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韵 | 你经常去平江路,却不一定知道那里最珍贵的是什么
平江路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
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活力。
平江路从绘制于1229年、我国最早的城市测绘图宋代碑刻《平江图》(现存苏州文庙)与明末《苏州府城市水道总图》,均可以看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
今天,我们不放来聊聊链接起粉墙黛瓦的这些小桥。
平江历史街区共有桥17座:
▽
1
· 苑桥 ·
位于平江路南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城坊考》著录:苑桥《吴郡图经续记》:“苑桥、定跨桥,故传为阖闾苑囿游憩之地。”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1964年改建,原为石拱桥,1981年修建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梁桥。
2
· 思婆桥 ·
思婆桥因唐代古刹而得名。
从南面数起横跨城内第四直河平江河段的第一座东西向古桥思婆桥,是座单跨石梁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宋《平江图》上,名为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又转化的,据说因资寿寺是所尼姑寺院,而俗称尼姑为师婆。
由于历史悠久和多次重修。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排柱和两头雕有灵芝、宝莲的长系石都是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迄今已有七八百年。
从苑桥步行124步便到思婆桥。过桥即到建新巷,一条很窄的小巷子。除了人和自行车可以通行外,其它车辆是无法过得去。
3
· 寿安桥 ·
由思婆桥北行三四十米,又有一座古桥横卧平江河上,名为寿安桥。寿安桥也是单跨石梁桥,在宋《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其位于资寿寺之后。
清初称资福桥,同治时改名寿安桥。1960年、1985年重修。桥面由六条石梁并列而成,南侧边梁及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余四条花岗石梁由于年代或产地不同,也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
东西桥台排柱各由五条武康石组成,镌有“癸亥”、“拾两”等捐银题字。可见此桥主体也是宋代建构。其石梁保存明代以前古制,略有拱势。该桥东北一棵老树干粗叶茂,与古桥、老屋、石栏、水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4
· 雪糕桥 ·
《平江图》上雪糕桥位于萧家巷东端平江河。桥面以五条花岗石梁并列,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以四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
相传古有张孝子居萧家巷,家贫断粮,无奈抟雪为糕奉亲,传为美谈。孝子故世后,里人为其就地殓葬,并在墓旁设祠致祭,又将巷东小桥取名雪糕桥以示纪念。
此桥曾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1985年重修。桥上原先建有观音堂,这种组合俗称“桥驮庙”。
原观音堂早在五十年前拆去,为恢复“飞阁跨通波”的美景,现已重建。
5
· 积庆桥 ·
位于大儒巷东端,跨平江河。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俗称吉庆桥。
民国29年(1940)《吴县城厢图》仍载为吉庆桥。原系石拱桥,197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水泥平桥,并改名胜利桥,1999年《平江区区域图》载:胜利桥。宽 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28米。
6
· 青石桥 ·
位于南石子街东端,众安桥南。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为苏军桥。清代名众善桥,又名苏锦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
因青石桥于民国十年(1921)拆除,条石用于苏军桥,故俗又称苏军桥为青石桥。原为石拱桥,1960、1980、1991年三次重修为石平桥。1999年平江区区域图仍载名苏军桥。2003年平江路改造工程,重建为石拱桥,桥名复称“青石桥”。
7
· 众安桥 ·
位于悬桥巷东端,石平桥。宋《平江图》著录。清代重修,又名大新桥。1983年改建拓宽,宽 6米,长7.6米。
8
· 新桥 ·
再往北百余米,平江路上与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桥名小新桥,与其西悬桥巷东端跨平江河俗呼大新桥的众安桥呈犄角之势,形成“双桥”格局,亦即 “三步两桥”。
小新桥又名新桥,宋《平江图》上称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则称新桥。1918年、1984年重修。
9
· 朱马交桥 ·
朱马交桥旧名朱马茭桥。俗呼朱马高桥,位于大柳枝巷西端,跨第四直河。
传说春秋时初建,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更名朱马高桥。1982年、2003年又修。现为花岗石梁桥,桥面以六条石梁并列而成。
据传说,宋高宗(康王)曾6次驻跸平江,一度准备在平江建都。钱彩《说岳全传》28、29回,写到岳飞多次在太湖剿匪(镇压农民起义)后奉诏回京,走到平江府马交桥附近,遇到皇帝派来的钦差,叫岳飞下马跪接圣旨,捉拿回临安。
岳飞有两名贴身侍卫,一张保,号称马前张保,一王横,号称马后王横。当时王横从马后走上前去阻止,却被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血溅平江河边的石头。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苏州百姓思念忠臣,来到马交桥,想起当日岳飞曾在这里经过,发现那石上的斑斑血迹,依然还在,就将此石块珍藏了起来。
10
· 通利桥 ·
位于菉葭巷东端,跨平江河。《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今为条石平桥。宽3.4米,长5.7米。
11
· 唐家桥 ·
胡相思桥东侧,跨胡厢使河,为条石平桥。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1984年12月修复,宽 3.3米,长4.4米。
12
· 胡厢使桥 ·
平江河与胡厢使河交汇处的唐家桥与跨平江河的胡厢使桥联袂而筑,组成一对“双桥”。与蜚声中外的周庄“双桥”有异曲同功之妙。但始建年代却要早四百年以上。
胡厢使桥是平江历史街区仅有的一座拱式古石桥。也是苏州古城内现存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宋《平江图》称胡厢使桥,后讹为现在名称。
13
· 保吉利桥 ·
位于平江路与白塔东路交汇处,庆林桥南,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称“打急路桥”,清代更名。民国《吴县志》载:“打急路桥,今名保吉利桥,在胡厢使桥北。清嘉庆九年(1804)修。”
1954年重建,加花岗石雕花栏杆。1983年加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宽 14.4米,长9米。
14
· 庆林桥 ·
位于狮林寺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名庆历桥,清代更名。《宋平江城坊考》著录。民国《吴县志》载:“庆历桥,在打急路桥北。”
1985年10月修复石平桥,花岗石栏杆,桥宽2.75米,长4.2米。
15
· 奚家桥 ·
位于麒麟巷河西口,跨麒麟巷河。宋《平江图》著录。原为条石平桥,1983年12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 3.9米,长4.25米。石栏杆高0。5米。
16
· 潘家桥 ·
位于潘儒巷东端,跨平江河。民国《吴县志》载:“通济桥,俗名新造桥,在奚家桥北,明万历年间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1981年定为潘家桥1984年重修。为石级单孔拱桥,宽2.7米,长16.3米,花岗石栏杆,东西踏步17级。
17
· 华阳桥 ·
位于平江路北端,横跨北街河。又载有华阳桥人张文奎,事母至孝,割股疗母病。民国《吴县志》载:华阳桥,在通济桥北,宋庆元四年(1198)重建。
桥于1983年重建,1991年又进行改建。砖砌水泥栏杆高 0.8米,桥南堍有条石栏杆,为条石平桥。1999年12月建华阳花苑时该桥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栏杆,桥宽5米,长7.6米。
下次再去平江路,
不妨多留意这些默默伫立的小桥,
这都是历史的印记...
- END -
文字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苏州情调综合整理
客服微信:surui0512
业务推广:15262618137
业务推广:17712601231
人文 艺术 城韵 寻味
公众号:szs0512
Hash:da2fb132e37ee677fa621e6e00aec7cdf96ebd39
声明:此文由 苏州情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