——飞来峰,站在飞来峰顶李云麟得以近观天柱峰,他认为天柱峰象西岳华山一样“纯石无土”;“其形一石浑成”,又如崂山那样象一个天然碑石,但要比它广袤多了;而雄秀的气势也远远超过林州的朝元台。在他看来,华山是天生石莲,而天柱峰则是天生石烛,所以俗呼此峰蜡烛尖。只见白云一缕,横绕在峰巅。“此景乃天柱山独具之奇,海内名山未有也”。天柱峰顶险绝,历来登涉者无几。但天柱峰的胜境还是让李云麟心生向往,决意一攀。在天柱药农的帮助下,时年27岁的李云麟终于登上了飞鸟难登的天柱峰顶。遍赏峰顶美景并顺利下山的李云麟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因矢志刊崖,以期无负此游”。刊崖的文字思定为“孤立擎霄”,这表达了天柱峰高插云端的神韵,也是李云麟孤高性格的真实写照。刊崖位置选在烛形巨石,“巨石东面下边平静处,南北宽二丈余,正停云地,若于此处刊崖,常被云雾,岂非妙境”。刊崖的内容与刊崖位置已定,第二天早晨,李云麟就买来麻丝绑成个大笔,书写题刻“孤立擎霄”四个大字,字有五尺高,结构清晰均匀,天骨开张,气魄浑厚,平正圆润;字体刚健舒展,工整美观,文气蔚然。落款“长白云麟”。遂重金资工刊崖。找来的石匠不敢登峰,李云麟只好先让助他登顶的天柱药农学习凿字刻石技艺,为了保证主峰题刻的质量,他题写“浑元霹雳”“仙掌迎霞”让天柱药农练手艺,经一个多月,字刻成了,效果很好,于是才下令天柱药农正式登顶刊崖。此时战事吃紧,李云麟无法亲临主峰指导刊崖,只好派人监工刊崖,“旬余工成”。监工言“字方五尺,其点画宽八九寸,窄四五寸,均如式刊深寸五分。刊讫,用卵汁朱沙填之,以垂久远。”
戎马倥偬,宦海沉浮。晚年的李云麟回忆一生最快意之事仍是登上天柱山绝顶,并选址刊崖;最失意的事是始终未亲见到刊崖后的情况。于是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天柱刊崖记》,言景状物准确精当,叫人折服。
李云麟语“平生独造之境有三:巨峰观海、恒岳登峰、天柱刊崖也”,“天柱刊崖最奇,巨峰观海次之,恒岳登峰只以遇豹为险耳”。“余平生独造之境三迹,其快心处率皆得半而止,其中以天柱刊崖为最。”
儒将风采
1878年9月,“资遣回旗”的李云麟呈递清廷《西陲事略》,分“论往七则”、“述今十二则”、“察来六则”三卷。洋洋数万言,这是李云麟忠心事朝的具体体现,《西陲事略》体现了其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晚年赋闲的李云麟还在1885年写成《旷游偶笔》,该书记录下他不畏艰难,历险赏景的非凡之举。李云麟还是位书法家,晚年在家整理旧刻拓片的基础上制成法帖刻石29方,并于1888年将29方石刻拓印成书,名《草书要领》。法帖刻石29方现珍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馆藏精品,镇馆之宝。李云麟还有一部作品,叫《藴真诗草》。《清史稿》有李云麟传略。
▍来源:潜山政府网 县文联
Hash:d5e07b53964be07bf302f41ec5008b480c01bc17
声明:此文由 潜山热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