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从政建书院,教出南宋一代名相,他是萝岗钟姓始祖钟遂和
黄埔区萝岗街道最大的姓氏是钟姓。萝岗的钟姓则始于钟遂和。
很多人因为一个玉岩书院而知道钟玉岩,是他的四子。而玉岩书院的创始人其实也是钟遂和,其前身种德庵是他年迈告老还乡所建。
种德庵内,他不只教自己的孩子,也教那些因家贫无力读书的孩子,这些孩子中就有后来成为南宋右丞相的崔与之。对钟遂和,崔与之终生感激。所以当知道他的墓遭受蚁群侵扰时立即写信给钟玉岩,赠以三块地,以为钟氏之墓茔。
钟遂和墓现在是萝岗岭头地区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宋代古墓,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玉岩书院。
1163年迁居萝岗,为钟姓始祖
钟遂和(1106—1185),字克应,祖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幼年居从化屈洞。
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此后,中国境内出现十多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南汉国是建立在岭南的封建政权。
南汉王朝传至刘鼹时已腐朽不堪。此时,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推翻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宋朝,并随即发动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宋太祖令潭州防御使潘美、朗州团练使尹崇珂率宋军讨伐南汉。潘美任命其女婿钟轼为前部先锋,征讨刘镶,几经恶战,平定叛乱。
▲ 南汉国疆域。
南汉平定后,为防死灰复燃,遂将钟轼留下,任防御史留守广州,潘美则班师回朝复命,随后将钟轼妻(潘三姐)送到岭南随夫生活。
钟轼年迈辞官,择居番禺北部从化屈洞,自此在那开支散叶,繁衍后代。钟轼生有三子,长曰嚣、次曰訚,三曰响。訚生一子君锡,君锡生三子,为绍和、遂和、永和(均为钟轼曾孙)。
宋绍兴七年(1137年),兄弟三人又分居三地:绍和为长,仍居从化屈洞守祖业;遂和初迁居花县坭暂住;三子永和迁居永泰乡(今天河东圃珠村)。遂和迁居花县后见地僻人稀难以发展,隆兴元年(1163年)改迁居番禺萝岗(今黄埔区萝岗街)坑村永保里,成为萝岗钟姓始祖。
建种德庵,造化乡里
钟遂和自少聪颖,喜经商,后弃商从政,官至南昌府经历,绩满辞任回家,几年后受邀又复出为官,转任浙东廉访司经历,后升户部司判宣议郎。直至年迈告老归田,择地于萝峰,建种德庵(玉喦书院前身)为书斋,在那里延师课子及教育乡邻孺子。他学识渊博,教学得当,子弟学有所成,尤以其子钟玉岩和崔与之为最。钟遂和为萝岗的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因年老病逝于萝岗,终年80岁。
▲ 玉岩书院内现仍有“种德”两字的牌匾。
钟遂和夫妇及后人墓群,位于岭头村孖坟山(即岭头干部疗养院东北方向约1公里,岭头社区居委会北行800米处岔路口左转一公里)。该墓群始建于宋,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主墓穴刻有两道圣旨的碑记。
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右丞相兼枢密使崔与之撰写墓志。
在钟遂和墓地,有两方珍贵的诰命碑,分别为宋嘉定三年(1210)和嘉定五年(1212)皇帝因钟玉喦而诰赠其父母钟遂和夫妇为起居郎和宜人的圣旨碑。对于钟氏后人,其意义非同凡响,愈显荣耀。
钟遂和墓始建于宋,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重修,是岭头地区发现的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宋代古墓。2008年12月,“萝岗钟氏古墓群”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为萝岗钟氏古墓群组成部分。
2016年10月9日,一年一度的农历重阳节,萝岗钟氏宗亲近千人抬着烧猪等祭祀品,奔赴萝岗岭头、萝峰,拜祭埋葬于此的钟氏始祖钟遂和家族墓与二世祖钟玉岩家族墓。
其子钟玉岩晚年也承其志,辞官归里,改建种德庵为“萝坑精舍”,构筑余庆阁、漱玉台等胜景,并招募族中弟子,在“萝坑精舍”讲学,课子授徒,在萝岗地区教化影响甚巨。
自种德庵创建以来,玉喦书院与萝峰寺薪火相传,成为广州历史最早的书院之一。自宋以来,不少达官显贵和文人骚客纷纷前来玉喦书院游览、拜谒。
南宋名相崔与之出其门下
钟遂和建种德庵,目的在于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给乡里贫苦无力读书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他的学生中以其四子钟玉岩和崔与之最为后人所知,崔与之更是南宋时的名相。这里进一步说一下崔与之跟钟遂和之间的关系。
钟遂和创办书院时,崔与之的父亲崔世明当时就在增城沙村行医,得知家贫无力入学者可以去读书,就把自己9岁的孩子崔与之送到萝峰读书。钟遂和见崔与之人品甚佳,聪明伶俐,有上进心,十分高兴,便安排他和大他三岁的儿子钟玉岩一起读书和生活,将他视作亲生儿子一样严格教育、精心培养。
▲ 崔与之像。
在崔与之为钟遂和补写的墓志铭中可看出这段岁月:
“日惟延师教子及里中子弟之贫无资脯者。虽不才,如与之亦曾陪玉岩兄朝夕切磋,而公与太君视与之犹子,提携曲至,督课准严。”
崔与之不负期望,在钟遂和的用心栽培和钟玉岩的热情帮助下,进步很快。钟遂和去世后中举人,后成为一代名相和南海郡的开国公。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a9c3a11ea382dd0d1ee17193028273813f6974e1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