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又一条村开挂了!昔日落后的古村落如今美成一幅油画···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今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之年。近年来,恩平市始终把脱贫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恩平市委、市政府坚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狠抓工作落实,精准施策,有力推进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长足成效。

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栏目,全面展示恩平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突出表现与亮点。

建档立卡贫困户808户2610人基本达到“八有”脱贫标准

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恩平市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化驻村帮扶、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今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之年,目前,恩平市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874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808户261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955元增加到17302元,增长达2.4倍,年均增幅约38%,基本达到“八有”(即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自然村、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有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脱贫标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前,诸多行业停业停工。当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逐渐迎来春暖花开。在恩平市某电子厂产品加工车间,工人郑云燕于近期到岗复工,她的工作是组装麦克风零件。

2014年,郑云燕的女儿生病,丈夫去世,她自己也遭遇了两次车祸,接踵而至的不幸让这一家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获悉郑云燕的家庭情况后,恩城街道将她列为精准扶贫对象,通过就业帮扶,为她解决生活难题。“因为家庭条件和身体状况,之前我很难外出工作。幸亏有了党和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现在,我有了工作,生活比以前安稳了!”郑云燕说。“虽然在电子厂上班收入稳定,但我想多做一点事情,我打算争取资金支持,开办养殖场,不再等、靠、要,而是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她说。

郑云燕是恩平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收获成效的一个缩影。在脱贫道路上不落下一人,脱贫攻坚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恩平全市90多个部门单位、705名科级干部、11个驻镇(街)帮扶工作组、44位市县驻村第一书记共同参与精准扶贫,把人员落实到位,全面落实教育补贴资助、低保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政策、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

产业扶贫有深度。恩平市投入扶贫资金1300多万元,打造14个精准扶贫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及14个资产收益项目,受益贫困户613户,户均收益3000元以上。

就业帮扶有力度。恩平市大力推进家门口就业,建立扶贫车间、就业安居基地等10个,吸纳精准扶贫对象42名。

社会帮扶有温度。恩平市开展每季度一个主题的助耕助学、扶幼助学、敬老关爱、送暖助困系列活动,筹集发放资金390多万元,收益4000多人次。

接下来,恩平市将以乡村振兴巩固产业扶贫,紧盯改水改危,统筹多方资源攻坚老区改水,克服疫情影响,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关新闻

横陂镇蓝田村邀请设计师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量体裁出乡村振兴“新衣”

横陂镇蓝田村是恩平市较为偏远的乡村之一,从恩平城区驱车前往,至少需要1个小时。当地长居人口偏少,产业稀缺,但乡村的自然气息浓郁。

去年以来,横陂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建设森林小镇契机,用好大自然馈赠的资源打造有森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蓝田村作为拥有600年建村历史的古村落,有古藤老树昏鸦,有小桥流水人家,被定为横陂镇乡村振兴示范点,着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如今,蓝田村面貌焕然一新,古村落焕发了新魅力。近日,记者来到蓝田村走访。

蓝田村处处藏着景色,如今逐渐被“找”了出来。

把乡村原来的美找出来

过去,蓝田村是一个落后的古村落。去年10月,设计师戴德军受邀来到蓝田村驻点工作,他要为当地设计出一套靓丽的“新衣”。

戴德军是学油画出身,刚来到蓝田村,他就被当地的农家风情迷住了——这里的山、水、乡村、人文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这个古村落,每一户人家都有故事,我来到这里,找到了一种乡愁的感觉。”戴德军说,蓝田村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挖掘更多乡村文化

“其实,乡村的美本来就存在。这里远处有山景,近处有田野,本身就是一幅很好的画。我们只要运用一些专业知识,把一些细节用颜色搭配处理一下,就能把原本存在的美找出来,而不是造出来。”戴德军一边说,一边为记者解读设计细节。

走进蓝田村,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村口边上的一片花海。这里原先是一块长满杂草的田地,如今开满了野花,就像漫天的繁星点缀着安静的星空。蓝田村的主通道是一条长廊,沿着长廊走,能看到2个通过“三清三拆”修整出来的广场,戴德军称它们为1号、2号广场。1号广场用冷色调的灰色石材铺设建成;2号广场则依水而建,其实就是村里的塘坦,广场的地面用料讲究,有错落无序的石板,有用鹅卵石、红砖及大块板砖按黄金比例对切而成的过道,周边铺上灰色的砂石,映衬村里的民居。“为了让过道和民居更加‘门当户对’,我们运用了一些色彩元素去调和,让村里每一个建筑个体看上去都不孤独,有相互衬托的感觉。”戴德军说。

虽然是一个外乡人,但戴德军对蓝田村的“美”了解得十分到位。他把破旧废弃的房屋变成可以让村民坐着喝茶下棋的小亭子,他用了几块石板和小石头摆件为两栋民居制造了一个时尚的景别。戴德军说,虽然现在改建完成的并不是蓝田村的全部,但他在这里闲步,也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城市设计很多靠的是形式框架和材料,而在乡村,靠的是写意。乡村不止有创造的美,还有找出来的美,有自然的风格。”他说。

用砂石和石材铺设的塘坦过道,跟民房的色调非常和谐。

就地取材建设美丽乡村

以往,村民吴锐群在圩镇上居住,如今,他却常常喜欢往村里跑。“现在村子变漂亮了,回来住着感觉比在圩镇舒服啊!”吴锐群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他用手机拍摄的蓝田村的“过去”。“以前,村里没有广场,都是杂草和破旧房屋,塘坦那边还有不少垃圾。现在,村里经过设计改造,变得又干净又大气!”吴锐群对蓝田村的“现在”十分满意。

记者在村里参观时,不少村民爱与戴德军聊天,并邀请他去家里吃饭。蓝田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的建设工程大部分是招聘村民作为劳动力,一方面是解决就业,一方面是因为村民对当地情况熟悉,开展工作方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一些偏远地区,村民有不同的声音,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在前面,当地不少村民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建设工程用到的材料几乎是就地取材,例如,鹅卵石是我们整车从附近河道拉上来的,建造景别用的老旧瓷砖是从破旧民居上拆下来的,我们用了很少的成本,用本地的人和材料进行乡村设计。”戴德军说。

江门日报·恩平新闻】

数字报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责编:梁晓敏

Hash:7199aa64ba61c2009e072ad0bfa52037f62487b2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江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