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昌黎源影塔塔身浮雕在中华古塔中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古建新探
文/朗智明
辽代工匠的砖仿木技术炉火纯青、辽代砖塔塔身砖雕精美绝伦。昌黎源影塔身八面的“天宫楼阁”砖浮雕,技艺精湛、细节逼真。无论是从砖仿木构的角度,还是雕刻艺术的角度,皆为登峰造极之作。
河北省昌黎县,北枕碣石山,坐落在辽西走廊的最西口,源影塔位于昌黎县城西北部的县文管所院中。
昌黎县境,自古为辽西郡辖地,县城始建于唐代晚期,为侨置本设于今辽宁朝阳的营州所建。
辽时,此处为营州及其附郭县广宁县之所在,属平州(治今卢龙)所辖,并非幽云十六州之地。今昌黎县得名于金代,其得名的初衷是为了避免重名。金初,昌黎仍沿用辽代的广宁县一名,但却与医巫闾山山前的广宁府(今辽宁北镇)重名。直到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金世宗改广宁县为昌黎县,名字来自历史上颇具盛望、但废置已久的古“昌黎”(古昌黎,位于今辽宁义县、北票、朝阳一带)。
源影塔得名于源影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昌黎知县杨于陛在主持重修塔下寺院时,因塔下有井,以“水自有源、塔自有影”之意,定寺名为“源影寺”。但塔却一直被称为“昌黎塔”或“昌邑塔”,直至民国年间该塔才被冠以“源影”二字,称为“源影寺塔”或“源影塔”。
昌黎源影塔为辽金风格的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目前学界定其为金代建筑。塔高目测超过30米(含刹)。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现塔身略有倾斜。
源影塔第一层檐下斗拱、檐柱等仿木构件,辽风明显。第一层檐下斗拱为双抄五铺作,转角斗拱做出列拱、角华拱;补间斗栱一朵,出45°斜拱。(见图1)
该塔层层檐下皆设斗拱,除第一层为双抄五铺作,第二层为单抄四铺作外,其他各层檐下皆为斗口跳。层间斗拱富于变化,其奇数层檐下的补间斗拱皆出45°斜拱,偶数层则无。(见图1)
图 1
一、塔身砖浮雕新探昌黎源影塔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第一层塔身表面的砖雕,甚为华丽。站在塔下仰望,仿佛天上宫阙一般,如梦似幻。各种书籍文献皆称其为天宫楼阁,这种砖雕构图为中国古代佛塔中所仅见。
天宫楼阁为《营造法式》中记录的小木作,属于小木作建筑模型。古代常见的天宫楼阁大致分为三类:
1. 用于装饰藻井,位于殿内上方,宛如天上宫阙。如应县净土寺金代藻井(图2)。
图 2
2. 佛道帐、壁藏、转轮经藏的上层,缩尺制成尺寸更小的宫殿楼宇,仿佛小木作之上的“小小木作”,模拟成天宫一般的意境,《营造法式》中给出了图样(图3)。
图 3
3. 拱桥飞架的小木作建筑模型,桥上设凌空的殿宇。我国现存的此类天宫楼阁小木作实物,有二仙庙天宫楼阁(图4)、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图5)等等。
昌黎源影塔身砖雕给人的观感无疑更类似于第三种。
图 4
图 5
相比二仙庙天宫楼阁,与昌黎源影塔身八壁的仿小木作浮雕“天宫楼阁”最为接近的,要属镶嵌于大殿内壁上的薄伽教藏殿的天宫楼阁了。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据薄伽教藏殿心间南侧四椽栿下皮墨书题记)。
对比昌黎源影塔与薄伽教藏殿,塔身华丽在外、大殿装饰在内,大殿为四内壁布满壁藏、塔身是八外壁遍布砖雕,大殿前后两个门(窗)、塔身则是八门窗,大殿墙壁宽、塔身每面窄。
薄伽教藏殿殿内四壁无壁画,除北壁后门(现为窗)上方为天宫楼阁之外,其余皆为壁藏。殿内大木作的斗拱下方布满小木作的壁藏(图6左)和源影塔身檐下仿大木斗拱下方布满仿小木作浮雕(图6右),对比之下构图有相似之处。
图 6 二者皆为大木作之下的小木作,皆镶嵌于壁,皆为(木、砖)浮“雕”(魏斌、笔者拍摄)
谈起二者浮“雕”功能上的差别,薄伽教藏殿本来就是为了藏经,塔身浮雕却并非为了藏经。大殿只有北内壁镶嵌天宫楼阁,源影塔身作为正八边形的特殊对称形状,则采用了面面相同,面面布置天宫楼阁的作法。
提到正多边形,《营造法式》给出了前述第二种天宫楼阁,即转轮经藏上层缩尺制成的天宫楼阁图样、制度、功限等。图样中,转轮经藏上层处理成角楼、茶楼,以廊桥相连(图7)。相比之下,与昌黎源影塔身浮雕也有共同之处。
图 7
然而,图样毕竟是停留在纸面上,我们还能够从一些唐、五代的经幢和石塔上找到正多边形面面布置天宫楼阁的实例(图8)。虽然经幢或石塔上往往缺乏大木作的衬托,但仍可视其为石仿小木作。
图 8
我国现存的经幢和石塔上的天宫楼阁形式表现多样,实例数量也不少,图8左与右下为后晋的温县慈胜寺经幢、图8右为后周的邯郸百家村经幢。与昌黎源影塔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直接雕造于塔身、一个则位于幢身之间的连接部位(华盖或华盖附近)。这种石质的天宫楼阁,我们姑且称其为第四种。
综合对比前述四种天宫楼阁中的第二、第三、第四种,我们找到了昌黎源影塔身浮雕的影子。但细分析之,塔身浮雕原则上却并不是天宫楼阁。
对比第二类,源影塔的浮雕并非小木作上层的“小小木作”;再对比第三类,源影塔身的“天宫楼阁”并非凌空,而是与地面有连接,更似门楼。
试想一下,如果古人把昌黎塔砖雕处理成悬空的天宫楼阁,塔身构图将如何?天宫之下保持素面?还是增设佛龛、佛像?
事实上,无论是辽宁地区辽系砖塔的券门做龛,还是河北等地辽系砖塔的真假券门,所表征的都是塔心室。作为地缘上更接近幽云十六州的昌黎,塔身理应近似幽云地区流行的券门,于是在某种机缘之下,处理成揽二桥于左右的城门与双阙(阙更适合置于塔身转角),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诚然,塔身与转轮经藏不同,是可以做成正面隅面不同的构图的。如果源影塔的四个隅面不出廊桥与城门楼,而是饰以壁藏或者佛道帐或其他,或许就更接近大同华严寺或者其他现存实例了。若是在某一面的城门楼来一个妇人启门或许就更精彩了。
辽代砖塔的许多形制都是借鉴于唐、五代的石经幢(包括须弥座、塔身雕饰佛像等等),可以说特辽塔本身就具有经幢的基因,因此,石经幢更可视为昌黎源影塔身砖雕的直接来源。
谈到昌黎源影塔身砖雕构图的成因,有观点认为属于民间佛教信众标新立异的佛塔装饰,认为同期民间佛塔的类似实例还有非典型辽宁风格的朝阳东平房塔、朝阳黄花滩塔等辽金砖塔。但辽宁朝阳东平房塔、黄花滩塔的塔身砖雕尽管有民间因素,终未能摆脱以佛像为主题的传统,更谈不上为现存古塔中所仅见。而对于昌黎源影塔,虽说其砖雕在现存古塔中独树一帜,但《营造法式》与现存佛教建筑中是可以找到(近似)原型的。薄伽教藏殿的壁藏与转轮经藏,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等级,不似民间所为。此外,昌黎源影塔身的八个角楼下部,还特地做出小塔浮雕,合为八大灵塔,也是辽代砖塔常见的题材。因此笔者认为,昌黎源影塔身独树一帜的绝世砖雕,绝不是民间突发奇想的空穴来风。
总之,辽代砖塔以砖仿木构见长,其中以砖仿大木为主。辽宁地区的辽金砖塔几乎全为砖仿大木精品,华北地区则兼仿小木作。而华北地区辽金砖塔的仿小木作则以昌黎源影塔为登峰造极之作。
二、建塔年代新探昌黎源影塔虽尚未发现明确的纪年,但学界现普遍认为其为金代作品,原因如下:
1982年维修该塔时,在第二层檐下一砖洞中发现的一锡质函匣。函匣匣底阴刻 “大明嘉靖二十六年春季月昌黎城……”字样。匣内底部放有铜钱七枚,年号为庆历、熙宁、元丰、元祐、建炎,皆为宋钱。除建炎之外,皆为北宋年号。
修塔的同时,还发现明钱及清钱,但明清铜钱并非位于此函匣中。这说明几枚宋钱为建塔之时一次性放入,宋钱上的年号中,南宋的“建炎”为最晚。建炎年号,共使用四年,即1127~1130年,时间对应为辽亡后的金代初年。因此,该塔被认定为金代初年所建。
但这种推断是否合理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其他古塔。
先看看朝阳北塔,朝阳北塔现存塔体主体建于唐代,辽代大修,现外观为辽塔。
朝阳北塔1984~1992年的在维修过程中出土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佛教文物,其中不乏年代记载。
其中,天宫出土的鎏金银塔塔身内藏银经卷上有“重熙十一年(1042)四月四日”刻字。
朝阳北塔天宫石函门外砖墙上发现题记砖一块,上有“延昌寺大塔下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再葬舍利记”。另在天宫中发现的经塔第三重金筒的题记上有:“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午时葬,像法只八年。提点上京僧录宣演大师赐紫沙门蕴珪记”字样。
朝阳北塔下宫中出土《砌匠作头》题名砖,末尾有“重熙十三年四月八日记”。另在下宫中八角形经幢第四节幢身仅有的汉文题字末尾刻写“大契丹国重熙十三年岁次甲申四月壬辰朔八日己亥午时,再葬讫。像法更有七年入末法”之句。
上述五处题记中四处的日期皆为“四月初八”,其中两个为“重熙十二年”,两个为“重熙十三年”。
古人建塔,普遍选择黄道吉日进行重大法事或直接作为竣工时间,并不管什么时候真正完工。四月初八是佛诞日,以佛诞日作为正式落成的日期是很正常的。朝阳北塔的官方完工时间很有可能就是“重熙十三年四月初八”。
但是,北塔第一层檐体中部还出土了砖舍利函,函内题记砖中有“重熙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字样。这个位置是类似昌黎源影塔出土宋钱的位置的(第二层檐下的砖洞),这个纪年是朝阳北塔目前所发现的最晚的一个纪年。这说明,尽管四月初八是官方的正式时间,可第一层檐体中部出土的纪年略有滞后,应为全部落成之后的装藏,尽管滞后的时间不多。
所以,正是由于这一滞后,也就有了建炎年号的铜钱是在全塔竣工之后再装藏的可能。
同时,笔者还觉得,若不是因为建炎年号的铜钱,此塔怕是就有很大可能被认定为是辽代所建了。金代初年时局不稳,此塔很有可能为辽代末年所建,于金初补建完工。
我们再来类比另一座辽代古塔庆州白塔,庆州白塔塔身有大康六年(1080)的墨书题记。若是没有其他年代证据,我们怕是直接要以墨书的年代作为庆州白塔的建筑年代了。可事实上,庆州白塔的塔刹及刹座中出土的砖碑有着非常明确的营建时间记载,“自重熙十六年(1047)二月十五日啓土開㙭地宫,四月十七日下葬舍利,積功至十八年(1049)六月十五日,及第七級。并随級内葬訖舍利。當年七月十五日於相肚中安置金法舍利”。
可见,庆州白塔的开工选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落成则选在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大康六年的墨书实际上应该是后世维修时所题写。由此看来,仅因“建炎”年号的铜钱,就推断昌黎源影塔为金代作品,是否有些武断、是否有些草率呢?
此外,观昌黎源影塔第一层檐下斗拱、檐柱等仿木构件,以及八面塔身八门楼、八角楼、廊桥上雕刻的斗拱,辽风明显。
对于金代所建仿辽式塔,北京银山塔林五座主塔是最好的例子,年代越晚的金塔,斗拱趋于纤弱;而银山塔林三座年代较早的金塔,也出现了耍头雕成蚂蚱头,密檐层间结合过于紧密等辽塔中所不见的特点。
昌黎源影寺塔层层檐下皆设斗拱,转角斗拱做出列拱、角华拱,列拱仿木逼真。砖雕斗拱整体辽风雄健。
综上,笔者认为昌黎源影寺塔为辽代末年建筑,在主体基本完工之时因朝代更迭而停建。后在金代初年续建完毕并装藏舍利,故会有“建炎”年号的宋钱出土。
三、险被拆除的古塔1976年唐山大地震,昌黎源影塔虽未震倒,但破坏严重,塔身倾斜,成为危塔。为了保护古塔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昌黎县相关部门决定拆除古塔。上报河北省后,省里表示同意,但拆塔费用由当地自筹。但由于经费不到位,当时又忙于抗震救灾,拆塔工作并未进行。
图 9
这样一直拖到了1982年,昌黎县政府拨款一万元,终于决定拆塔。在拆塔即将动工之前,又一次请示了省里,这次省里并未同意,而是通知拆塔暂停。时任的河北省副省长徐瑞林同志说:“一座历史古建筑,来之不易,拆掉就无法恢复了,只要能抢修就要抢修,还是慎重为好。”就这样,这座千年古塔保留了下来,昌黎也没有失去它的标志性建筑物。
总之,昌黎源影塔的塔身浮雕堪称一绝,在中华古塔大家庭中独树一帜,能够保留至今弥足珍贵。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Hash:54154b1f5d6e8b7895923573691f65826c1f1c63
声明:此文由 中国民族建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