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第一进士村,看最美的古村牌坊

徽州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棠樾村口那一排七座牌坊,看过的人都会为其赞叹不已。而并不为人所知的是,距此以北十几公里,还有一座村子的牌坊并不比这逊色,那就是许村。

稍有不同的是,许村的牌坊并不集中一处,而是散布在村里村外。类型涵盖了薇省坊、三朝点翰坊、五马坊等功名坊,程氏节孝坊、双节孝坊贞节坊,还有全国唯一一座夫妻百岁老人寿坊——双寿承恩坊,建造年代从明到清跨度数百年,风格也是各不相同。

许村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据说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了这里的山川形势,卸任后便隐居于此。

许村现存一百余座元明清民国古建筑中,有多处祠堂:原明朝观察使许天相的府第——观察第,后改为许氏支祠;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另一座支祠——大邦伯祠,又名长寿堂;还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大宅祠,因左右山墙上嵌有“云溪堂帖”刻石15块,又称云溪堂。

民居则以大郡伯第为著,虽然主体建筑已被拆毁,但其高大精美的门坊仍然十分醒目。其他如许本智宅、许世达宅、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雕梁画栋,值得一观。

许村历史上人丁兴旺,先后共出进士48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有“徽州第一进士村”之称。唐宰相许敬宗、明武英殿大学士许国,以及末代翰林许承尧,都是许村后人。

“香妃”幼侄成史上最小翰林,被赐“典翰坊”

尚未进村,就可以看到矗立在村口的两座高大的石牌坊,恰似许村的门户。徽州现存明代牌坊大多为功名坊,这两座都在此列,其梁柱均为花岗岩材质,因年代的差异风格上又有所不同:外面的薇省坊建于明嘉靖年间,四柱三间五门楼式,栏板上雕满纹饰,十分精美;里面的三朝典翰坊建于明崇祯年间,三间三楼冲天柱式,梁柱光洁,较为素雅。

薇省之名,源于唐宋中书省的雅称,明代已改为布政司,管理民政与财政,但坊名仍沿袭旧称。薇省坊是为为民请命而遭罢官的布政使许琯而立,许琯历任湖广参政、山东盐运使等职,仅为从三品。但他持官清正,不与当朝奸相严嵩同流合污,严党倒台后,嘉靖帝下旨赐建牌坊,作为褒奖。

三朝典翰坊的“朝”字念“招”而非“潮”,源于一个传奇故事:明末许村富商汪伯爵收养了一位孤女为义妹,此女体有异香,后被崇祯皇帝封为“香妃”。汪伯爵再纳吴氏为妾,如愿有孕上身,香妃佯病请求皇上急召汪伯爵携吴氏进京。

由于鞍马劳顿,吴氏即将抵京时早产一子,碍于明末布衣不得面君礼制,崇祯钦点这位出生仅三天的香妃幼侄为“典翰”,赐名德章,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牌坊也是由皇帝恩准建立。

高阳桥,徽商衣锦还乡必经之处

高阳桥横跨于昉溪之上,最初为元代处士许友山所建,开始时只是座双孔石墩木桥,明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年间又增建了桥廊,清康熙年间再修时形成如今的模样。

廊内有七间,墙上开有各式棱窗,天花板上绘有游龙飞凤,中间和南侧设有佛座,供奉观音菩萨。旧时徽商远行,村中父老妻女送亲人出门,都会在此洒泪惜别,跪拜菩萨保佑一路平安。而当游子衣锦还乡时,亲人们又会在这廊桥上欢喜相迎,久而久之这桥又被称为离合桥。

高阳桥的所在是许村的中心位置,周围有两座石牌坊和一座大观亭,是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出桥门即可看到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的石牌坊,砂岩作成的柱、梁、拱、隔扉上雕有“狮舞寿球”、“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猴献寿桃”等12组图案,上书“双寿承恩”四个大字。

这是朝廷为旌表徽商许世积夫妇而建,其时年101岁,夫人103岁,这种为两位百岁老人而立的牌坊,全国恐怕绝无仅有。

许家泽制造“一门五博士”的神话。

许村不仅历史上名人众多,到了近代也出过不少风云人物,这和家族一向重视子弟教育有关。在许村众多的古宅之中,有一座并不显山露水的民居,是清末两淮盐运使许家泽的故居。

许家泽不仅在村里建立了徽州最早的洋式学堂——仪耘小学,他的儿子们除了三子留家守业之外,其余五个都是留洋博士,而且学成后都回来报效祖国,在各自领域都有出色建树。这不仅是许村人的荣耀,在徽州一带也传为佳话。

妻妾同守节,赢得徽州最小牌坊

许村的村尾,还有一座小型牌坊,只有两柱单间一楼,夹在两边民居中显得格外单薄。和村头高大的功名坊不同,这是一座贞节坊,建于清嘉庆年间。村中传说,当年许俊业出外经商,一直贫困潦倒,最后客死他乡。

家中继妻金氏和妾贺氏,靠做点小手艺凄凉为生,双双守节而终。族人虽为之感动,上报朝廷立坊,但她们遗下的毕生积蓄不多,勉强建成了这座徽州最小的牌坊。这两位苦命女人的一生,也正是徽州众多贞节牌坊主人们的悲惨缩影。

一个用匠人精神来做旅行的公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Hash:9069b76fcb761843e40275371d966ea5f4dbb153

声明:此文由 佚名_48895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