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文化|杭州城里这条河上的那些百年古桥,你走过哪几座?
在中国古代建筑 中,桥梁 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修建了无数各具特色的桥。这些桥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它们中的许多一直到今天仍发挥着便利民生的实际功能。杭州城南的龙山河流向中东河,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申遗重要河段,沿线古桥众多。
水 澄 桥
至迟于清康熙 年间(1662-1722)已存。因桥西侧原有水登庙,故又称水登桥。水澄桥为三孔石梁桥,桥面平台由6块青石铺成,桥面两侧设素面栏板望柱。在正中栏板及望柱上刻有“水澄桥,里人重修”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重修“桥杆石柱同人公置”等字样。
化 仙 桥
为明成化十三年(1744)所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缮。此桥为单拱石拱桥,拱券采用众联分节并列砌制法,长系石上雕饰花纹。桥面东西两坡各设台级17级,两侧设栏板,望柱,抱鼓石。中间四根望柱头雕成狮子状,形象栩栩如生。望柱除西南侧可辨“ 迎六合愿谐浙水”东北侧可辨“ 见南峰月明”字样外其余字迹均漫漶不清。
海 月 桥
海月桥建于明万历年。传说建桥时附近有一小潭,秋月高照,像海中有月,故名海月桥。桥为三孔石拱桥,金刚墙用条石砌筑。桥面铺设石阶。桥两侧有栏板、望柱,两端用抱鼓石。望柱呈方形。桥顶两侧栏板的外侧均刻有“海月桥”桥名。道光三年(1823年),桥曾经修葺,现桥北端有月亮形雕塑。
洋 泮 桥
洋泮桥始建年代不详,至南宋时已存,现桥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建。1996年中河综合整治时整修桥体,更换了部分栏板、望柱和桥面石板,并在桥东北侧建有盼月亭,是市民喜爱的休憩之所。洋泮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8.3米,宽4.6-5.6米,两端宽,中间窄。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矢高3.75米,跨径7.75米。金刚墙用块石错缝砌筑,施两根长系石,下设明柱。桥面铺石板踏跺,两侧施栏板、方形望柱和抱鼓石。桥面正中栏板外侧刻有桥名。
老 南 星 桥
老南星桥位于江城立交桥南面,东出江城路,西通凤山路。长14米,宽5米,单孔石拱桥。桥柱雕刻莲荷,栏板上浮雕着昂首奋蹄的奔马和跃龙门的鲤鱼。此桥始建北宋,取名“南新桥”,元代和明朝以俗名“朱家桥”称呼,清初改称“里横河桥”。民国时在其附近建有一公路桥,亦称南星桥,故南新桥便被称为老南星桥。桥南伴有南星古泉,泉池呈长方形,用条石砌就,池底铺鹅卵石,红色金鱼游弋其间。泉旁有一四眼古井,古泉和古井均发源于西湖南山。以前,泉水和井水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水质味厚而美,久旱不干。
六 部 桥
因桥西正对南宋中央官署六部所在地而得名,建成于唐宋时期,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座拱形古桥。桥东有南宋政府接待北方来使的都亭驿馆,故又名都亭驿桥。元时改名通惠桥,明称云锦桥,清复称六部桥沿袭至今。
凤 山 水 门
六部桥旁的凤山水门横跨中河,为元末张士诚所筑,是至今杭州市区唯一一座保存600多年的古城门。当初的风山水门由两座不同跨径的石砌拱券并联而成,南面拱券跨径4.4米,北面为5米,两者之间为石砌方形闸档,闸档后部有石雕门臼,可以启闭闸门。每座拱券顶部中部都有一块雕有蟠龙的锁石,用以锁住闸门。城上建有一楼,可屯兵百余,既可防御敌兵偷袭,又可开闭闸门调节河水。水城门因年久失修,城楼坍圮,城墙破损,闸门今已难觅。20世纪80年代治理中河时,按照原水城模样修复,并在其旁辟为公园。凤山门城楼已毁,城门尚存,已作为历史遗迹加以保护。近年随大运河申遗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河水川流不息,从钱塘江而来,向运河而去。时间流淌,龙山河上的古桥,静静地陪伴着时光,陪伴着我们……
Hash:07a151d345e36169505fa56a09ca9cb51e4123d3
声明:此文由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