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圣古庙何其多!只因法力无边,这些村子纷纷请洪圣大王坐镇

广州濒临南海和珠江出海口,地处亚太海洋交通要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区、地理区位优势和深广经济腹地。广州因海而兴,倚海而立,成为举世闻名的东方大港中国海外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海洋经济、海外贸易历来是广州经济的强项。

在此过程中,南海神崇拜应运而生,与海丝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联系。南海神信俗的历史遗迹,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南海神 / 广利王 / 洪圣王

南海神名祝融,本是南方居民的始祖,又号祝赤。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而火之本在水,因此祝融合水火于一神。历代加封其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俗称广利王或洪圣王。

南海神主管海上风云,据说法力无边,凡雷电潮汐,疾风波涛,海产奇珍,旱涝水滥,均属南海神管辖,因此沿海地区的民众有祭拜南海神的传统,祈求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威灵显佑。

古代的来华朝贡使、中外商人等出入广州,都要向南海神祈求庇护,以祈“海不扬波,一帆风顺”,南海神管辖“远涉重洋必经之地”,因此又被誉为“海上外交之神”。

洪圣古庙何其多,黄埔的你见过几座?

洪圣古庙(簕竹旧村)

洪圣古庙(簕竹旧村) 位于东区街火村簕竹旧村街14号。始建于明代,曾多次重修。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2米,深两进16.8米,占地面积154.6平方米。悬山顶,龙船脊已毁,人字封火山墙。正立面青砖石脚墙,雕花封檐板,其余为夯土墙。

头门面阔三间9.2米,深两间6.3米,十一架,檐口2条石柱,次间设木连系枋,两侧墀头已损坏,大门口石匾额刻“洪圣古庙”四字,石夹门口有石刻对联“灵德历朝徽赫濯 渥恩随地沐休嘉”。

天井宽3.6米,深3.5米,两廓各宽2.8米,东廊镶石碑4方,分别为《赠地帖碑》《重修南海神庙碑记》《重修南海神庙碑记》和《重修本乡洪圣庙碑记》,记录赠地帖及各次重修事。第一次重修在清嘉庆丁卯年(1807),后又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在民国九年(1920)。

后殿面阔三间9.2米,深三间7米,十三架,檐口2条石柱,中间4条金柱。神像已毁,墙壁破旧,梁瓦腐败,已属危房。

《重修本乡洪圣庙碑记》碑文如下:

《重修本乡洪圣庙碑记》

□□典所载,能御大灾,捍大患,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今洪圣大王是能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所以□□□□御祭于波罗各乡,建庙以奉祀,皆仰其神灵,而沐其恩泽而为之也,岂独吾乡之奉祀而已哉。然吾乡之建立洪圣庙,原与官山岭同建,由来久矣。因旧重修,已经数次,今历岁月多年,又为风雨所飘摇,若不复为重修,则倾颓立至,又何以奉神灵而沐神庥也。但本庙香灯之费,全无积贮,每遇重修,皆计户口科合以为使用而已。今亦欲依旧科合,无奈屡年饥荒,各家贫乏者多,官山岭遂不允科合,是则此庙任其废堕也。吾乡之人,见此庙为一约之香火,岂可任其废堕哉。遂倡率检题银两以勷美举。庙成之日,勒碑于庙,以垂永远。庶使科合无几,而贫者亦易矣。于是各皆踊跃乐助,共解悭囊。遂卜吉重修,鸠工庀材,不日成之,此皆神仿默佑所至也。将见轮奂翚飞,而庙复兴,神灵显赫,而家家共沐洪恩于靡崖矣,是为记。 (按:助银芳名略) 嘉庆元年仲秋建书立石

洪圣古庙(火村)

洪圣古庙(火村)位于东区街火村蟹口山西荔枝山旧路口。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壬子年(1792)重修。坐南朝北。面阔三间11米,深三进24米,占地面积264平方米。悬山顶,雕花封檐板。

头门前廊面阔三间11米,深两间6米,十一架。博古脊。前檐两条石柱,虾公梁。正面为青砖石脚墙,其余墙壁为石脚夯土墙,石板地面。石门夹,上方石额刻“洪圣古庙”四字和“乾隆壬子重修 仲冬吉旦立”字样。后檐2条石檐柱

头门后天井宽11米,深2.5米,无两廊,石砌地面。中堂面阔三间11米,深三间5.5米,共九架。龙舱脊。中堂后天井深2米,宽6米,两廊各宽2.5米。后堂面阔三间11米,深三间8米,十三架。龙船脊,檐口2条石柱,中间4条石圆柱。

庙内神像、神龛已拆毁,两侧山墙严重剥落,檐瓦残缺,漏雨,属破旧房,现空置。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95c45c57f85aa9e364c6e2138cfe865e92178462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