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涌之战下篇 | 道光下旨建墓,光绪赐匾,但这场战斗何以鲜为人知?

▋ 乌涌之战是一场在武器存在巨大差距情况下的对决。

沈占鳖、洪达科及湖南镇军祥福所属的大部分官兵均壮烈牺牲,阵亡将领21员,兵丁415名。战后,官兵遗体漂浮江中,后尽收葬于牛山山麓。光绪十二年《增建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载:

“全军奋勇抵抗,击退英夷者三。不料海潮骤至,苦无舟楫接应,以致慷慨捐躯。军士舍命效忠,无一逃者。”

道光下旨建将士合葬墓

本次战斗之惨烈,让人很难不动容。

战争结束后不久,道光皇帝为了褒恤乌涌之战壮烈殉国的官兵,下旨于乌涌炮台附近的黄羊山(今日的牛山)腰,建造了一个大坟茔,将牺牲将士礼葬,墓碑碑文曰:“湖南、广东广西忠勇官兵之墓。”墓前还建造刻有“圣旨”二字的石牌坊一座,表明该墓系奉皇帝圣旨建造,以示给予殉国官兵以最大的褒恤和最高的荣誉。

据了解,目前全省所存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遗址已经不多,只有三元里抗英、虎门销烟遗址和虎门节兵义坟。“祥镇军祠”与“乌涌清官兵合葬墓”这种纯为当时清政府出资兴建的纪念遗址,在广州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堪称当时国家级的“将士陵园”。

所幸,合葬墓、祥镇军祠以及后来建成的牛山炮台旧址,在1993年的广州市文物普查当中被市政府以“乌涌清官兵合葬墓”之名正式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赐“祥镇军祠”匾额

战后,光绪10年(1884年)张之洞奏请朝廷,请求兴建了祥镇军祠和乌涌清官兵合葬墓。清道光皇帝准奏,于乌涌炮台附近的黄羊山(今牛山)腰建大莹墓,礼葬捐躯的官兵,墓碑碑文曰:“湖南、廣東、廣西忠勇官兵之墓。”并建牌坊一座,牌坊上额镌“圣旨”两字;在牌坊下面又建有两进深的“祥镇军祠”,以祭祀在乌涌之战中牺牲的湖南总兵祥福及其属下官兵,“军士皆得附祀焉”。

因为在阵亡的官兵中,总兵祥福的官衔最大,称为“镇军”(官职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所以设立的祠堂也被称为“祥镇军祠”。光绪赐“祥镇军祠”匾额一块。

该匾额原安放在“祥镇军祠”前。后来军祠遭破坏后,附近居民看这块石头漂亮完整,就把它搬到遗址旁边的文园牛地街,放在街边当石凳坐。上世纪80年代初,“石凳”又被用来修建街旁鱼塘的塘基。

1963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记载祥福和众官兵抗英事迹的“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石碑1方。此碑为光绪十二年(1886)所立,原安放在“祥镇军祠”中。被发现后,1964年移置广州博物馆

无论清政府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如何,这墓、牌坊、祠堂也算是对殉国官兵有了一个交代。

乌涌之战何以鲜为人知?

这样一场战亡几百人的惨烈战斗,却鲜有传播,是遗漏还是事出有因?

对乌涌战役,文庆等纂修的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说:

“粤省兵士闻炮先逃,湖南兵也不支溃退、自相践踏,落涧而死者数百人。”

芍唐居士编的《防海纪略》说:

“有湖南兵千余甫到,琦善仓猝遣御于乌涌。甫交战,粤兵先走,湖南兵且战且退,后阻小河,溺死者过半,提督祥福又死之。”

这两种记载与上述《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所说相距颇大,碑记中则毫无疑义写着的是:“军士舍命效忠,无一逃者。”

谁错了?

光绪十二年(1886年),时任钦差大臣的彭玉麟到祥镇军祠凭吊,发觉军祠“颓废荒凉”,便倡议收集捐款对祥镇军祠进行重修。另一说法是:重修祥镇军庙宇是武将邓安邦倡议的。总之,《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便是那时立的,并留传至今,是广州市重要文物,现存于存于广州市博物馆(镇海楼)碑廊。碑上刻有捐款名单:钦差大臣彭玉麟、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广东陆路提督郑绍忠、潮州镇总兵邓安邦及其他将领。

此时距离乌涌之战结束45年,时间不算很久,经历战争者或目睹战争者均会有存在者。碑又是立在当地的,难以想像所记之事会有明显错漏之处或把没发生的说成发生的。而不管彭玉麟或张之洞,他们对广东的情况是了解的,而方耀、邓安邦更是广东海防将领,如果说对乌涌这样一次引发全局的战役不了解的话,更是不可想像的。

也就是说,碑文所记内容显然更为可信,即便有溢美之词,但基本事实是不会偏离的。

而《筹办夷务始末》和《防海纪略》俩书的作者,有否在现场收集过乌涌战役的资料则就很难说了,极有可能是根据传闻而写,还有可能是转了不知多少道口的传播。学过传播理论的人均知道,一条新闻经过三个人的传播后都会出现各种偏差。

此外,从战争上看,当时清朝官兵面临的是前有敌人、后是江河的局势,所谓背水之战。在这样的局势下,一听闻炮声就逃走,同样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乌涌之战是一场反侵略的战斗,虽鲜为人知、战果令人扼腕,但都不影响其昂然向上的“主旋律”,作为后人,对这一段浓缩的历史,应深怀敬仰。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8c67f778a7e1d32b0ccdecf8895634bfa4aef0ba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