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更新] 最美大学在广州怎么走?! · 中山大学(本部)| 寻城

中山大学,几乎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名字。

4年前,《中国最美大学,在广州,怎么走,怎么看? · 中山大学(本部)》推文发布,一跃达到近50万的阅读量。

那时候,只有不到1%的人知道,中山大学的校园长什么样。

4年后的今天,中大之美已让很多人着迷;

4年间,海珠区旅游发展指导中心,参加过CityWalk的大家,还有中大的师生,一起帮助我们,进一步介绍中大的故事,发现中大之美,以及了解行走其中的趣味。

现在,是时候和你分享,中大校园更有趣的打开方式。

旅行坐标 #中山大学

CityWalk #游一河两岸,叹广州风华

图文原创,转载请联系

如果你觉得我们的推文很赞,

别忘了在文末给我们点一个“好看”哦,Mua!

这一次,我们设计了中轴线、东区西区三条不一样的线路,满足你在时间上的不同需求。

如果你只有半天的时间,在中轴线行走,即可解读中大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拥有一天甚至更多的时间,不妨分别前往东区及西区,在这个浪漫的校园漫步,细味她的学术,神秘和可爱。

■ 【中轴线】

开平行时空,让中山先生带你走中大

中轴线之于国内外的校园,都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这在国内的校园就更为稀有。

中大的中轴线,浓缩了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个校园发生的精彩故事,更是以“中山”命名的这所学校的最佳体验方式。

☐ 中大南门:校名题字有乾坤

从“中大”地铁站A出口往前走,中大南门的牌楼就在不远处,抬头看见“中山大学”的四个字,你可知道是出自谁人之手?

(来源:中山大学)

在老照片中我们发现,中大现在的南门,并不是原来的正门:当时只是立双柱为门。直到1965年,才改建为牌楼式样,20世纪80年代重建后,就是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最早的时候,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匾额上“中山大学”的校名从毛主席手书中的集字。1979年,叶剑英应中山大学之邀,也曾为校名题字。20世纪80年代起,中大校名题字从孙中山手书集字摘出来,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正如题字一样,孙中山本人和这所学校、这片土地,结缘很深。

沿着南门出发的这条路线,可以逐一发现孙中山的足迹。

☐ 中轴线:感官打开,进入平行时空

进入中轴线,一股怡人的清香扑鼻而至——仔细观察,发现校道两旁穿插栽种了白千层和洋紫荆树。

这股清香,正是来自于澳洲树种白千层的叶子。

白千层叶,是茶树油的主要成分,小女生们都知道茶树油的主要功效,却不知道茶树油的叶子其实就在身边。还有一年开花多次的洋紫荆,学名“宫粉羊蹄甲”,其艳丽的色彩上成就了视觉上的盛宴,一年到头几乎都繁花锦簇。

不管是白千层抑或洋紫荆,有趣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我们是否愿意把感官打开,发现生活的细节,说不定就有大惊喜——正如中大的这条中轴线。

网上曾有言传,说中大本部的规划,是美国人按照一座城市的建设布局的。

姑且不讨论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打开地图APP观察这条中轴线的平面图,自北往南,从十字校训后的怀士堂往江边方向延伸,就像一支钢笔的笔杆,文艺风十足。

这十字校训,是中山先生摘抄《礼·中庸》而来,“目月”为“明”的写法,你又知道当中的原因不?

☐ 怀士堂:基督建筑,揭开两校故事的序幕

能够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背后都有不平凡的故事。

怀士堂1915年动工,1917年落成。6年后的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此视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这句话,如今被篆刻在怀士堂的正面。

怀士堂为何叫怀士堂?

这就是这个校园背后的另一个身份——原岭南大学的故事。

从老照片上辨认,当时的怀士堂的外部装饰,有不少的十字架,以此追溯,这曾是一所基督教的青年会馆,原捐赠者名为安布雷·史怀士,以“怀士堂”命名以作纪念。

整座建筑远看西洋范十足,红砖外墙间以传统翠绿通花砖装饰,近看有着不少雅致的中式元素点缀。首层演讲大厅外观呈不等边五边形,敦厚结实,斜面琉璃屋顶开三个八边形塔式气窗,属于哥特式建筑的设计风格。

岭南大学和如今的中山大学,还有孙中山先生有何关系?

我们从孙中山的好朋友——岭南大学第一华人校长,钟荣光先生说起。

☐ 黑石屋:这位校长有点酷

孙中山先生和钟荣光是同乡,钟校长用几句话,到位地概括了他自己的一生:

“三十年科举沉迷,自从知罪悔改以来,革过命,无党勋;作过官,无政绩;留过学,无文凭;才力总后人,唯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

民国时期的教育界流传一句话:“北有蔡元培,南有钟荣光”。作为第一代中国大学的校长,同为举人出身的蔡元培和钟荣光,承担起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重任。

岭南大学初期,学校的经济、行政、学制等都操诸美国人之手。钟荣光认为,岭南大学应归中国人自己办,应该是真正属于岭南人的大学,要独立自主。

但独立自主,首先要经济上独立,钟荣光便向海外侨胞积极筹集教育基金,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南洋每一个大城市,也到过美洲不少地方。今天校园中许多建筑物,如荣光堂爪哇堂、陆佑堂、张弼士堂等,全是用筹募款项建筑起来的。

黑石屋,便是钟荣光先生曾经居住的地方,坐落在小礼堂东面,最早的时候,黑石屋是学校的教工宿舍,由芝加哥的黑石夫人出资兴建并以其名字命名。

孙中山先生1923年在怀士堂发表完长篇演讲后,就是在黑石屋与岭南大学的师生谈话,抨击英、美干涉中国内政的炮舰政策。

1924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中山先生的妻子宋庆龄,从现在的北门进入岭南大学,避难在中山先生友人钟荣光先生家——黑石屋,后来又从北门出去上了中山舰与中山先生会合。

马丁堂:多个“第一”的头衔,有“中大狮”守护

马丁堂外墙边上,“AD1905”的石刻异常醒目,只因马丁堂在中大的地位,非常珍贵——她拥有多个“第一”的头衔,校园内第一座永久性建筑物、广州第一幢由硬制红砖所建的房屋、全国第一幢用钢筋水泥地面的建筑。

以马丁堂为开端,康乐园内的岭南大学建筑便多以红砖绿瓦、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为其风格基调,与燕园(现北京大学所在)的灰砖黑瓦形成鲜明对比。

“AD1905”的石刻上方,有一张老照片,记录的是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并与师生员工合影留念。

马丁堂前,有一尊形象生动的石狮,现在名为“中大狮”,甚至有着比马丁堂更悠久的历史。

这只被誉为中大“马丁堂守护神兽”的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从广州城内一个旧庙觅得,并迁入校园安置的,在康乐园里已经默默伫立了近百年。作为典型的“南狮”,蹲姿回首,脚踩一头小狮子,口含飘带,生动灵巧,肌肉部分处理柔韧而富有弹性,强调线条的流动感,隔着草坪,远望着钟荣光先生当年的宅邸黑石屋。

很多人并不知道,马丁堂内一楼中厅里,还有一对西洋的石狮子,与“中大狮”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对石狮子和“中大狮”相比体形较小,具有鲜明的西方写实特点,骨骼和肌肉表现突出,体积感较强,十分逼真。堂内的11件大理石雕塑,相传是康有为先生在欧洲游历时从意大利购得(亦有人认为是从法国卢浮宫带回)。

☐ 孙中山铜像:友人远洋相赠,全球四尊

今天屹立于中轴线的孙中山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所赠。在中山先生逝世后,梅屋庄吉按照1:1的比例,花重金铸造了四尊孙中山铜像,希望通过孙中山铜像宣传其主义。这四尊铜像分别赠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中山大学以及中山县孙中山故居。

1930年12月28日, 梅屋庄吉亲自护送第三尊和第四尊铜像, 由日本运抵上海后转运广州,分赠中山大学和中山县孙中山故居。 1月14日,中山大学 (当时最早的校址在文明路)全体师生到天字码头迎接孙中山铜像,当即运至石牌农场暂置,以将来安放于石牌新校。

1933年11月11日, 中山大学成立九周年纪念时,在石牌举行新校奠基暨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这尊铜像后来被安放于中山纪念堂,最后跟随中大校址迁至康乐园(今天的校园),安放于今天我们看到的位置上。

惺亭:古钟和烈士

铜像前方便是惺亭,又称钟亭、烈士钟亭,由美国建筑师墨菲(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清华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学的校园,并主持了国民政府南京的“首都计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1928年设计并落成。

那时候,岭南大学每届学生都有一个社名,1928年毕业的班名为“惺社”,惺亭由此得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即为惺社学生。

兴建惺亭,是为报本思源,并纪念母校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烈士。史坚如毕业于岭南大学前身格致书院,1900年惠州起义时在广州响应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孙中山称其为“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区励周、许耀章分别为岭南大学师生,1925年6月23日广州人民举行反帝大游行,区、许在“沙基惨案”中殉难。

亭中古钟,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留存至今,十分珍贵,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据传当年岭大学生上课以撞此钟为号。

☐ 乙丑进士牌坊明朝的牌坊,在老城发光

惺亭不远处,立有一个比这个校园历史更老的小品建筑——乙丑进士牌坊。

这个牌坊原本立于广州四牌楼的忠贤街内,即现在的解放路和中山六路交界。20世纪40年代,广州要拓宽解放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

岭南大学当年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最早立在格兰堂西侧,1999年重立在现在的地方。幸得岭南大学,当年广州城内的大量牌坊50余座,如今剩存的,仅有被迁至中山大学校园内的乙丑进士坊一座,十分珍贵。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的七位进士所建,已有近400年历史,由砂岩砌筑,三间、四柱、五楼石,各楼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额刻“乙丑进士”四字。

现存的石牌坊构件用材硕大,有柱、梁坊、额坊、抱鼓石等,从现存的额坊残件上还可看到梁士济、李觉斯(明朝末年,袁崇焕为武将,李觉斯为文人,二人同是出身广东)等七位进士的名字;额坊、抱鼓石等所刻的梅雀、万字纹和棱形图案等纹饰清晰可见。

哲生堂:古典宫殿建筑从何而来?

康乐园西北区有两栋极为相似的“仿宫殿式建筑”,都是惺亭建筑师墨菲的作品,哲生堂为其中之一。

哲生堂的下层为普通红砖砌成的“底座”,上层则由明黄墙身、朱红圆柱、宝蓝琉璃瓦屋顶及仙人瑞兽这些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建筑元素组成。

那是因为义和团运动之后,一部分在华基督差教会,调整了传教重点,开始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及资金,尤其重视教会大学的建设。他们都希望减小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因此倾向于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

墨菲就是当时来华参与设计的建筑师之一,当时的教会校园虽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却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这与同一时期中国国立大学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也和康乐园中其他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哲生堂之名取自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字。当时,孙科任铁道部长,为推动岭南大学工科发展,由铁道部出资兴建工科大楼。严格来讲,哲生堂是以个人命名的非个人捐赠楼宇。

☐ 荣光堂:了解岭大好去处

中轴线的另一边,荣光堂和哲生堂相对。

荣光堂原来是岭大的宿舍,为纪念钟荣光先生对大学的贡献,以其命名。

岭南大学自1904年选定河南康乐为永久校址之后,校方大兴土木积极建设,初期房舍多为西方人士捐建(如怀士堂、格兰堂、麻金墨屋等)。

1927年8月岭南大学收归国人办理后,首任校长钟荣光认为“中国人教育,我华人亦应分力承担”,改原岭南大学“以培养基督徒为主旨”为“以基督精神治校”,根据本国、本地实情与需要培养人才。钟荣光先生奔走世界各地,呼吁侨胞大力捐资,各方人士群起响应,兴建校舍凡数十座(如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十友堂、爪哇堂等)。

现在的荣光堂是西餐厅和招待所,收藏有很多岭大建筑的老照片,是了解岭大建筑历史的好选择。

马应彪招待所:弹孔的真假?

当时岭南大学没有招待所,为解决招待来宾和小聚会用房,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董、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先生,捐资兴建了一栋招待所。

马应彪招待所落成于1922年。1989年,马应彪之子马文辉先生捐资加建一层。

马应彪招待室落成时,被称为“最新最靓的招待室”,内设办公室、会客厅、客房。后曾用作岭南大学单身教员宿舍。

马应彪招待所的旁边,有一块石碑,记载了墙上弹孔的来源。

据传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楼内避难。马应彪招待所南面山墙上的弹孔或为这一传说的“印证”。只是,弹孔在哪?当时为什么中山先生得意逃脱?当时的“子弹或炮弹”究竟哪里去了?

究竟传说是否为真,就只能留待有心人去考证了。

☐ 中大北门广场:校名和校训的题字,另有其人

从南门的牌坊开始,以北门的牌坊结束,中轴线不只有风光,还留下了各种有趣的故事。

现在看到的北门牌坊,是以中大的第二个校区(现在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牌坊原样重建的。中山大学原牌坊位于五山路斜坡处,建于1935年,既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在细部装饰上又兼有中国传统元素。

牌坊正面额板上原有邹鲁校长手书“国立中山大学”六个正红楷字,背面也是他手书的校训。

以水为生的广州城,水路网络十分发达。如果你在广州没有坐过渡轮的话,就一定会失色不少。曾为教会大学的岭南大学康乐园校区,演变为今天中大本部,原来的北门广场正是岭南大学正门的所在。

这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南起南门牌坊,北至北门牌坊,这在岭南大学时期便已确立。直至2001年,建成中大北门广场,除岿然矗立的中山大学牌坊外,还加入中大校徽、校训、校史等元素,保持学校临江格局之外守护了大学的精神和传统。

■ 【东区】

浪漫又神秘,“古墓派魔法学校”到来!

如果说中轴线浓缩了历史和建筑的精华,中大的东区,便是这片校园文艺和学术精神的担当。在这片以老教授房子、学生宿舍和运动场馆为主的区域,是保留了中大学子最多回忆和生活痕迹的地方。

走过中轴线的你,认识了中大的前世今生;

走进东区的你,就是走进了中大人的生活。

学子们喜欢调侃,自己身处“中大魔法学校”就读,近日考古发现的汉代、明清古墓,又让学子们兴奋,原来一直在“古墓派”读书

所有的这些,都和马岗顶、小红楼有莫大的关联。

☐ 康乐园的来源:马岗顶

在中大本部的各处,都不难发现“康乐园”的字眼,康乐园究竟在何处?

这就不得不提“康乐公”谢灵运的故事。

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率军击败苻坚,挽救了东晋王朝,在那个重门阀世族的时代王、谢两家是权倾朝野的名门望族,刘禹锡曾作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王、谢两家。

谢灵运18岁就世袭康乐公,后来刘裕建立刘宋政权,谢灵运对布衣出身的刘裕自然是有点孤傲,寄情于山水之间,得罪了当权者。

元嘉年间宋文帝将谢灵运流放广州,就是现在的康乐园内。康乐公旧居早已无存,后人甚至无从考证马岗顶的茂林修竹间。

不过从那时候起,马岗顶便成为了广州的一处“风水宝地”,这里山清水秀,更有名人“加持”,后人便陆续在此修建坟墓,光耀门楣。直至岭南大学选择校址的时候,觅得此块宝地,加以开发。所以,今天马岗顶一带,依然散落很多考古发现,为学子们兴奋。

如今的康乐园,四季常绿,春之杜鹃、夏之芙蕖、秋冬之紫荆美得醉人,无声地见证着一所近代大学的发展和变迁。

☐ 瞻仰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先生

在阳光的照耀下,斑点洒在白色的小路上。然而这条小路并不平凡:它在中大超过半个世纪,是那条照亮先生回家的路。

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先生的故居,就在康乐园的马岗顶。

美国芝加哥的麻金墨夫人(Mrs. McCormick)绝不会想到,她为纪念丈夫而捐建的两层红楼,会成为一方学术朝圣地。

陈寅恪,大师的成就早就蜚声海内外,牛津大学一直想聘请他为客座教授,虚位等待多年才另请他人。季羡林说:陈寅恪为一代史学大师,“一代史学大师必须能上承前代之余绪,下开一世之新风,踵事增华,独辟蹊径”。

沿着笔直的白色小路走到故居正门,前有三级台阶,拾级而上,拱型的门有三步来宽,红色的木门向两边半开着,透过内门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右侧有上二楼的楼梯。这里也是陈寅恪讲学的地方。

据说陈寅恪讲课时总是端坐而讲,态度严肃。大师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走进故居,步入二楼的书房,里面的藏书都是先生的著作。占据正中之位的,当属这部作品。当年在清华大学担任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先生讲课时不仅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来旁听,就是清华本校教授朱自清、吴宓与刘文典等也常来旁听,因此有“教授的教授”之美誉。

先生用实际行动,把这个美誉,从清华园带到了康乐园。

晚年陈寅恪双目视网膜脱落,但能看到隐约的白光,学校为了让陈先生安心散步,专门设了栅栏,将楼北的小道刷上白水泥面。

门前草地上的陈寅恪铜像还原了他安坐于藤椅、若闻若思的模样。岁月流金,他许是看不见了,但他的心定然于绿树成荫处静默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亘古流芳。

☐ 大钟楼的拱形浪漫:格兰堂

格兰堂建于1915年,由于屋顶上有一座大钟,因此又称“大钟楼”。

在格兰堂,最具表现力的是“拱”。人口高高的台阶上,两对方形双柱支撑起三个大尺度的拱,勾勒出了格兰堂粗犷的线条;双柱之间留空,并各镶人ー个小拱;周围的门窗也多采用拱形。

受拱的影响,格兰堂的门窗尺度也相对较大,中央三个大门加上门拱上的大型玻璃花窗均有两层棱高,大门是黑漆的中国木隔扇形式,显得古色古香。

总的来说,格兰堂是中国形式采用较少的一幢建筑,以拱为主题,大尺度的构件使建筑显得气势不凡,崇高肃穆。

现在,这里常常被作为中大学子回母校拍婚纱照、艺术照的热门选择地,只因这里的台阶和长廊,复古之余不失优雅,跟沙面的建筑相比,可谓各领风骚。

☐ 光影美拍最佳点:岭大附中附小建筑群

怀士堂两侧,都是原来岭南大学附中的建筑。而东区不远处,在图书馆附近,就是附小的建筑群。

当年除了大学,岭南大学附中附小都是共用一个校园,更早的时候,这个名字被叫做“格致书院”。所以尽管部分的建筑群所处的位置属于西区,我们还是把他们归纳到东区的线路来,以便和这条线路之后的“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连起来。

这几栋附中建筑外形相似、由西向东呈雁字形展开。在岭大学生宿舍尚未建成时,大学生也曾寄宿于其中之一楼。当年“第一寄宿舍”和“第二寄宿舍”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见,有心人不妨细致寻找。

在马岗顶西,有相对集中的8栋红楼建筑立于图书馆旁,冠以“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的名称,位于建筑区域中心、唯一有名字的即“陈嘉庚堂”。

每当太阳光透过茂密的树丛,洒落一座座小红楼,在微风中晃动的光影,使红墙绿瓦间多了金色的点缀,一条条校园的小路把散落的红楼串联,中大校园的独家大片,便在此刻上映。

中大校园的甜蜜,正源自于此。

☐ 清代宫廷的设计有个有趣的名字:广寒宫

说到甜蜜,就不得不提校园内名字独特、造型别致的古典宫殿式建筑——广寒宫。

这座建造时间较晚的岭南大学“新女学(New Girl’s Dormitory)”,被更多的学子称呼为“广寒宫”,由广东信托公司建筑师黄玉瑜于1933年设计,并在同年落成。

岭南大学早在20世纪初即开中国近代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随着女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卡彭特楼(旧女学)已难以容纳,故筹款兴建新的女生宿舍,相对于之前旧女学而称“新女学”,长期用作大学女生宿舍。

1927年,南京《首都计划》中提出“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于是,1927年以后中国的建筑开始了一大波的中国古典主义复兴潮流,这也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大校园内,以1927年为分界线,不同的建筑风格。

其中,惺亭、哲生堂、陆佑堂、广寒宫,都属于中国古典主义复兴在校园内的代表。

与前面三个建筑的设计者墨菲不一样,广寒宫的设计者黄玉瑜是中国本土建筑师,是一栋典型的仿清代宫廷建筑,更是校园内古典复兴主义建筑“中国之固有形式”运用的典范。

■ 【西区】

名字有点怪,和生物标本们Say个嗨!

与东区相对,西区的老建筑们则更擅长“搞怪”,一个个有趣的名字都争相脱颖而出:爪哇堂、十友堂、模范村……殊不知,这都是钟荣光先生对岭大的建树——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代表了不同捐赠者的故事。

更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大学子和广州人都不知道,这里还藏有一个“琳琅满目”的生物博物馆,可以和90余万个生物标本们Say个嗨的精彩体验,又岂能错过?

☐ 老外设计新尝试:陆佑堂

说到“陆祐”,取自捐资建楼者的先祖。黄容章和黄容康兄弟捐款6万元修建岭大学生宿舍,以纪念先祖黄陆祐先生。与实际建设费用11万不足的部分,由“同学筹措基金会”补足。旧称“学生第三宿舍”,与“学生第一宿舍”(爪哇堂)、“学生第二宿舍”(荣光堂)相对应。

与哲生堂一样,陆佑堂都是墨菲在1930年根据南京《首都计划》的规制设计,不过哲生堂的红砖外墙只有一层,陆佑堂则做到了两层。

陆佑堂的上层是典型的中式宫殿,柱子是深红色的仿木形式,柱旁的墙体则是黄色,和屋顶的蓝色相对,色彩艳丽且明快,少了清代传统建筑的繁复,又增加了出挑的白色围栏。

最有趣的是,陆佑堂的开间数达到了十一开间——这是中国建筑中的最高等级——也正正印证了老外设计的时候摒除规制,求实用美观的初衷。

☐ 印尼华侨赤诚造:爪哇堂

“爪哇”一词指的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康乐园内为何以爪哇命名楼堂?

1919年,钟荣光校长赴印尼爪哇各地,向华侨募捐建造大学宿舍经费。在爪哇,他进行为期5周的游说活动,得到广大华侨的热心襄助,共募集7万港元。该栋四层建筑于1920年动工,当年建成,为岭大学生第一宿舍。

为纪念爪哇华侨的赤诚,故名为“爪哇堂”。

不远处,与乙丑进士牌坊相对的,是八角亭,很奇怪的是,这个建筑在中大官方的地图上有标识,在网络上却鲜有这个亭子的相关介绍,还经常被游人误以为就是不远处的“惺亭”。

这个亭子隐藏在树林深处,英文名字是“Fruit Kiosk”,如果直译,就是“水果亭”。

认真观察亭子的顶部,你能够找到上面的水果和田螺吗?

☐ 农学圆梦:十友堂

十友堂1929年落成,由十位岭南大学校友捐建,是四层(含地下室)的岭南风格建筑。当时为岭大农学院大楼。后经过多次维修,至今仍能较好地保留原有的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背景,随着中国国立大学的兴起,教会大学的办学优势逐渐丧失,一些教会大学开始致力于某些专业领域,试图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当时的岭南大学对发展农业很感兴趣,希望在此专业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在原有蚕桑学、博物学优势的基础上,甚至规划将农学系发展成岭南农科大学。

十友堂的建成,或许就是当时岭南大学实现“农学梦”的一步迈进。

☐ 为教师造房子:模范村

据文献记载,模范村每栋建筑基本不超过万元,“而屋有两层,上为宿所及露台,下则客堂、膳室、浴房、厨所、储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数弓,花圃菜畦,随意开辟。将来拟建筑十间为一列,屋之距离各数丈”。

因其代表当时教师住宅的小洋楼模式,故名曰“模范”。

后来,学校把青年教师安排在模范村的小红楼居住,又再后来,已婚或即将结婚的情侣,都被安排到一栋楼居住,所以这边就被叫做了“鸳鸯楼”。

悄悄告诉你,此处藏有中大纪念品店,各式明信片、纪念T-SHIRT、中大狮和手办一应俱全,可随心挑选。

☐ 对话十八先贤:永芳堂

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

十八先贤铜像广场,十八先贤两边布局,以历史顺序为序。

两组铜像分别以林则徐和洪秀全为首,以孙中山和黄兴为后,既自成独立,又与永芳堂连成一体,其宗旨是纪念和弘扬近代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及其优秀儿女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家独立而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它为中大增添了一道亮丽景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有各地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

永芳堂现为学校孙中山纪念馆、历史学系所在。

今日,到访之人或于堂前铜像处流连,或于阶梯或草地上小憩,仰望楼匾,与伟人作一番对话。

☐ 和90余万标本Say个嗨:生物博物馆

如果中山大学本部的最美校园打动过你,那么,藏身校园一角的北极熊、亚洲象、恐龙蛋、萨斯特鱼龙、鳞齿鱼等90余万号的生物标本,还有“子孙”遍布全国的竹标本园,你就一定不能错过。

在博物馆入口,两头亚洲象的标本在温馨迎接你的到来。左边的母象来自越南,没有象牙,头顶处略为凹陷,由越共前总书记胡志明赠送,公象来自泰国,他们作为伴侣,在广州动物园度过了温暖的时光,还生有四个子女。

当时(30年前的1983年的一天),公象不小心掉到水沟里,无法动弹,母象见此情景,居然也奋身跃进水沟,最后被救起的时候,两头大象都已在天国重聚。

随后,动物园把两头大象赠送给博物馆,如今,仿造云南野象谷的生态景观,他们在世人的眼前,唇齿相依,见证一段段的幸福时光。

入口处的另一端,北极熊的标本,就更为醒目。

自1973年开始,捕猎北极熊在全世界是被禁止的。而你看到的这尊标本,则是美籍华人刘国烈先生获得许可,在1971年2月在阿拉斯加采集到的,当时的价值就达到了20万美元,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2005年,刘先生把这号珍贵的标本捐赠给博物馆,体重700公斤、体长2.8米、高1.5米,陈列在博物馆的入口处,举起右爪,栩栩如生般,给参观的游客来一个热情地拥抱。

1808年的植物标本怎么从欧洲带来中国?生活在2.5亿年前,7.8米长的萨斯特鱼龙化石,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全国最小的鸟,在广州到处飞?3.5米长的新中国龙、兴义龙和鳞齿鱼的芳容,你见过没?

就连珍贵的玳瑁、浣熊(小熊猫)、赤狐、翻车鱼……只要你细细观察,总能够在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找到你的“兴奋点”。

百万馆藏,等待好奇的你,慢慢聊一下他们的故事。

☐ 竹林深处,不可错过:竹标本园

有着90年历史的“竹园”,前身是岭南大学的竹种标本园,最初由岭南大学植物分类学家麦古礼(McClure)主持,冯钦维护。从国内外搜集野生和栽培竹种,种植于康乐园。

现在,这里有超过120个的不同竹子的种类,广州晓港公园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农科院植物研究所纷纷来此引种,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浙江杭州植物园亦不远万里来此引种,是全国种类最丰富的竹标本园之一。

有中大校友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那年月,康乐园满园皆竹”,“几乎任何一座楼房,都因为竹的环绕而自成单元”,“康乐园的竹子种类之多,在广州当属无二了。”

************

中大校园的精彩,

又岂止于此?

更多的故事,

更多的线索,

更多的路线,

我们欢迎你留言——

我们会继续收集整理,

持续为你展出。

有人说:

认识一个城市,

就从这个城市的一所学校开始。

广州究竟有什么好看?

走进中大校园,

总会发现一个属于你的答案。

● 中山大学:如何到达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如何前往:地铁8号线,中大站

@预计停留时间:

中轴线区域:2-3小时

东区(含陈寅恪故居):约2小时

西区(含生物博物馆):约2小时

@【注意】

✔校外人士中大校园进出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请遵循校方管理办法进入,并请通过中大官方网站提前了解开放情况;

✔参观中大校园,请勿大声喧哗,切勿影响学校本有的教学秩序,避免进入学生生活区域。

□ 点“好看”、评论或分享,就是最大的支持哦!

Hash:9dbd9c20af05523135d25e819c1d9029e2896818

声明:此文由 MuaTrip原地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