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八下(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八下

又东北过台县北,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径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径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渊。北径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径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径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巨合水西北径台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径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巨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于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径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又东北过管县南。

济水东径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径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径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有杨渚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径土鼓城东,又西北径章丘城东,又北径宁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过梁邹县北,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径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人陇水。陇水北径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陇水。陇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盂子》曰:仲子,齐国之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避兄离母,家于於陵,即此处也。其水又径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国。其水北流注于陇水,陇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瑶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者也。陇水又西北径梁邹县故城南,又北屈径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上子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济水又东北,迆为渊诸,谓之平州。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径高昌县故城西。案《地理志》,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径乐安县故城南。伏琛《齐记》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济水又径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献公徙薄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于台上,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屠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又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济水又东北径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地理志》,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也。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巨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荣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黄沟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径已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径楚丘城西。《郡国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顶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径成武城西,又东北径郈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径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径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唯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泽也。《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駰《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淮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菏水又东径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髆,贺废,国除,以为山阳郡,王莽之巨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杭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判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径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山也。

又东过东绢县北,菏水又东径汉平狄将军扶沟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菏水又东径东缗具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国。

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  菏水东径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径武棠亭北,《公丰》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菏水又东径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菏水又东与巨野黄水合,菏泽别名也。黄水上承巨泽诸陂,泽有蒙淀、盲陂。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黄水又东径巨野县北。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巨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鳞于是处也。《皇览》曰:山阳巨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髀冢等。传言蚩尤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水又东径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汉司隶校尉鲁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篆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拆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黄水又东南径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夏后氏之任国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在北,王莽之延就亭也。县有诗亭,《春秋》之诗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国。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菏水又东径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干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获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获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不径其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僵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译文

註釋:

又往东流过梁邹县北面,陇水从南边长城中流出,往北流到般阳县老城西南,与般水汇合。般水发源于般阳县东南的龙山,民间也叫左阜水,往西流经城南,就是王莽的济南亭。应肋说:县城在般水的北边,所以取名般阳。水又向南转弯,西流注入陇水。陇水往北流经县城,往西北流到萌水口。萌水发源于西南的甲山,往东北流经萌山西面,往东北注入陇水。陇水又往西北流,到了梁邹县东南,与鱼子沟水汇合。鱼子沟水发源于南方白山东麓的柳泉口。此山就是陈仲子夫妻隐居的地方。《 孟子》 说:陈仲子出身于齐国的仕宦之家,他的哥哥名戴,傣禄万钟,陈仲子以为不正当不肯吃他的饭,于是离开了母亲和哥哥,在于陵安下了家,就是这地方。水又流经于陵县老城西面,就是王莽的于陆。世祖建武十五年(39 ) , 把这地方改封给则乡侯侯霸的儿子侯星,立为侯国。水往北流,注入陇水― 陇水也就是古时的袁水。所以京相播说:济南梁邹县有袁水。陇水又往西北流经梁邹县老城南面,又北转流经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 )把这地方封给武虎,立为侯国。陇水往北注入济水。县城东北又有时水往西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临济县南面,

临济县,就是旧时的狄邑,王莽改名为利居。按《 汉记》 ,安帝永初二年(108 )改为今名,这是因为此城濒临济水的缘故。《 地理风俗记》 说:临济是乐安太守的治所。晏漠《 齐记》 说:济水南北两岸有二城隔水相望,南城就是被阳县旧城,北边靠近济水。《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如淳说:被字也有写作疲字的,读作疲兵的疲。《 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说: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这里是封给齐孝王的儿子敬侯刘燕的封国。现在是勃海侨郡治所。济水又往东北流,分支流出,积成一片深潭,叫平州沉。漂沃县旁有座平安老城,俗称会城。这不对。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平安县,是个侯国,王莽叫鸿睦。应助说: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是个旧县城,世间还留有平州的这地名。济水又往东北流经高昌县旧城西面。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 ,把这里封给董忠,立为侯国。世人称为马昌城是不对的。济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安县老城南。伏深《 齐记》 说: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距三十里,中间隔着时水和济水。把乐安当作博昌北城却弄错了。乐安与博昌、薄姑中间有水分隔,都在西北,薄姑则离齐城六十里,乐安过去还要远些,由实一地来验证,尤其清楚地看出这不是博昌。班固说:千乘郡有乐安县。应肋说:取了个美好的县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这留里封给李蔡,立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墓。任光是宛县人,那末乐安不是博昌也就十分明白了。济水又流经薄姑城北面。《 后汉书• 郡国志》 说:博昌县有薄姑城。《 地理书》 说:吕尚封于齐郡的薄姑。薄姑旧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邻近济水。史迁说:献公迁移到薄姑。城内有高台。《 春秋》 :昭公二十年(前522 ) ,齐景公在台上饮酒,说:老了假如能不死,多么快乐啊!晏平仲道:从前爽鸡开始住在这里,季蓟接着他,有逢伯陵又接着住在这里,薄姑氏又接着住在这里,以后又传到了太公。我想,人老了假如不死,那享受快乐的该是爽鸿氏,不会是您了。他们这些话就是在这台上谈的。济水又往东北流经狼牙固以西,然后向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利县西面,

据《 地理志》 ,齐郡有利县,就是王莽的利治。晏漠说:利县在齐城以北五十里。

又往东北流过甲下邑,注人河水。

济水往东北流,到甲下邑南面,往东流经琅槐县老城北面。《 地理风俗记》 说: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是个旧县址。《 山海经》 说:济水穿过巨野,注入渤海。在这一段流程中,进入齐境,流过琅槐东北。又往东北流,河水支流注入。《 水经》 以为济水流入大河,其实不是。事实上是河水注入济水,而不是济水流进河水。又往东北就流进大海了。郭景纯说:济水从荣阳到乐安博昌入海。现在河水已枯竭,而济水仍长流不断。而《 水经)却说济水入河,与郭景纯一样都搞错了。但河水另有一支在济水、漂水以北注入大海。现在断流的只有漂水罢了,郭景纯也许以为济水注入河水,但从实地验证并非如此。考察水脉的具体情况,都不如《 山海经》 说得贴切了。

其中一条水往东南流过乘氏县南面,

菏水在定陶东北从济水分出,往东南流,右边汇合了黄沟支流― 俗称界沟― 往北流经已氏县老城西面,又往北流经景山东面,《 卫诗》 里说的景山和京冈,就指这地方。毛公说:景山是大山。又往北流经楚丘城西面。《 郡国志》 说:成武县有个楚丘亭。杜预说:楚丘在成武西南。卫露公被狄所灭,卫文公东迁渡过大河,住在曹邑村野里,齐桓公在楚丘筑城,把他迁到那里去。所以《 春秋》 说:刑人离乡背井他迁,就像回家一样,卫人有了安身之地,忘了亡国之痛。《 诗经》 说:爬到那边的高丘上,向着楚丘眺望,眺望那楚丘和堂水,眺望那景山和京冈。所以郑玄说:观望旁近的城邑和山川。又往东北流经成武城西面,又往东北流经邸城东面,推想起来是郡邑所迁的地方,但不大清楚。又往东北流经梁丘城西面。《 地理志》 说:昌邑县有梁丘乡。《 春秋》 :庄公三十二年(前662 ) ,宋人、齐人在梁丘会盟。杜预说: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往东北流,在乘氏县西面往北注入菏水。菏水又往东南流经乘氏县老城南面,就是《 春秋》 的乘丘。所以《 地理风俗记》 说:济阴乘氏县,就是旧时宋国的乘丘邑。汉孝景帝中五年(前145 ) ,把这里封给梁孝王的儿子买,立为侯国。《 地理志》 说:乘氏县有泅水往东南流到唯陵,注入淮水。《 郡国志》 说:乘氏县有洒水。就是菏泽。《 尚书》 有疏导菏泽的说法,从陶丘以北,东到菏泽,但没有说到泅水。又说疏导菏泽淹没孟猪。孟猪在唯阳县东北。阐驹《 十三州志》 说:不说流入,而说淹没,这是表示不是经常有水流入,水大时方才能淹没。泽中的水浩浩茫茫,都注入淮水和洒水。古书有从唯注入淮水的话,而把洒水也包括在内了。但注入洒水的水很多,并不止这一条,不能因为最后流入洒水,就可以滥用通称的。或者另外还有一条洒水子那还可说,但此水为何兼有泅水之名,却弄不清楚了。

又往东流过昌邑县北面,

菏水又往东流经昌邑县老城北面。《 地理志》 说:昌邑县就是旧时的梁国。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分梁地立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前97 ) ,改为昌邑国,封给昌邑王刘膊,他的儿子贺被废后,封国也就撤消了,设为山阳郡,就是王莽的巨野郡。后来改为高平郡,后汉时是沈州的治所。县令王密,怀里藏着金子去拜望东莱太守杨震,杨震不受,这就是他表示要警惕“四知”的地方。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沈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薛季以郎中的身份被任命为郊县县令,甘露降于他的园内。熹平四年( 175 )调到州里,次年,甘露又落在殿前树上。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一同立碑颂扬他的德政。稍往西,有坑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是建宁四年(171 )从事孙光等所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班孟坚于建和十年,以尚书右垂出任沈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刻碑颂扬他的德政。这些都还存在。

又往东流过金乡县南面,《 郡国志》 说:山阳有金乡县,菏水流经旧城南面,世人称为老县城。北边有金乡山。

又往东流过东络县北面,菏水又往东流经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鳍墓。墓北有石庙。菏水又往东流经东绪县旧城北面,从前原是宋国地方。《 春秋》 :禧公二十三年(前637 ) ,齐侯攻宋,包围了络。《 十三州记》 说:山阳有东绪县。邹衍说:我登上络城,遥望着宋都。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35 ) ,把这里封给冯异的长子冯璋,立为侯国。又往东流过方与县北面,就是菏水。

菏水往东流经重乡城南,《 左传》 说的减文仲宿于重馆,就指这地方。菏水又往东流经武棠亭北面,《 公羊传》 称为济上邑。城中有台,高二丈左右,台下临水。从前鲁侯在棠观鱼,就指这地方,在方与县老城以北十里。这就是《 水经》 所说的菏水。菏水又往东流经泥母亭北面。《 春秋左传》 :嘻公七年(前653 )秋天,在宁母会盟,是、为了策划攻打郑国。菏水又东流,与巨野黄水汇合,这是菏泽的别名。黄水上流承接巨泽的那些破塘,其中有檬淀,盲破、黄湖。水往东流,称为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此诸流经薛村前,分为两条:一条往东注入黄水,一条往西北流入沼泽,这就是洪水。黄水往东南流,南岸汉朝荆州刺史李刚墓。• 李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死于熹平元年(172 ) ,事迹见碑上所载。还有石墓网、祠堂、石屋三间,簿架高丈余,用石材雕成椽瓦形状,屋内顶上衬以平整的天花板,建成藻井,两侧的石柱支承着梁栋,四壁的雕刻隐约突起,镂成君臣官属、龟龙麟凤、飞禽走兽等像,工艺十分精致优美,没有受到多少破坏。黄水又往东流经巨野县北面。何承天说:巨野泽湖面广阔,南通沫水、洒水,北连清水、济水,从前的老县城正在湖中,所以想在这座城中设防驻军。城所在处是巨野泽,向东北延伸就是大野了,从前往西方狩猎,捕捉到一头麒麟,就在这地方。《 皇览》 说:山阳巨野县有肩脾墓,堆土的大小与阐乡城蛋尤墓一样。传说蛋尤与黄帝打仗,在琢鹿之野战败被杀,肢体被割裂,抛散在各处,所以就地分别埋葬。黄水又往东流经咸亭北面。《 春秋》 :桓公七年(前705 ) ,《 经文》 记载,纵火焚烧咸丘。南岸有金乡山,在金乡县东部边界。金乡的几座山,里面都是空的,外面有洞口,称为隧洞。戴延之《 西征记》 说:焦氏山以北数里,有汉朝司隶校尉鲁峻墓。在山上掘墓穴时,掘出了白蛇、白龟,因而不在这里安葬,而改葬山南,掘山时却掘出了金子,所以就把山叫金乡山。山势很峻峭,墓前有石祠、石庙,四壁都是青石,石上隐约有浮雕,记载从契以来的忠臣、孝子、贞妇,还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像边都刻有题记,字迹清楚。又有石床,长八尺,磨得晶莹光洁,敲击时会发出清越的声音,远近都可听到。当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诸议参军周安穆,拆毁石床,各人都拿去一部分,鲁氏后代控告了他们,二人都被革职。焦氏山东面就是金乡山,山上有墓,叫秦王陵。山上二百步有个通到墓内的洞口,掘了一道深达十丈的深沟,两壁峻峭,宽二丈,进洞走了七十步,就到墓道的门口。门外左右两侧都有挖空的洞厅,可以容纳五六十人,称为白马空诞。墓道门口二丈有外堂,外堂后面又有内堂。参观的人都拿着蜡烛进去,虽然没有什么雕刻,但石工极其精致。有人说这是汉朝昌邑哀王墓,不知是否属实。东南方有范巨卿墓,还留有遗物。范巨卿,名式,山阳金乡人,是汉时荆州刺史。他和汝南张韵,长河陈平,字子石,交谊很深,号称死友。黄水又往东南流经任城郡亢父县旧城西面,任城县在老城以北,原是夏后氏的任国。王莽时叫延寿亭。汉章帝元和元年( 84 )分 为任城国。县里有诗亭,就是《 春秋》 的诗国,王莽改名为顺父,按《 地理志》 ,是东平郡的属县。世祖建武二年(26 ) ,把这里封给刘隆,立为侯国。这里的水称为桓公沟,南流到方与县,注入菏水• ,菏水又往东流经秦梁,两岸堆积了二丈高的石堆,长达一里,据说是秦始皇东巡时所造,因此名秦梁。

菏水又往东流过湖陆县南面,东流注人泅水。

菏水是泽水流积而成的。《 尚书》 说:在淮2 伙、洒水航行,到达菏水。《 东观汉记》 说:苏茂杀了淮阳太守,取书寻了他所辖的郡,兴建起广乐堡。大司马吴汉包围了苏茂,苏茂书声领精兵冲出包围圈来到湖陵,与刘永在济阴山阳相汇合,兵士‘就在此处渡水。又往东南流过沛县东北,

济水与泅水相互横穿而过,所以济水也就与洒水互可通称了。《 东观汉记》 安平侯《 盖延传》 说:盖一延当了虎牙大将军,与刘永等打仗,刘永的军队回头逃跑,半数厂在水中溺死,又打了一仗,接连把他打败,于是就平定了沛郡、楚二郡及临淮也都投降了。盖延命令沛郡修建高祖庙,设置音夫、祝宰、乐人,于是斋戒沐浴,祭祀了高祖庙。

又往东南流过蜜县北面,留县老城靠近泅济,是宋国协城邑。《 春秋左传》 说到侵入宋国的吕、留二地,留,就是留县。所以繁休伯《 避地赋》 说:早上我从泅洲动身,傍晚我住宿在留乡。张良就是从这里开始投奔汉高祖的,最后也被封在这里。城内有张良庙。

又往东流过彭城县北面,获水欺西方流来注人。

济水又往南流经彭城县老城东北角,不从东边流过。获水从西边流来,注人济水,县城北临水滨。济水又往南流经彭城县老城东南,不从城北流过。《 水经》 却弄错了。

又往东南流过徐县北面,《 地理志》 说:临淮郡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所置,治所在徐县,王莽改郡名为淮平,县叫徐调,原是旧时徐国地方。《 春秋》 昭公三十年(前512 ) ,吴子拘留了钟吾子,就去攻打徐国,拦截山水来淹城,于是就灭了徐国,徐子就逃到楚国。楚国赶去救援徐国,但己来不及了,只得在夷筑城,来安顿徐子。张华《 博物志》 记载著作令史茅温… … 。刘成国《 徐州地理志》 谈到徐堰王的奇事,说是徐君的宫人怀孕生了个肉蛋,以为不祥,就把它丢在水边。孤独母有‘一条狗,名叫鹊仓,在水边寻找猎物,看到那个肉蛋,就把它衔回家来。孤独母觉得这东西很稀奇,把它盖起来保暖,于是就变成一个婴儿,生时堰卧,所以名叫惬。徐君在宫中听到这消息,于是又手思他收留了。孩子长大后又聪明又仁厚,继承徐国国君之位。后来飞鹊仓临死时,头上长角,并有九条尾巴,原来是条黄龙。堰王把它葬在徐中,现在还可以看到这座狗坟。堰王治理国家,以仁义闻空、,他想乘船到上国,于是在陈蔡之间开通一条渠道,开渠时掘得;红色的弓箭,以为是上天的祥瑞之征,于是就以自己名字取号,自称徐堰王,江淮诸侯三十六国都依附他。周王听到这消息,就派使者到楚国去,命令楚国出兵讨伐。堰王爱惜百姓,不肯叫他们去拚死打仗,于是就被楚打败,往北逃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跟着他走的数以万计。因此后来把那座山叫徐山,在山上建了石室庙,很有灵验,人们都去那里祈祷。按照文字记载,与实事相印证,似乎有相符之处,但时代久远,已很难考了。现在徐城外面,有徐君墓,从前延陵季子在坟前解下佩剑,所谓心里已经答应的事决不违背。

又往东流到下那唯陵县南面。注人淮水。

济水与洒水前波后浪相混,往东南奔流,到了角城,一同注入淮水。《 水经》 却说到达唯陵,是搞错了。

Hash:44ce1bc30035f21cb05350ce4ceba485583dce65

声明:此文由 国学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