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贵为皇族,如今却为何销声匿迹?——东珠,朝珠之殇
说到东珠,可能大部分人会愣住,甚至完全没有认知。
可是,要知道,曾经在历史上,它可是贵为皇族御用贡品,作为珍宝,家喻户晓。
近年来电视剧中常有东珠的身影,甄嬛传中华妃向皇后炫耀自己的翡翠耳环,而皇后说自己有一对东珠,以此回击华妃。
那么,东珠到底是什么?难道比翡翠还珍贵?
东西南珠,先且不论品质孰优孰劣,就权位象征而言,在历史上东珠曾经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乾隆帝曾为东珠作《采珠行》,里面写道:“百难获一称奇珍”。
东珠,也称为“北珠”,是产自中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野生淡水珍珠。
当地水源营养富集,且地处偏远,鲜少有人涉足,所以这为东珠的生长提供了绝好的环境,由此自然长成的东珠质地圆润硕大,色泽晶莹透澈。体型浑圆硕大,光泽感强,品质上乘,得之不易,弥足珍贵。
尽管是淡水珍珠,但因硕大饱满、圆润晶莹,能散发出五彩光泽,用它制成的首饰光彩熠熠,尽显高贵奢华。
同时,由于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钟爱并珍视产自东北的特产东珠,也是清朝统治者藉此表达对祖先的尊崇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秉承之意。因此,它受到清代宫廷的青睐而在皇帝和后妃的首饰及器物装饰中普遍使用。
作为“朝珠”,在清朝时期,对于东珠的佩戴有着十分严苛的制度,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即使贵为皇子、亲王,也不得使用。
但如果只是地理上的特殊和外形上的高贵,还不至于让阅遍奇珍的乾隆帝发出那样的感叹。
从辉煌到覆灭
汉唐以来,皇室始终将珍珠作为重要的饰品,而东珠作为最为优秀的代表之一,人类对它的采捕从未停止。
东珠采珠业不同于南珠采珠业,它的生命周期极为短暂,从兴盛到衰亡经历了了总共不到三百年的时间。
政权初立 采珠统一
初期东珠采珠并无明确规范,八旗贵族共同拥有采珠业,但不受管理。而金政权建立后,朝廷下令八旗统一采捕分配,后期更是建立地方官署,下派官员管理,防止民间偷采,形成了有规划的产业。
产量下降 限制开采
受气候影响,东珠本身产量稀少,优质大珠更是少见。
再加上朝廷需求量大,据史料记载,辽天祚帝就曾向女真族大肆索取东珠,而往后的朝代对东珠的需求也是日甚一日,大量开采加上东珠本身数量稀少,使得黑龙江流域的东珠资源不断枯竭,每得一珠,实非易事。
人们采用竭泽而渔的方法采珠,导致后期东珠产量减少,虽然朝廷多曾次下令停止采珠,但也于事无补。据记载至咸丰、同光、光绪、宣统四朝61年,共采珠三次,得珠2419颗。
受到打击 产业覆灭
在清晚期,列强侵华,东三省混乱的同时,朝廷也面临财政危机,清庭再也无力开采东珠,转而使用廉价假珠,东珠采珠业逐渐受到冷落,此时虽然年年有上报询问是否采珠,但其实都已经不再采珠,采珠业也已经名存实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东珠发源于满族故乡,也因此受到满族人喜爱。纵观历史,它的兴盛是由于清政府,衰败也是由于清政府,可以说东珠采珠业的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兴衰的一个缩影。
现在还有东珠吗?
可能有人会好奇现在是否仍有东珠开采,答案是没有,东珠的受宠是由于本身的稀少和清宫的偏爱,其本身与南珠相比仍有许多缺点,放到现在可能并不会有很多人喜爱。
尽管东珠不再流行,但作为曾经的皇家用品,东珠在近几年的大型拍卖会上也有一席之地。2010年香港苏富比就曾拍卖出一串雍正御用东珠朝珠,成交价约合人民币六千万。
要注意的是,日本称所谓"东珠"(珍珠)实际上是指日本的人工养珠。
所谓珍珠养殖,是将珍珠贝的外套膜切成小片,送入养珠用母贝的体内,通过珍珠质的沉积,养成无核珍球;或者送入外套膜小片后,再将用贝壳制成的圆核随着插入贝体,养成有核珍珠。
这种有核珍珠的规模养育。日本的珍珠养殖,自1894年开始养殖半圆珍珠以来,至今只有七十年的历史。1907年养殖全圆珍珠才养殖成功,发展。
虽然东珠的覆灭是一大憾事,但好在,与已经覆灭的东珠相比,质量更上成的南珠如今依然存在。
南珠乃中国最好的珍珠,它以马氏珠母贝产出,颗粒大、圆润、晶莹、非常精美、光彩迷人,被誉为国之瑰宝。
南珠的主要产地就是广西合浦,所以也叫“合浦珠”,今天则叫“北海珠”。
第一次把合浦珍珠称为“南珠”的,是明代著名学者屈大均。他在自己编写的《广东新语》中写道:“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色白,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
今天的北海市里还有南珠广场、南珠宫、南珠苑等等。
Hash:9dbc7a6e9f4ae9d5a965aa482151f6e7492865dc
声明:此文由 雨夜菩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