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道衍和尚(建文帝的下落)

公元1411年7月(永乐九年六月十)

郑和搀扶着被称为“少师”的道衍和尚姚广孝,缓缓走出宝船,师徒二人刚刚商议完后续的安排,来到前甲板透透气。

此时晚霞撒在海面,庞大的舰队都沐浴在一片金色之处,船上人人都仿佛身披金盔铠甲的武士,威武非常。

面对着缓缓坠入海面的夕阳,姚广孝不知在想什么,他微微眯着眼睛,静静地随着海风吐纳呼吸。

“吉祥,船到哪里了?”姚广孝闭着眼问。

“已过泉州,预计还有五六日即可到达京城。”郑和小心翼翼地回答。“师傅,外面风大,我还是扶您回去歇息吧。”这位被世人尊称为“黑衣宰相”的传奇和尚,不光贵为太子少师,辅佐着成祖皇帝的儿子和孙子,还同时是郑和的师傅。

七年前,当时还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郑和被姚广孝收为佛门弟子,起法名为福吉祥,师徒二人在公众场合还是以官职相称,私下,郑和还是按姚广孝的要求,称呼为“师傅”

“吉祥啊,我想再看看这大海,这海上日落的奇观不知我今后还有没有福气再见到了。”姚广孝感慨地说。

“师傅说笑了,您要是愿意,我每回出海都带着您。”郑和笑着细声细语地说。

“哈哈,好啊,老衲很喜欢大海,这万里海域之外亦是我大明疆域,此次航行着实令老衲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啊!”

“我大明舰队此次航行万里华夏称颂,四夷臣服,此乃仰仗皇上龙威。”郑和恭敬地说。

“吉祥啊,你想好回朝如何复命了么?”姚广孝摇摇头,突然睁开眼盯着郑和。

郑和有些犹豫,此次皇上派少师随同副使王景弘一起随自己第三次下西洋,并不是来看风景,此时的姚广孝已经七十六岁,年逾古稀,行动迟缓,若不是肩负特殊使命,皇上是不肯派自己最为敬重和信赖的姚广孝随行的。

第三次下西洋前,师傅姚广孝在自己居住的庆寿寺秘密召见了郑和,告诉了他十分震惊的情报,锦衣卫的眼线传来消息,之前被传言烧死在宫城中的建文帝朱允炆被人在福州雪峰寺发现,锦衣卫已经命人封锁了雪峰寺的四周,等待皇上的指令。

当年,即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占领南京,“宫中火起”的夜晚,建文帝和他的忠臣们从皇宫下水道的内闸门进入阴沟,出外闸门,乘船到达神乐观(今光华门外)。在神乐观,君臣一行对于此后的逃亡做了分配,建文帝与程济、郑洽等人南下浙江。叶希贤、杨应能等人扮作建文帝替身,打着建文帝旗号,往西南西北而去,吸引燕兵的注意力。

建文帝等人离开神乐观,经秦淮河,进入胭脂河,直接到达溧水。然后,神色慌张的一行人弃船登岸,经过溧阳宜兴到达太湖。乘船穿越太湖后。他们到达苏州、吴县(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对此有所记载)。在吴县稍作停留后,建文帝等人沿着京杭大运河抵达杭州,然后再经过富春江到达浙西。入冬后,他们到达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郑洽家。

因为停留时间较长,他们被人发现行踪,只好仓皇再次出逃,经金华丽水,到达浙南青田县。这里是刘伯温的老家,建文帝在青田遇到了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在刘琏的指路下,建文帝等人离开青田,从温州出海,沿着海岸线南下,到达宁德,不久再次被追捕的人发现,只得再次沿海路到达福州,藏匿于雪峰寺。

已经当上皇帝的朱棣一直没有放弃追捕建文帝,在锦衣卫里组建了专门的“追捕小组”,一刻不停地打探着建文帝的下落。

终于在公元1408年(永乐六年)从抓获的跟随建文帝出逃的几个随从口中得知了建文帝最后的下落,锦衣卫一面用随身金牌调集当地官府派兵包围了雪峰寺,一面紧急派人去京城请示朱棣如何发落。

原本,朱棣获知消息后,大喜过望,通知了姚广孝,他打算派人将建文帝押往京城,验明正身后就秘密处决,但是被姚广孝所劝阻。

姚广孝告诉朱棣,皇上刚继位,就屠杀皇族血亲,于情于理,都不妥当,况且现在的建文帝只是丧家之犬,身边再无一兵一卒,不足为患。况且若将建文帝押回京城审讯,那之前朱棣曾当众人面,信誓旦旦说建文帝已经丧身火海的说法就成了谎言,此消息一旦走漏,必将损害皇帝威严。

当朱棣问起姚广孝如何处理后,他才告诉皇帝自己早就想好的办法,借助郑和下西洋的机会,将其流放于海外,自生自灭。

朱棣一向十分敬重姚广孝,他的话,让朱棣思考了多日,最后答应采纳姚广孝的办法,但是因为事情重大,朱棣不相信任何人,所以命姚广孝悄悄亲自去验明正身后,将建文帝流放于海外诸岛,永世不得回朝。

事实上,姚广孝此举带着非常复杂的个人原因。

早年,姚广孝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甚至还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但是逐渐地他对儒家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和不屑。

特别是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于皇孙朱允炆,这个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极力推广儒学,一门心思扑在儒学教义之中,却对虎视眈眈的蒙古残余,经常袭扰沿海的倭寇,以及动乱不停的西南边疆不闻不问,采取了中庸之道,这让姚广孝十分不满。

不甘心只做太平盛世里一名平凡和尚,姚广孝经人举荐,投入到燕王朱棣府中,开始了长达三十六年的辅佐之路,一路追随燕王起兵、横扫蒙古残部,平定中原,姚广孝幕后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明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姚广孝对早年自己的作为也逐渐产生了怀疑,当了皇帝后的朱棣擅杀易怒的脾气往往轻易就株杀了很多无辜的人,这些都让笃信佛教的姚广孝思想上十分矛盾。

当他获知建文帝已经皈依佛门,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家弟子后,也许是姚广孝不忍再对这个同为佛门弟子的可怜人挥动屠刀,也许是他对曾经的经历有些反思,他决定从朱棣的屠刀下救出这个已经是佛门僧徒的皇族血脉。

自从皈依佛门后,郑和一直十分敬重这位师傅,早在跟随燕王南征北战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位总是身着黑色僧袍,眼神阴郁,形同病虎一般的神秘僧人。

据说当年燕王起兵之时,突有暴风雨来临,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在场的人无不变色,就连燕王自己也惴惴不安,只有姚广孝挺身而出,从容说出:此乃吉兆!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预示着殿下将龙腾困境,小小王府已经容不下真龙,殿下必将问鼎天下啊!”这一番话说得朱棣意气风发,十分高兴。

后来,郑和随着燕王的队伍,一路从北杀向南,攻坚克难,所向披靡,可以说每次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有这个“黑衣和尚”的参与和谋划。

但是没想到,当最后皇帝继位后,打算封赏姚广孝时,他不但拒绝了皇帝要求还俗做官的命令,还将皇帝赐予的全部金银锦帛全部分给了宗族乡人,自己不留一金一匹,而且也不住在皇宫和任何官宅,一直居住在早先受赐的庆寿寺中。

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姚广孝却时时观察着郑和,这个年轻的太监与他所接触过的众多太监很不一样。虽然是个阉人,但是全无普通阉人忸怩阴郁的秉性,更无宫中太监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的恶习。相反,郑和举止大方,因为长期军旅生涯,身材健硕,对人不卑不吭,而且在军中素有懂谋略,善兵法的好评。十多岁时就作为亲随跟着朱棣经受了重重战火考验,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颇具实战经验。

姚广孝很清楚,这样的人才非常可惜是个太监,按照大明律法,他是不能真正成为千军万马的统帅,为诸多军人所服;而作为内宫太监,这让这个浑身是胆的勇士将长久地浸染于嘤嘤语语以及无休无止的后宫争斗之中,白白浪费了他的一身才能。

姚广孝决定要好好调教这个年轻人,等待机会,将他送往更加适合的天地之中去。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自此郑和开始皈依佛门,一生都追随着姚广孝。

对于郑和来说,被姚道衍和尚收为弟子,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天子少师”的代言人。他开始整日接受师傅的布道施教,潜心修习佛法。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挫败了一起针对成组皇帝的内廷刺杀,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而此时,他的师傅,太子少师姚广孝已经揣摩圣意,为他的得意门徒郑和谋划了一个即将震惊世界的壮举!

Hash:c96f021a54854016d675a898a32c137b6f5762f7

声明:此文由 摩罗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