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仙墟,舂陵江畔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8
狗
年
大
吉
HAPPY NEW YEAR
韵意悠长的飞仙墟
雷晓明/文
飞仙墟又称古龙墟,位于舂陵江上游的岸边。据《桂阳直隶州志》记载:“钟水自古龙墟五里,至柏家渡,州界也。”又据《水经》记载:“钟水北过钟亭,与漼水合。”钟水与漼水的合汇处,曾建有一座古亭,便叫钟亭,位于理坪村附近。钟亭,因钟水而得名,也叫“钟水亭”,于清光绪年间倒塌,遗址不存。
飞仙墟座东南朝西北,过去由张家庄、郑家庄、肖家庄三个小村庄组成。飞仙墟现存古民居80余栋,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临江而建,呈“一”字形有序排列,街巷分横一街纵八巷布局,铺设青石板路面,显得光滑整洁。房舍造型为砖木结构,山墙威竣,飞檐翘角。
飞仙墟东南面是古龙岭,西北面为官田岭。两岭的峡谷间,有一条从西向东流的小溪,汇入舂陵江。小溪两旁是肥沃的田地,也是祖辈们种植庄稼的命根子。宋末元初,古龙岭的山坳上曾建有古龙寨和慈恩寺。宋理宗元年(1225年),元军将领元良哈触率军进攻桂阳军,进入政明墟屠村,邱氏家族遭受灭门之灾。邱高应带领小部分族人逃出,隐姓埋名,曾在古龙寨居住过。后来,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这部分邱氏族人又回到政明村重建家园。明朝初期,邱氏族人为了铭记这段悲伤的家史,便在古龙寨中建造了慈恩寺。“慈恩”两字,含有感恩的意思。清朝初期,慈恩寺倒塌,长隆村张氏族人沿旧迹出钱重建寺庙,将慈恩寺改为慈恩庵,还划附近的部分田地作庵田,给慈恩庵专用。
1985年夏天,父亲(雷渊武)回老家井头村探亲,带我到慈恩庵游玩了一次,在荒草丛中发现了一块明洪武年间的残碑,经历百年的风雨洗礼,许多字迹都已经模糊不清,碑文记载慈恩寺修建的缘由、捐款人名字和数目等内容。碑上还刻有这么一句:“释恩禅师邱定义,乃邱家墟人也。”邱家墟就是仁义镇政明村。因此,慈恩寺第一任主持方丈就是释恩禅师邱定义,为政明村人。明月清风临古庵,灵山秀水修禅心。慈恩庵分上下两殿,上殿为如来殿,下殿为观音殿,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香火缭绕,经韵飞扬,求佛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当时飞仙墟的一大名胜。上世纪文革时期如来殿被毁,只留观音殿。后来,观音殿也于本世初消失,仅存遗迹。
飞仙墟有许多历史故事韵味悠长。清咸丰九年(1859年),石达开率领太平军抢渡七拱桥,被湘军两员将领陈士杰、魏喻义率民团阻击,便改道石笏山,过岩口堡、飞仙墟,朝新田方向,出零陵,走贵州,兵败大渡河,全军覆灭。1927年4月,匡黎光、雷崇周、雷翰等人在组织农民卫队,兵分两路:一路经东河区的何家村、陈家村,一路经丰加墟、史家桥,合击座落在飞仙桥西南面的三正团防局。瞬间,步枪、土炮、鸟铳齐鸣,震天动地; 梭镖、大刀齐上,势如暴风骤雨。团丁抱头鼠窜,溃不成军。最后,农民卫队捣毁了三正团防局,缴获一批武器,使全县农民运动顺利向前发展。
飞仙墟起于明代,兴于清代。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官府在飞仙墟上便设有古龙驿铺,也是桂阳府西边的重要驿铺。驿铺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和传递公文信函的重要机构。在清代,古龙驿铺是水驿和路驿兼用的驿铺,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古龙驿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中间为驿馆,左右有睡房和杂房多间,后面建有仓库和马棚。驿铺设有铺长一名,铺丁五名。古龙驿铺是桂阳州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一点,我们从《桂阳直隶州志》的城乡水道图便可以看出,以飞仙墟(古龙墟)为中心,沿舂陵江上游长十余里的江岸有官田渡、黄土渡、古龙渡、柏家渡等四大渡口,皆属于古龙驿铺的管辖范围。古龙驿铺的铺长根据四大渡口的情况,便会推荐当地有威信而又熟悉渡口管理的人当渡头。官田渡的渡头由李姓担任,黄土渡的渡头由张姓担任,古龙渡的渡头由郑姓担任,柏家渡的渡头由陈姓担任。这些渡头会根据商船的货物数量收取费用,上交给古龙驿铺。古龙驿铺通过每月的巨大利润,上交给官府。
明清时期,飞仙墟贾商云集,店铺林立,商船塞江,是桂阳州西部重要的墟市。古龙驿铺每年上缴的商税就有近万两白银。舂陵江上的船夫们经受重重税收盘剥,他们的血汗钱大多都流进了官府的钱库里。舂陵江是湘江一大支流,也是桂阳境内最大的河道。古时候,行船可上达蓝山,下通衡阳,是桂阳主要的漕运通道。舂陵江滩多水流急。船夫行船江上,不但艰苦,而且经常有船毁人亡的事故发生。特别在清代,舂陵江漕运赋税很多,拉纤行船的服役者都称作“滩丁”。清康熙年间,田元恺任桂阳知州,从古龙渡至野鹿滩一路体察民情,目睹“滩丁”的漕运艰苦,效仿章侁的《烹丁歌》,写下了传唱一时的《滩丁歌》:
滟滪瞿塘称险阻,十八滩头足并武。
涛声澎湃吼虬龙,石势纵横眠怒虎。
逆挽扁舟如上天,顺流鼓枻迅如弩。
行人至此心转寒,歃血荒祠拜大禹。
峭崖未得五丁开,滩水潺潺自终古。
数椽茅屋倚危巅,硗瘠何曾有尺土。
男不耕锄女不缫,黄童白叟惟牵舻。
终年送尽客往来,购得余粮才入釜。
观风至此一泊帆,挥毫拟作滩丁谱。
吁嗟世路多险艰,更念民生多疾苦。
谁为临摹入郑图,轻徭减赋始安赌。
据《桂阳直隶州志·田元恺列传》记载:“田元恺,字莘臣,绥德州人也(今陕西省绥德县)。以松江府同知迁桂阳知州。以廉明著称,性刚直,不阿上官。天下初定,承明旧徭役无艺,贫富民无差等,下户逃亡。元恺悉罢官中无名科敛,其大调发以粮滩丁,立十两为准,分上下均里供役。贫民免流离矣。州钟水大滩,舟运艰难,发丁牵负,民罢于役。元恺伤之,作《滩丁歌》,以讽谏大吏。”从这段列传的字里行间,我们便知晓田元恺是位体察百姓生活艰苦的好官。他写的这首《滩丁歌》唱出当时滩丁在舂陵江岸边拉纤的艰辛与困苦,广为传唱。滩丁就是纤夫。民国初期,舂陵江的水道上,还有许多穷苦的纤夫在滩边拉纤绳。小时候,我听奶奶讲过舂陵江有关纤夫的故事。
我曾写了一首《纤夫》的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不妨摘录如下:
一条粗纤
在古铜色的背脊上
勒出了血
呐喊绽开嘶鸣的涛声
从手与手磨成的硬茧中
悠悠荡来
号子粗犷奔放
融进了澎湃的血泪
伫立江边聆听
渗血的音符
蓦然生出一双翅膀
飞向苍穹
我仿佛看见
一个民族艰辛不屈的跋涉
飞仙墟旁架有一座石桥,横跨舂陵江两岸,是舂陵江桂阳段三大花桥之一,也是湘衡通嘉禾道路的重要桥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建,宣统元年(1909年)完工。据学者彭德馨先生考究,该桥为石料结构,全长110米,桥高12.5米,宽7.1米。两边有条石护栏。桥面曾建风雨亭,亭内设有神台。民国三十年(1924年),桥被洪水淹没,凉亭被毁。1964年,交通部门修桂嘉公路,桥基、桥台用水泥沙浆加固,雄伟壮观。该桥的名字来历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这座石桥修建时,因舂陵江水势汹涌,筑砌到第五拱时,无法建成。恰在这时,一位白发老人挑担豆腐过江去卖,见施工的石匠吃尽苦头,便把豆腐抛向江中,水面出现基墩。观望的百姓,无不惊奇。当众人要拜谢老人时,只见金光一闪,老人飞天而去。众人才发现是有仙人帮助架桥。为了纪念这位仙人的功德,这座桥便取名为“飞仙桥”。因此,飞仙桥也成为舂陵江上游的一道壮丽景观。
飞仙墟的西面有一座石山伫立江边,岩壁陡峭,探身俯视江面,让人胆颤心惊。关于仙人峰的来历,起缘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舂陵江边的白鸡岭上有一个白鸡洞,洞里住着白鸡兄妹,久炼成仙,法术高强。一天,兄妹云游,见舂陵江岸无桥,百姓往来困难。于是,兄妹商定各自在舂陵江面架一座石桥,哥哥在斗下渡旁架桥,妹妹在石门山(今嘉禾县地段)架桥。五更鸡鸣前架成为胜。天黑后,妹妹到石门山,驱石架桥。两个时辰后,她便架好了桥(即为后人所说的仙人桥)。而哥哥认为仙法比妹妹高,他躺在袍冲岭的一块青石上睡觉了。三更时分,妹妹经过一座石山,见哥哥从袍冲岭醒来,匆匆赶到这座石山上作法驱石施工到斗下渡架桥。于是,妹妹躲在石山的后面,学公鸡打鸣叫了起来。哥哥一听,误认为时辰已到,立刻停工认输。因此,这座石山称为“仙人峰”。又因石山顶留下的巨石其形状如人的头脑,也称“仙人脑”。
仙人峰下的江滩是舂陵江上游第一个险滩,也称仙人滩。此滩水流汹涌,常有船毁人亡的事故发生,位于官田渡与黄土渡之间。1965年10月,飞仙水轮泵站在仙人峰西侧的急流处动工兴建,于1966年完工,该坝高6米,长82米,底宽6.5米。左右机坑高7米,长64米,宽7.5米,共装水轮泵21台,分组串联上水,泵站铺设直径0.3米-0.4米水管5道,总长1028米,最高净扬程82米,为当时国内中型水轮泵站扬程最高的一项工程。
飞仙轮泵站建成后,随即建立了飞仙河坝管理所。1976年10月,电站建成,安装发电机组12台,总装机容量1570千瓦,年度电600万千瓦小时。飞仙轮泵站的建成,为当地几万亩的田地得到灌溉,也为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电力资源。
离飞仙水轮泵站的一里处,就是官田渡。官田村位于官田渡口旁。官田村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有“湘南陶器之村”的美誉。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军民屯田,谓之官田,官田村之名源。村临舂水旁,村民皆建窑制陶,有声誉也。”可见,官田村的先人原是给军队种田开荒的百姓。官田《李氏宗谱》记载,在明代中期,官田李氏先祖大明公,独具慧眼,看中此地,繁衍生息至今有三十代。官田所产的陶器古朴淡雅,色彩鲜亮,不渗透水,受许多客商的青睐。明清时期,官田村生产的陶器从官田渡口装船,一路沿舂陵江水路,北上衡阳,再销往各地。
悠悠舂陵江,韵意飞仙墟。这里有讲不完的故事,这里有说不完的传说。飞仙古墟,曾经为铺、为里、为乡、为镇,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也是舂陵江镇的治所。飞仙墟是舂陵江畔上游的一颗明珠,闪耀出历史夺目的光彩!
图 / 至阳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Hash:ed5b00521af7cb06c69aa943512cd4b2541d11db
声明:此文由 印象桂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