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这处造像不为人熟知,曾遭涂油漆塑金身,经过修复恢复原貌

西湖南山造像有三兄弟,分别是烟霞洞造像慈云岭造像天龙寺造像,烟霞洞和慈云岭造像各有特色,均为五代十国吴越国时期修建,西湖南山造像形象生动,雕刻精美,在艺术上“袭唐启宋”,圆润细腻,极具江南特色,是五代吴越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天龙寺造像开凿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在建天龙寺同时开凿的,现存最早对天龙寺记述的箸作是南宋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该卷77中说:“感业寺乾德三吴越王建,旧名天龙,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建炎三年兵毁,木观音存。”可以推测出天龙寺的建造不晚于965年。

北宋南宋交替期间,由于战乱频繁,公元1129年,天龙寺毁于大火,南宋政权稳固以后,天龙寺重建,曾经作为南宋郊祭时百官随从的临时住所,元明清时期元明清历代屡有毁建,天龙寺古代建筑已毁,现在的天龙寺为现代仿建,虽然有略有遗憾,但也让天龙寺造像看起来不那么孤单。

天龙寺造像现存有东、中、西三龛,大小佛像共11尊,中为主龛,主龛一铺七尊,中为弥勒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双脚下垂踏莲花,背后有火焰头光和背光,弥勒佛两侧有无著和世亲,其外是法花林菩萨和大妙相菩萨,再外是力士像。这里的弥勒佛与我们在寺庙常见到的弥勒佛并不太一样,一般弥勒佛都是大肚弥勒佛,倚坐的弥勒佛像初唐就有,到了武则天时期,由于武则天授命白马寺和尚编造《大云经》,说武则天是弥勒转世,于是这种倚坐像就更加流行了,而吴越是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期,主龛开凿的倚坐弥勒即是唐朝这种传统的延续。

西龛为无量佛(即阿弥陀佛)作全伽趺坐式,现在的佛头曾经有过修补,但没有大的改动,这尊无量佛造像背后也有背光和头光,其中头光为桃形,其花纹与主龛弥勒佛的背光花纹一样,内匝为莲花纹,中匝为简单的火焰纹,外匝为繁复的火焰纹。这说明主龛和西龛的造像是统一规划,由同一批工匠开凿而成,都代表了当时的信徒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东龛为水月观音(或称观自在菩萨),颈挂璎珞,发髻高耸,文静多姿,水月观音损坏严重,现在的雕像是现代修补,不过还是按照原像的形制修补,佛教认为观音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观水中月影状的是水月观音,五代时期非常流行,宋朝以后,水月观音成为观音的最常见的法身变现形式之一,其样式为一腿盘起,一腿支撑,非常的优雅,水月观音的样式不见于印度,是中国的文人和画家结合山水画而创造的,因此水月观音也是美术界的人们话题之一。

现在的天龙寺造像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但是其命运还是非常坎坷的,他们曾经被人涂满油漆,由于吴越国是东南佛国,有很多寺庙和造像,因此也有很多信徒,20世界80年代,当地群众自发为主龛和西龛石刻造像涂覆油漆“金身”,将石刻造像弄成类似寺庙的样式,然后还燃烧香烛进行祭拜,油漆加潮湿空气诱发的苔藓,使造像失去原貌,其艺术价值也大大折扣。

这种状况持续长达二十多年,直到2008年4月,,凤凰山管理委员会托南京博物院进行多次现场勘察、局部试验,编制完成《杭州天龙寺造像、石龙洞造像表面去除油漆、碳黑科技保护方案》,6月底一8月初,经南京博物院精心施工,主龛和西龛造像表面油漆、苔藓等附着物基本清除,恢复了天龙寺石刻造像原貌,让人们得以窥见并欣赏其本来的艺术面貌。

Hash:02443bae4a3cfa344097799bfef2fce70a40ef27

声明:此文由 历史百家争鸣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