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前,福清人竟然是这样上学的。

唐朝福清就设有书院。有资料查考的宋至清代,书院有22所。宋嘉祐年间兴办县学。元代设置社学,至清代,全县设社学76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十五年(1889年),福清开始兴办学堂,基督教卫理公会首先在龙田创办龙田妇女学(相当于初等学校);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在县城创办培元书院(相等于中等学校)。

随之,福清城乡公、私立中、小学堂逐步发展起来。然而清末、民国初广大乡村仍遍布私塾,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靠私塾。民国24年(1935年)为民国时期福清小学教育最兴旺的年份,全县还有私塾127所,教师127人,学生1817人。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缓慢。

自兴办学堂至民国38年7月,即共和国成立前夕的50多年间,中学只有5所,而公立中学才1所。1949年全县中学共有43个班级,学生1479人,教职员工132人,小学149所,学生10996人,教职员工582人。

那么,清代以前,

福清人是如何“上学”的呢?

县学

福清县学始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融人游冠卿献地(现城关小学内)建庙学(即办学校),历经扩建,规模宏大。明嘉靖时被倭寇烧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融人陈仕贤又在旧址建庙学。

此后历代都有修建。县学主要是对生员进行课考。县学的老师元朝叫教谕;明、清两朝教师,正的称教谕,副的称训导,统称教官,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书院

福清历代书院有22所。最早的一所书院是三峰书院,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创办在高山楼夏村,到明朝被倭寇烧毁。

龙江书院

其次是设在海口龙江书院,创办年代无考。宋宣和六年(1124年)重修,院内有书堂、大成殿明伦堂三贤祠(纪念林光朝、林亦之、陈藻等3人在这里讲学,故称三贤)等建筑

龙江书院

明初废书院,专供庙祀,让官员绅士初一、十五行香。嘉清年间被倭寇焚毁,后又重建。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攻城时被烧毁,只留下院址。

尚阳书院

辽天书院

历代22所书院 宋代3所 三峰书院、龙江书院、石塘书院(在县南玉塘村) 明代2所 鳌江书院(永乐年间建,在渔溪迳江村)、闻读书院(在龙田闻读村) 清代11所 瑞峰书院(在东张洋尾村)、明德书院(在县城北隅)、双旌书院(康熙五十七年改建,在县城西隅)、兴庠书院(雍正元年改设,在县城水陆街),正音书院(雍正七年建,在县东明伦堂左)、豸山书院(乾隆年间建,在东张镇)、梯云书院(乾隆四十七年建,在高山镇)、德馨书院(同治八年建,在东张黄崙)、凤岗书院(同治十一年建,在高山西埔堂)、龙源书院(光绪二年建,在东张香山) 朝代不明的书院6所 龙文书院(在东张南窗山上)、辽天书院(在东张石竹山狮子岩)、鳌峰书院(在东张涧下村)、崇品书院(在县城十五落)、见龙书院(在龙田镇)、虞阳书院(在渔溪镇)。 清代书院是官民捐资合建的,教学方法与县学基本相同,每月进行两次定期的月课。

社学

清代福清城区26境,每境都设社学,各乡镇、村落普遍按境设立,全县设社学76所。城区26所社学是:文在(在小桥街)、文明(在产塘街)、安胜(在上巷)、文山(在高巷)、西塘(在西塘)、鳌峰(在南门兜)、玉屏(在双连巷)、清和(在县城西隅)、清贵(在产塘街)、万安(在柳池头)、齐云(在南门兜)、中和(在县城南隅)、龙溪(在河头巷)、崇文(在县城南隅)、万寿(在县城北隅)、养端(在后埔街)、亨蒙(在后埔街)、崇文禧(在县城东隅)、澄清(在霞施井)、永安(在郑巷)、阳春(在阳春巷)、安仁(在吴厝巷)、安宁(在后埔街)、玉井(楼锦霞)、㩴英(在县城东隅)、振扬(在西门兜)。

私塾

福清私塾主要有家塾和学馆两种。私塾教学内容,儿童以识字为主,用《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作为启蒙教材。年长的学生以读“四书”、“五经”及学写八股文和赋诗作对为主。

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民国25年(1936年),全县尚有私塾127所,塾师127人,学生1817人。到共和国成立初期才逐渐停设。

Hash:fffcb5dc130b45624477d1df7d9cdf8ecc5cfcaa

声明:此文由 福清市文体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