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广州增城“红色”乡村

  在广州郊外,有这样一些小村庄,曾在战火硝烟中守护城池的安宁,在岁月斑驳中打下深深的红色烙印。

随着广州逐步开发和完善红色旅游线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网近日走进位于增城的两个红色村落——白面石村和大埔围村,探访这里的历史与变迁。

栉风沐雨 红色记忆再回首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 王楠 摄

前往增城区正果镇白面石村的山路,一侧翠竹繁茂,一侧流水淙淙。道路尽头的小山坡上,是一座古朴的小四合院

1940年3月到1942年3月,这座小四合院曾是抗战时期统一领导增城、龙门博罗的党组织——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的所在。

从1940年3月开始,中国共产党以派员教学、培训等方式在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进行为期两年的党组织工作,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革命老区白面石村在广东抗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讲解员王晓燕介绍,村内还保有东纵北江机关遗址、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抗日将士纪念亭和烈士墓等历史遗存。

1938年10月12日,日寇在大亚湾登陆攻陷惠州,兵分三路进攻增城,兵锋直指广州,地势险要的白面石村成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的防守要塞。10月20日凌晨,日军发起进攻,一场恶战就此展开。

枪林弹雨,硝烟弥漫。这场战役从凌晨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中国军队伤亡200余人,日军伤亡164人。“虽然这未能改变广州城沦陷的结局,但这场被后人称作"打响华南抗日第一枪"的战役,为广州后方人民财产的转移争取了时间,也为后来的东江地区解放奠定了农村群众基础。”王晓燕介绍。

大埔围村抗战历史纪念馆内容丰富。 大埔围村 供图

离白面石村一个小时车程,增城区增江街革命老区大埔围村鲜花怒放。许多来到这里的游客,会步行至村中心的纪念馆瞻仰遗址、缅怀先烈。

旧军装、旧水壶、藤编的旧行李箱……纪念馆里的老物件诉说着红色历史。而一本名叫《战史栉风血染成》的红色主题连环画,成为了不少游客的“旅游手信”。

“作为地道的本村村民,从小听老前辈讲述村里的抗日故事,我对英烈壮举感怀至深。”红色主题连环画的作者,54岁的大埔围村村民叶水长激动地说。

叶水长介绍,1943年6月,在增城失守、广州沦陷的节骨眼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副大队长阮海天,率徐荣光中队挺进大埔围村,开辟了增博边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支军队成为赫赫有名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一份子。从1943年6月到1945年8月,东纵独立第二大队和独立第三大队带领大埔围民众,与敌人斗智斗勇。村里的小商店成为游击队的交通站,村民成为游击队的义务宣传员;军民联合袭击日寇、伏击捉拿日伪军,用鲜血谱写可歌可泣的历史赞歌。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正反映了大埔围村的抗战英雄事迹。”叶水长表示,希望这忠诚信仰的“红色种子”,能继续在增城乡村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

擦亮招牌 红色旅游掀热潮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穿过一片美丽的花海,在大埔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党团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举办。

学生在大埔围村革命烈士纪念碑下祭拜。 大埔围村 供图

在大埔围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宣读入党誓词,在抗战历史纪念馆中重温革命历史,在红色文化讲习所中坚定理想信念……大埔围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亲子红色旅游以及企事业单位党建、团建的目的地。

“游客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深化对红色文化的整体认识。”大埔围村第一书记张帆介绍,大埔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体活动由“瞻仰一次旧址、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场专题片、重读一段党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次宣讲报告会、瞻仰一次革命烈士纪念碑”七部分构成,许多游客体验后表示“振奋人心”“收获满满”。

红色旅游在激荡游客心灵的同时,也让村庄的面貌大变样。

“2013年至今,大埔围村以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为抓手,从一个问题村、脏乱差的"角落村",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张帆自豪地说。

张帆介绍,这几年,大埔围村喊出“打造最红最美的大埔围美丽乡村景区”的口号,在原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遗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并新建抗战历史纪念馆。

除此之外,大埔围村坚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整合80多亩土地引进文旅园项目,还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庭院、闲置房屋开办特色花店、万家旅舍、农家乐等,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开始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截至目前,大埔围村共有26户村民自己开办了民宿艺术工作室、花圃店。大埔围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9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超21000元,村社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约3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超300万元。

学生徒步到增城区正果镇白面石村抗日将士纪念亭扫墓。 白面石村 供图

而在白面石村,王晓燕密密麻麻的登记册上,也记载了革命老区迎来的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仅今年4月,就有来自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惠爱医院离退休党支部等单位数百名游客到访。

“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徒步红色旅游路线。”王晓燕介绍,就在今年4月,广州市增城区香江学校的240名学生,就是从正果镇徒步出发,步行到山上抗日将士烈士墓进行扫墓、祭拜,再下山参观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

“正果镇正在打造文旅小镇。”增城区正果镇旅游办主任李少猛介绍,“届时会通过美食美景、美丽乡村串联红色旅游,挖掘红色文化历史,让我们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

不忘初心 红色基因永传承

大埔围村,民居壁画荷塘美景和谐交融。 王楠 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大埔围村中心荷塘旁的民居外墙上,一幅“美丽乡村大埔围”的壁画颇为吸引游客眼球。

这是大埔围村π艺术空间工作室一群青年的杰作。

π艺术空间所在的红砖房,墙面绘画活力十足。在这儿,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综合绘画专业的设计师周思桐正忙着完成最新的墙绘设计订单。

3年前,周思桐的同学张子林与好友叶建基一道,把叶建基在大埔围村的祖屋改造成工作室,并发动周思桐等“小伙伴”来村里创业,组建起了墙绘团队。

“村里的墙面就是我们展示自己作品的"画布"。”周思桐介绍,这种颇具创意的创业形式为他们节省了成本,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团队的作品铺向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几年下来,大伙收益甚丰,自己还买了新车、购了新房。“在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传播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成长,所有吃的苦都值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帆介绍,村集体打造了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园,如今,已有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等8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进驻大埔围村。

大埔围村花海盛放。 大埔围村 供图

在诸多创业人士当中,最贴近乡村本土的村民们,也成为文化创业的先锋。

2016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叶水长听说家乡在搞美丽乡村建设,回到村里开设工作室,凭着自己的业余绘画功底,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创作了“人生第一本连环画”。

一年多来,叶水长往绘画、演讲、写作等方向摸索,成为了增城区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还受邀到增城道德讲堂讲述抗战故事。“未来,我想继续结合我们村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兴趣,再做一些突破。”

大埔围村和白面石村的种种变化,是广州乡村红色旅游的缩影。放眼全广州,红色旅游资源目录日臻完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精彩纷呈,红色旅游正成为广州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网红”。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州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警示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相结合,并不断开发广州乡村在红色旅游方面的潜力。

“一个覆盖较全面、内涵较丰富、特色较鲜明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相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广州还将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旅游成为社会各界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让红色精神在回首中得以铭记,在缅怀中得以传承。

Hash:baa5a9f4e08adc5905f1cef95ae209355e857adc

声明:此文由 人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