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现一块古碑,记载内容令人不解:建文帝真做了和尚?

作为明史第一悬案,建文帝下落一直是谜,至今没有明确解释。然而,在不久前的江苏江阴,专家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因为明确记载了建文帝出家为僧。

客观的说,建文帝出家为僧之说并不稀奇,早已有之,只是以往的碑刻比较模糊,都没有明确提到“建文帝”或相关文字,绝大多数已经被专家否定,其他的几乎都不靠谱。那么,这一石碑上记载的建文帝做了和尚,是不是真实的呢?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历史上主要有三种推测。

一,朱棣攻陷南京之后,朱允炆自焚而死。《明实录》中记载,朱棣发布诏书云,“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二,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未死,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三清宫住持道士, 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三,朱允炆没有自焚,而是逃了出来,此后出家为僧。在明朝时期,这一说法就已存在,主要有湖南龙池寺遗址碑刻,和浙江东明寺传闻,但前者被证实涉嫌造假,后者无法确认。

万历《钱塘县志》等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但因为年代久远,加之缺乏直接遗物留下,所以如今很难判断。

不过,由于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朱允炆,因此建文帝应该逃了出来,具体逃到何方,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但出家为僧之说最为盛行。

总之,虽说传言很多,但很多碑文或资料上,都没有直接或比较直接的提到“朱允炆建文帝”这些文字,因此多数可能只是后人将之附会建文帝身上。令人意外的是,在江阴发现的这一块石碑,与众不同,因为上面直接提到“建文帝”这三个字。

经过测量,石碑长169厘米,宽77厘米,厚21厘米。正中间为“寺田录传”四个篆体大字,两侧浅刻蟠龙祥云图,碑边缘为精美的缠枝莲花纹,正文为楷体字。

在《寺田录传》碑刻中,最显眼的是开头一行字,就明确提到了建文帝丹阳妙觉寺剃度出家。

吾阳有妙觉寺者创自西晋,迄今业垂千秋,诒我皇明传为建文帝剃度地……

不过,这块碑刻却存在一个问题,即碑文作者是明朝晚期官员姜士昌,所作的《寺田录传》,不是为了讲述建文帝,而是为了介绍丹阳妙觉寺的变迁历史。从明初到晚明,已经过去200余年,姜士昌未必不是道听途说建文帝的下落。

既然如此,能不能就此否定“建文帝丹阳妙觉寺剃度”?其实,丹阳发现的一本家谱,以及丹阳县志的记载,或许佐证了《寺田录传》碑。

2013年,镇江丹阳发现一本戴氏家谱,上面有一篇墓志铭,即《东山公墓志铭》。当时,一个叫戴瑞珊的明朝官员,经过30年寻找,最终在“穹浪山”中找到建文帝。

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时公已病,帝见公憔悴,甚怜之,慰劳交至,命之亟归。

更为诡异的是,建文帝活的朱棣还长,因为朱棣在1424年去世,而戴瑞珊在1432年还见到建文帝;另外,戴瑞珊是浙江人,找到建文帝之后,却让两个儿子一个回到浙江,一个留在丹阳。

当然,尽管《东山公墓志铭》中没有提到建文帝出家,但建文帝隐居于“穹浪山”中,也说明很可能是做了和尚或道士。

而且,在《丹阳县志·寺观》这一卷中,关于丹阳妙觉寺的记载还提到,“俗传,建文帝披剃于此”,当地至今还有建文帝在妙觉寺剃度做和尚的传闻。

令人不解的是,朱棣谋士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著名的黑衣宰相,本身就是一个和尚,在苏南寺庙影响力很大,既然如此为何朱允炆还会在苏南一带出家,这不是很容易被姚广孝知道吗?

而且,明史说朱棣派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以这么执着、规模浩大的举动,甚至还有神鬼莫测的锦衣卫,怎么会在丹阳或周边没有发现一点建文帝线索,反而让戴瑞珊历时30年找到了?显然不合逻辑。

可见,无论是朱棣,还是姚广孝,对朱允炆的真实态度,可能未必史书记载的那样。或许,他们对建文帝是死是活,其实已经不太注意了。毕竟,即便朱允炆活着,又能怎样?

Hash:536bf57901af5157a68f2419c712cdcfca2da6cb

声明:此文由 百家杂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