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追寻岭南文明的千年隐秘

一个偶然的发现,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编钟、玉玺、玉衣,一件件出土,说明墓主人的身份非王即侯,而碧绿的大玉璧,又分明是瑞玉之首,绝非普通人家所有。沉睡这墓中的神秘人物究竟是谁?

南越王墓:

追寻岭南文明的千年隐秘

撰文/岳南

供图/南越王墓博物馆

执行/冯欣

一个意外的发现

1983年6月9日,在广州市北郊一座称为象岗的小山上,几十名民工伴着推土机的轰鸣正在凿石刨土。突然有人发现在那些风化得有些零碎的花岗岩石块下是一块又一块整齐排列的砂岩石板。

于是有人找了把长尖的铁镐插入石板与石板之间的缝隙里撬动起来。在低沉有力的号子声中,石板的缝隙越来越大,一道阳光穿过飘荡不定的云层照射下来,石板下面竟是一个巨大的洞穴。得到消息的考古队员马上赶到现场。经过初步勘查,考古队员认定这个被民工们发现的巨大洞穴是一座石室古墓

事关重大,考古队的人迅速向文管会作了汇报。20分钟后,著名的考古学家麦英豪就已经出现在现场。为了进一步弄清情况,麦英豪让考古队的黄淼章拽着一根绳索从裂隙进入墓穴探个究竟。下到墓室中的黄淼章借着手电的光亮,穿过一条过道,进了厅堂的一个耳室。看到眼前的景象,他不禁目瞪口呆:硕大的铜壶、铜缸、铜提桶、铜钫和无数的玉饰等等,凸现在一层辨不清质地的零碎器物之上。事实已清楚地向考古人员表明,如此规模的墓葬和奇特珍贵的文物,是广州考古队成立30多年来首次发现。

■ 南越王墓主墓室器物出土现场。

抢救性挖掘

1983年8月2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三方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古墓实施抢救性发掘。

当起重机将墓道中坍塌的巨石一块块吊走后,象岗古墓的大致结构出现在人们眼前。它的墓道是向下倾斜的,长10.46米、宽2.50米、距地表深度为3.22米。在距墓室门口4.12米的地方,斜坡开始转为平底的竖坑。在竖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棺椁及两个殉葬人的灰痕。这种于墓室之外就藏棺椁殉人的汉墓,在广州乃至岭南属首次发现。墓道中还放置着铜器、陶器等殉葬品,考古人员更发现了刻有“长乐宫器”的四字戳印。(注:长乐宫原是西汉时期都城长安著名的宫殿建筑,它位于汉长安城内东南部,与西边的未央宫东西并列,故又称东宫。)象岗古墓“长乐宫器”戳印的出土,无疑向发掘人员昭示,墓室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一度僭号“南越武帝”的赵佗,或其家族中的某一位王。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赵佗无疾而终,享年101岁。据史料记载,安葬赵佗遗体时,多置疑冢,发葬的灵车从番禺都城四个城门同时而出,四具棺柩一模一样,下葬时又棺棚无定处。除丞相吕嘉和赵眜等少数几人,其他人全然不知南越王赵佗棺柩的下葬之处,赵佗的真正葬所遂成为千古之谜。这个推测不禁让发掘人员群情激昂。

■ 玉角杯,高18.4厘米,形似犀角,呈半透明状。杯面的神兽由口沿往下缠绕杯身及底,造型与纹饰浑然一体,堪称汉代玉器中的稀世珍品。

一件件器物被清理出来。发掘人员在墓室的东侧发现了一处殉人的棺具遗痕,殉者的骨架、棺具早已腐烂如泥,在其身有一方铜质印章,阴刻篆文“景巷令印”四字。印章上的“景”字为“永”字同音通假,“景巷令”即“永巷令”,汉代设置的“永巷令”大都是由太监出任掌管皇后、太子的家事。由此推断,这个殉葬者很可能是南越国王室的“景(永)巷令”。墓主死后以“景(永)巷令”与漆木车模型同殉了。这更说明了,墓主人系出王室的尊贵身份。

地宫的东耳室长5.24米、宽1.75米、高1.83米。整个东耳室应是放置宴乐用具的处所,内中的铜器、铁器、陶器、玉石器、金银器、漆木器、象牙骨器、动物遗骸等器物琳琅满目。让发掘人员最为激动的是铜乐器和青铜容器。经初步观察、鉴定,东耳室存放的铜器皆为铸件,造型优美,有些铜器上有繁缛精美的纹饰,有的通体鎏金,特别是两套铜编钟虽历二千多年岁月侵蚀,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 蟠龙铜托座 通高33.5厘米。

东耳室出土的两套编钟分为钮钟和甬钟两种。钮钟为一整套共14件,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在北墙壁的下方,并整齐地悬挂于木制横梁上。尽管木制横梁早已朽腐,但残留的木片和漆皮依然保持着当初入葬时的情形。与14件钮钟相连的一套5件的甬钟,同样是从小到大,依次摆放在耳室东侧的地面上,只是未见横梁木架。每件甬钟形制相同,外表都有丝绢包裹的痕迹。

■ 屏风双明兽首铜顶饰 横宽56.6厘米。

青句鏙葬入东耳室后壁,共有8件,这在岭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此器上大下小,口呈弧形,一面光而无文,另一面则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据史料记载,南越国第二代王曾自称“文帝”,这个“文帝九年”应是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而这个时候南越第一代王赵佗早已死去,在位的则是赵佗之孙赵 眜。由此可以推断,墓主不是赵 眜,也应是赵 眜时代某位高级贵族的安葬之所,但赵 眜的可能性最大。

当东耳室的器物清理到一半时,西耳室的发掘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西耳室共出土铜鼎17件,在后来的发掘中,又出土了19件,共36件。一个古墓有36件铜鼎随葬,可见墓主人身份之高,以及墓主对鼎所代表的权力是何等崇拜。继铜鼎、铜壶发现后,考古人员又在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发现了一件铜虎节。这件虎节的出土,是整个岭南地区惟一一次发现,堪称国之重宝。

■ 错金铭文铜虎节,长19厘米,正反两面饰以错金虎斑纹。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和人节之分。

两个耳室清理完毕,发掘人员打开了第二道石门进入后室。此室是由一个较大的厅堂和三个小型的内室组成。厅堂内长4.84米、宽1.84米、高2.3米。从室内结构和散乱的随葬品看,这里应是墓主人棺椁存放的地方。考古人员把厅堂定为主棺室,其他3个小型内室定为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墓主的棺椁位于主室正中,四周分别摆放着质地不同的随葬器物。棺椁早已腐朽不存,根据所遗留的一部分板灰痕遗迹及原钉嵌在椁板上的6个大铜铺首的出土位置,以及棺椁内随葬器物的排列情形,可以大体推知棺椁入葬时的状况。

当考古人员将棺椁的朽灰泥土用小毛刷一点点细细清掉后,一堆白色带孔的小玉片出现在众人面前。玉衣!这里葬着玉衣!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激动兴奋。眼前的事实向考古人员证实,这座墓的主人确是身穿玉衣躺在这冥宫之中的。根据以往考古发掘经验,凡用玉衣殓葬者,非王即侯。既然象岗古墓的主人以玉衣殓葬,其尊贵的身份不言自明,除了南越王,谁会有这样的气派?

从玉衣出土时的整体尺度推算,墓主人的身高应在170厘米左右。从两袖下段筒口分析,墓主人体型可能较瘦。这套丝缕玉衣,是考古文献记载中已知金缕、银缕、铜缕玉衣以外又一个新的品种。如果象岗古墓墓主确属赵 眜,那么,丝缕玉衣入葬年代,应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或稍后,其制作时间要早于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近10年以上。

■ 丝缕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高级贵族专用的殓服,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南越王墓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唯一的丝缕玉衣。全长1.73米,由头套、上衣身、袖筒、手套、裤筒、脚套六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291片。

谁是墓主人?

就在队员们提取玉衣时,墓室内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散乱的玉衣片中,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枚玉制印章。此印为方形,螭虎钮,螭虎周围刻有云气纹衬托。印文篆体,阴刻“帝印”两字。若按此印来看,墓主当是一位僭号称帝的南越王。据《汉书》记载,南越国历史上只有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和第二代南越王赵 眜曾僭号称帝,这说明,墓主人不是赵佗便是赵 眜。那么墓主究竟是谁?正在考古人员为此争论不休时,一个至关重要的证据出现了。

就在第二天傍晚快要收工时,考古人员黄展岳在玉衣片中间部位稍左的一块大玉璧上,突然发现了一件金黄色物件。黄展岳眼睛一亮,拂去上面的灰尘,一条造型别致的金色小蟠龙立即凸现于四方台上。黄展岳瞪大眼睛望着这个小蟠龙惊愣了片刻,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不得了了,这里有一枚龙钮金印!”

这一声叫喊卷过幽暗潮湿的墓穴,大家纷纷围拢过来,十几双充满血丝、疲惫的眼睛对准了那枚龙钮金印。只见一个方形的金块之上,盘踞着一条游龙,游龙的身体盘曲成S形,首尾及两足分别置于金块的四个边角之上,龙首微昂,做腾跃疾走之状,整个游龙透出一股威严神圣、腾达飘逸的灵性。在众人焦灼而激动的目光下,发掘负责人麦英豪用一支细杆毛笔拂去金印上的灰尘,极度小心谨慎地伸出两个手指捏住沉甸甸的龙钮提起放入手心,然后屏息静气地慢慢翻转。当整枚金印的正面显露出来时,只见上面赫然铭刻着四字篆书“文帝行玺”—一件绝世二千余年的镇墓之宝横空出世。“文帝行玺”的出土,无疑向大家宣告,象岗古墓的墓主极有可能就是《史记》、《汉书》两书所记载的曾僭称南越文帝的第二代南越王—赵 眜。

■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通高1.8厘米。

当象岗古墓主棺室清理工作进入尾声时,清理人员在东侧室南部一堆骸骨处陆续发现了龟钮、龟头,阴刻“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三颗铜印。在东侧室中部,发现了“右夫人玺”四个阴刻篆书的龟钮金印,外加一枚“赵蓝”字样的覆斗钮象牙印。这应是墓主四位姬妾不同规格的印章,尤以龟钮金印为尊。至于被称为“赵蓝”的这个人,是否是墓主的正室夫人,一时不能确认。后藏室内,还出土了盖刻“蕃禺少内”的几件铜器。考古人员认为,铜器上的“蕃禺”应专指南越国时期的称谓,汉武帝灭南越后,便通用“番禺”两字了。一个汉字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别,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亡存废,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历史上的南越国是如何兴起与灭亡的呢?

象岗古墓地下宫殿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从“文帝行玺”与“右夫人玺”金印等陪葬物推断,象岗古墓的墓主,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 眜。随着墓主人的确定,象岗——这个把南越王墓吞入腹心的小山包,迅速成为举世瞩目的岭南考古学圣地。由于南越王墓历二千多年沧桑而未曾被盗,保存完整,墓中许多随葬器物堪称绝品,这就改变了过去人们把岭南当作蛮荒之地,并把岭南人当作“蛮夷”的认识,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和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南越王赵 眜墓葬也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长沙马王堆轪侯利苍家族墓葬,并称汉代考古三大发现。

龙凤纹重环玉佩 直径10.6厘米。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南越国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中原大地上持续几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宣告结束。至此,北至长城,南到长江南岸,东至东海、黄海,西到巴蜀,尽入秦帝国的版图。但刚刚诞生的秦帝国面临着两大强劲之敌的威胁,这便是北方的匈奴和岭南地区的百越。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帝兵发岭南,对越人实施征伐,未果。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派遣任嚣与河北正定人赵佗两位将领率楼船之士,再次展开对百越的进攻。秦军所到之处,兵锋凌厉,势如破竹。随后,始皇帝正式把岭南地区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并设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为巩固领区,秦朝将占据岭南的秦军留下来,与越人杂处,并采取了军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任命任嚣为南海尉,掌管三郡军政事务,赵佗出任龙川县令。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其子胡亥继位。各路英雄纷纷举兵反秦。公元前206年八月,一个新的封建统一王朝——汉朝诞生了。

■ 屏风左托座铜构件 横宽26厘米。

就在中原旌旗飘动,狼烟四起之时,南海尉任嚣一病不起。临终之际,他特召龙川县令赵佗来到病榻前,让其继任南海尉并密授拥兵自重、割据岭南的玄机妙策。任嚣归天后,赵佗即宣布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国国王。关于赵佗何年称王,《史记·陆贾列传》称:“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从这段记载来看,可知刘邦“中国初定”之年,即赵佗称王之时。

新建立的西汉王朝对这个以赵佗为首的偏处东南一隅的独立王国,既不予承认,又无可奈何,只能采取怀柔政策予以安抚。刘邦死后,赵佗自封为南越武帝,同时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至孝景时代,赵佗虽几经反复,表示臣服汉中央朝廷,但仍“居国窃如故号名”,直到去世。

■ 釜、甑、鍪及铁三足架。

赵佗归天,表面上臣服南越王室的闽越国,悍然发兵侵略越、闽相倚边界的蒲葵关,并向南越国境内逼进。新帝赵 眜遂禀报汉中央朝廷,并请其派兵击之。闽越退兵后,汉武帝令汉廷命官严助赴南越国传谕让赵 眜入汉廷亲自向皇帝谢恩时,赵 眜这才回过味来,大惊失色。无奈,只好让太子赵 婴齐代其返回长安。后来,丞相吕嘉用计,设法使太子返回南越。但赵 眜自太子入朝后,萎靡不振,元气大伤,而南越国愈发江河日下。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格局中,赵勉强支撑了十余年便抑郁而终,死后谥为文王。

■ 铜烤炉 长27厘米。

元鼎五年秋,汉武帝刘彻下令兵分五路进攻南越。元鼎六年(前111年)冬,南越国全部平定。至此,在历史上存在了93年的南越国宣告覆亡。

■ 银盒 通高12.1厘米 腹径14.8厘米。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09年03期

90年代到20世纪初,邓伟又完成环球世界名人拍摄计划,足迹遍及五大洲,留下百万余字笔记,以独特的视角刻画出百余幅独具魅力的世界杰出人物肖像作品,被誉为“人类摄影史上的创举”。

京剧本是综合性艺术,它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立出来对其进行研究的美学价值。尤其是今日,人们的观念、认识大为开放。学术、审美的融合、交叉渐成大趋势。京剧更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当代各种文化产生碰撞、结合。

黄河人:朱宪民摄影手记

黄河是一首壮丽的史诗,是一首永远也弹奏不完的雄浑的交响曲,是一个令人永远沉思冥想感慨万千的故事,我愿将我的全部激情随同奔腾的黄河一起融入这蓝天大地。

版权声明

《文明》杂志微信公众号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文明》杂志”。

微信客服 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文明杂志

公众号

首次展示亚洲与“一带一路”146个国家(截至2019年10月)具代表性或特色美食的制作、享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展示亚洲与“一带一路”各国的美食文化、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营造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

为您勾勒出世界美食地图,安抚挑剔的味蕾,一本在手,吃遍全球;带您畅游世界四大洲五大洋,发掘美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册在手,神思满足。作为《文明》推出的“2020文明图谱”系列之一,致力于以高品位、有价值的传播方式,拉近您与文明的距离,打开认识文明的密码。

Hash:cb50180757472671f5bcf5ed2d37c7394ec1a488

声明:此文由 文明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