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元和唯亭志》《唯亭镇志》之清江夏陈銮史料

概 述

唯亭镇位于苏州城东1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1°25'、东经120°46',是苏州工业园区建制镇。它位于苏州之“东大门”,东与昆山市正仪镇交界;南衔吴淞江,与园区胜浦镇接壤;西与园区跨塘镇比邻;北傍阳澄湖,与吴县阳澄湖镇(原名沺泾镇)隔湖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娄江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镇域面积82.16平方公里,合12.3万亩。其中耕地4万余亩,水面6万余亩,鱼池1万余亩。全镇总人口316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48人),有1个镇区和29个行政村。

唯亭镇全境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46米。北部、西南部为湖区,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中部有以娄江为主、南接吴淞江、西连京杭大运河、东达长江口的巨大河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土地经千百年耕耘成田,主产稻、麦、油菜。在唯亭盛产的水产品(蟹、鱼、虾等)中,阳澄湖清水大闸蟹驰名中外。明清时期,唯亭戈巷的织缎业、后戴的织毯业以及其他村的织夏布、打蒲包等传统副业,也是远近闻名。

唯亭镇历史悠久,是江南水乡古镇。据《吴郡志》等古籍记载:吴王阖闾十年(前505),东夷侵袭吴境,阖闾率兵抵御,遂扎营建亭。今唯亭地区由此得名“夷亭”,吴地方言俗称为“唯亭”。历史上也有称“夷亭”、“维亭”、“怡亭”、“彝亭”的。镇区上塘街东市,有一座创建于宋至和乙未年(1055),为纪念娄江治水工程竣工而建造的亭子,名“乙未亭”,故亦有人认为镇名由此而来。唯亭镇古迹众多,镇东有问潮馆、状元泾桥、阜民霖雨大桥、陆逊墓,镇南有让王庙,镇西有仁寿古桥、沙湖石塘岸、宋坟、陆金坝,镇北有重元禅寺(古时为吴中第一名刹)、吴王余昧墓(夷陵山)等。

位于镇北阳澄湖南岸650米处的草鞋山,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遗址表明,吴地祖先很早就在现今唯亭地区劳动、生息、繁衍,他们用磨制的石器耕种水稻,结网渔猎,并已能制作陶器以及珠、璜、琮、璧等玉制装饰品。更重要的是,这个遗址足以证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鸦片战争以后,内乱外患频繁,加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和涝、旱灾害的侵袭,唯亭农村百业凋零,地方优势日趋衰败。至解放前夕,农村经济已濒于破产,正常年景水稻亩产一直徘徊在150千克上下。渔业产品日上市量不到200千克,家禽养殖等传统副业,均处于半自给状态。苏州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至1966年,全公社粮食总产量达2万吨,是1949年的2.1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唯亭镇从实际出发,逐年缩减双季稻面积,仍以单季晚粳稻为主,耕地复种指数虽减,但1982年~1984年粮食年产量连续超过2.5万吨。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1万吨。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养蟹业。1999年,全年上市贸易的水产品达1万吨,其中阳澄湖蟹年交易量为780吨。唯亭农村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造奋战,旧貌换了新颜:田块成方,河港成网,树木成排,道路成行,鱼肥谷香,楼房林立,一派江南水乡新农村的景象。至1999年,唯亭镇农民人均收入达5826元。唯亭镇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化农业的示范窗口。

民国时期,唯亭工业仅有冰厂、碾米厂、电灯厂,但因战争和经营销售困难等因素,都先后停业。至解放前夕,唯亭的工业仅剩几家碾米厂和一些手工作坊。解放后,个体铁、竹、木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乡里办起米厂、机械厂、棉织厂等小型加工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唯亭镇乡镇工业发展日新月异,镇级、村级企业不断壮大,私营、民营企业更是发展迅速。唯亭人发扬“扎实努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高速度、高起点”精神,充分利用唯亭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优势,逐步走出一条“集体、私营、外资各种经济成分并驱,农、副、工、贸多业齐驾”的发展道路。纺织、服装建筑、化工、电子等现代化工业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企业。新开辟的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工业分区,基础设施先进,吸引了一批批外商前来投资办厂,招商引资,勃勃生机。1999年,唯亭镇登记在册的镇、村企业达170余家,固定资产1.5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4.75亿元。

唯亭为“草鞋山文化”发祥地,唯亭地区的文化教育历来兴旺发达。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元和唯亭志》记载,明、清两代,唯亭地区(包括今胜浦、跨塘、斜塘、阳澄湖镇)有进士29名、举人66名(其中武科3名)。改革开放以来,唯亭镇尊师重教的传统重新得到弘扬,设施先进的江苏省重点中学—唯亭中学,历年来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材生,有不少学子在国外深造、发展。

元和唯亭志卷二

形胜

设险以卫,王公尚之,闾阎、士庶,何独不然。本镇洪波巨浸,四面旋绕,不无宵小出没。倘亦留心,时政者所当大为之防与!志形胜。

国朝

沈赞《筹修沙湖石堤议》:

侯官林公则徐,巡抚江苏,民间利病,咨访甚殷。时方以癸巳捐赈余资,挑浚城河,先君子欲拨款修整是堤,因陈是议,林公韪之,而费难兼及。先君子爰劝王君有庆独立捐赀,遂得修复,并建乙未亭于镇东霖雨桥之北。护抚江夏陈公銮作记。

土之有川泽也,以蓄泄为功;水之有堤防也,以捍卫为务。二者相须,所以时地利、奠民居也。苏郡娄门外二十里有沙湖,考郡志,一名金沙湖,北纳阳城湖,南呼淞江,统称为至和塘。由娄门达昆山七十里,以宋至和二年筑,故名。而沙湖石堤之专设,始于明宏[弘]治九年,为工部主事姚文灏所筑。姚见沙湖风浪险恶,且多盗贼,爰傍湖筑夹堤,横亘其中。郡人吴宽为之记,略曰:沙湖为昆山、太仓之所必经,广袤各数十里,北多腴田,中通舟楫,旁有盗薮,每客舟为风波所阻,集于岸下,多不能免,人咸患之。欲筑堤以捍水者久矣。率以土石所施,无所附丽,遂置之。宏[弘]治丙辰,姚君来督水利,相其形势,谓堤可筑,白于巡抚朱瑄谋协,姚乃专任其事,功垂成而移疾去。郎中傅潮来代,行至沙湖,叹曰:“是堤之功,岂得已乎?”巡抚彭礼复劝相之,于是堤遂成。堤广三丈,袤三百六十丈,阅三载而工竣,此湖堤之所由昉也。嗣是而后,年久失修,渐即倾圮。浒墅钞关主事管学畏蠲羡银一千四百两增修之,时明万历二十六年。至我朝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中丞长公麟悯其倾圮过半,以漕蠹罚锾修筑,工六月而竣,并于堤外抛砌砖石,添筑副堤,以御风涛冲击。此湖堤筑修之原委也。自壬子迄今四十四年矣,凡耆老之行过是堤者,莫不指而数之曰:“是役也,姚君创之,傅君成之,管君继其功,长君善其后。”筑堤之歌闻之故老,副堤之设亲见经营。所由数十年,居民安堵,行者忭于道途,贾者保其货利也。道光癸未岁,吴中大水,湖堤漫溢浸淫,汨[汩]没越九旬,冲刷既久,渐致剥落,而沙湖又为漕运孔道,粮艘船高载重,石尤风作,进发维艰,率以木犁驻堤,牵挽而渡,堤当冲刷之后,渐即摇动,如此十有余年,而石之堕落者什二。石既堕落,比连之所摇动倾圮,即有附近网师、渔父及耕种狡黠之徒,或搬运以便己,或货售以射利,而石之散失者什二。时或东南风大,缺口之水激荡而来,打头之风腾掷而至,而不便于挽运行旅矣。断落之所,可通舟楫,萑蒲泽薮之奸,乘间以拟其后,必至邀劫商船,或私通盐荚,而不便于商贾矣。久久相沿,势必至此。夫图功于功之已去,不如弭患于患之未炽也。势有可凭,事逸而功倍也。今湖堤坍塌之所,约计工程不过千余缗可以修复,然欲履亩书捐,恐积歉之后未必乐从。且地方公事筹费难,董办尤难。沙湖离唯亭三里,惟籍隶唯亭者可以经纪其事。巽本住唯亭,祖先丘垅所在,岁时祭扫,必于是焉栖止,尚能规其形势,度其便宜,鸠工庀材,刻日蒇事,因与外甥王有庆商议。伊亦唯亭人,去岁同为唯亭赈厂总董者也。现值挑浚城河之时,倘能筹画节省,拨款如数,即便估工兴作。董率之责,巽与王有庆任之。如有不敷,董事摊捐续成之。庶几经费有着,董率有人,不致以姚公始事之勤,长公继事之迹,日久因循,沦为汨[汩]没,徒令后之有志兴复者,望洋而叹也!爰令儿子赞搜查纪载,捃摭是议,以陈其愚,惟执事详察之。时道光十有五年乙未二月。

元和唯亭志卷八

古迹

柯亭刘井、玉堂中尚,为佳话矣!一树一木,苟为昔所留遗,凭吊之思,於焉寄之。亟罗列焉,以登诸篇,毋使湮没而不传也。志古迹。

乙未亭  宋至和二年乙未,昆山主簿邱与权筑至和塘成,勒石纪事,建亭覆之,名曰“乙未”。纪岁功也,今废无考。按:新府志云,亭在界牌石左。国朝道光十五年乙未,里绅沈巽、王有庆请于巡抚候[侯]官林公,捐资重修至和塘沙湖石堤。堤成,护抚江夏陈公撰记,勒碑筑亭藏之,亦颜以“乙未”,踵邱公之遗迹也,在霖雨桥北。

国朝

陈銮《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记》:

至和塘乙未亭者,宋至和二年乙未,昆山主簿邱与权为塘既成,勒碑筑亭而藏之。盖以斯塘,据地之险要,用资巨而施工艰,与朝廷历年区画之详慎,至是而观其成功,故以“至和”名塘,“乙未”名亭,用谂后人,勿替兹役。顾自宋迄今,记甲子十三度,塘屡坏屡修,而碑与亭不知毁于何代。邑之人士至无有能仿佛其地者。呜虖,与权之为是塘也,民食其德者七百八十余年,以生以息相忘于饮食耕凿,而残碑断础亦随陵谷而俱尽,是亦士大夫所当憬然而思,穆然而太息者矣!予官吴中十年,往来苏松,辄见长堤如虹,横亘于澄波万顷之际,所以利舟楫、便行旅、通灌输、严巡逻者,其功甚伟。比年以来,土石颓圮,日就崩缺,亟思辑而新之。邑绅沈君巽、王君有庆,输赀督工,身任兹事。经始于四月二十一日,落成于七月朔日,为役九旬有奇,功以克举。又遏小吟浦之通湖者,以防肖小之出没。筑亭于霖雨桥之北,揭以与权旧名,而请为之记。予惟东南泽国,堤防堰潴之利,所在多有。独省会迤东距昆山县城七十余里,北纳阳城湖,南吐吴淞江,风涛迅悍,漂民田庐,不特奸宄逋匿,即帆樯涉险,在在可虞。是塘既建,遂为夷涂,其为公私利赖最钜。今王君既蠲缗若干,沈君复身督工役,土韧石坚,克以巩固,急公慕义之诚有足嘉者。若夫是亭之成,先后皆以“乙未”称名取义,殆非偶然。予尤乐为之记。时道光十五年乙未冬十一月。按:今所修沙湖石堤,非即邱与权所筑至和塘。是记合塘与堤而为一,故不甚明晰,想未经检点欤。藻附识。

元和唯亭志卷九

第宅园亭坊表附

苏台鹤市今乌有矣!顾流传不必皆贵者居也。一丘一壑,息焉,游焉,其人可传,则亦不朽矣。若夫绰楔之荣,国家所以扬幽芳、光潜德也,故亦皆表而出之,以资后人砥砺。志第宅园亭坊表。

蒋节母杨氏宅  在邓巷。氏为孝廉蒋焕配,二十五寡,守志五十七年,抚嗣子坪为学博,人以为节母之教云。

《赠杨节母七十寿》:

藁砧芳岁歇,良玉贲江边。琴瑟二三禩,冰霜五十年。

未闻荀采传,聊诵柏舟篇。贞操偏能久,松龄常百年。

元和唯亭志卷十

冢墓

金鱼玉雁,徒以盗诲耳,何必为化人侈哉?惟有不可磨灭者,存则桮棬留遗,且深景仰,况魂魄所依欤?吾里多先代遗藏,寒烟衰草,湮没已多,兹就所知者而著于篇,表墓盛典,尚有望于当事者。志冢墓。

赠奉直大夫候选府经历王有庆墓  在崇巷孤字圩。

金凤沼《云士王君暨配张宜人合葬墓志铭》:

君姓王,讳有庆,字誉敦,号云士,又号吟香。其先系出太原。宋时昭素先生以隐逸征,再传大有先生,登乾道八年进士,始居吴之葑门。又七世,徙居唯亭。曾祖讳绳武,国学生;曾祖妣郭。祖讳永和,议叙县佐;祖妣高。考讳仁,国学生,貤赠奉直大夫;妣沈,貤封太宜人。君生而颖异,及就传[傅],堂上督课严,不以独子姑息,下惟勤奋,学日进。赠君静轩先生病瘵卒,君年二十一,方患痁,毁瘠逾常,不以病节哀。自是昼庀家事,晨昏侍萱闱,而遂绝意进取矣!甲子,吴郡水于唯亭镇,倡始平粜。汪稼门中丞以门额旌其义曰:“泽被维桑”。是年,移居郡城钱衙里,与同祖弟半亭卜居密迩,笃友谊也。君时年逾旬,生子三,殇其二。沈太宜人有门祚忧,命置簉。癸未,葺唯亭霖雨桥。桥久坏病涉,君倡捐兴筑,并葺镇前后桥梁。是年岁祲甚,越明年,民业未复。君又捐资籴豆米杂粮,邀同人亲为散给。戊子,为母称八十觞,量减各佃额米,命子孙遇吉祥事视为法。壬辰,奉内讳孺慕尽哀,专心读《礼》。乙未,捐修至和塘。塘始于宋至和乙未,昆山主簿邱与权筑亭庋碑。屡修屡坏,至是越十三甲子,君舅氏大令朌槎沈君倡捐督工,三越月而成,重筑亭于霖雨桥,颜以“乙未”旧名。陈

楣护院为作记。戊戌创建义庄,置千亩赡族,以承静轩先生遗志,越二年落成。又二年,礼器爨灶,具奉主入祠,发给规条参之,郡中诸庄,一臻妥善。己亥,春蚕歉收,振手民失业者,偕同人筹善,愿推广于机工,外岁为常,今郡中“补不足会”自此始也。壬寅春,海畺有风鹤惊唯亭,抱布氓以滞消失业,君如值收之,事平贾赢,以其赢济贫,服其运用之妙焉。君读书得大义,既弃去帖括,仍日手一编,皆经史有用书。生平承先启后,兼备孝慈。营沈太宜人之葬,触热山中,咯血盈盏而负土无倦容。又尝奉《少耕草堂图》藏于祠。盖明嘉隆时,十二世祖少耕先生隐居唯亭,于堂中张文讌,一时停云文氏群季暨张伯起、胡乾嘉、王禄之、袁鲁望、钱叔宝诸名辈,过从无间,相与绘图而缀以诗也。君广征题咏,以大其传。家塾延师教读,致敬尽礼,先后皆知名士。君每以趋庭时,勖以立行成名,勿沾沾科场得失。为子若孙,置书籍不惜费。自癸未、辛卯、癸巳诸荒政,以及戊戌修郡城,己亥宾兴局,壬寅防堵,癸卯修郡学,罔不争先乐输。又别捐负郭田为演放枪炮地,其他义举不一而足。祠圃有孩儿莲树,治气郁失血證,君辄贮花叶赠人,其用心可知矣!居常鸡唱起,持家井井,自奉极约。乡居时,家不具炉炭,饭罢吹榾柮煎茶。迨后亦不稍华靡,以故施不吝而家得稍裕。晚年于庄之后斋,颜曰“知足”,以见意其持身治家又如此。生平遇事敢为,不茹柔,不吐刚,料事多奇中,观人洞见心术;为人谋,必竭心力。胸中所有,尽情倾泻,不少吞吐。使以君之所赋,举民社而任之意,其经济设施必有大展于时者,而天故抑之才,逾耆年遽归道山,识者惜焉。然君既施于有政,卓然可表,而子继孙绳,世泽未艾,则君可以无憾也。君生于乾隆四十有七年十月三日,卒于道光二十有四年五月十六日,春秋六十有三。候选府经历,例授修职郎,诰封奉直大夫,例晋奉政大夫,特恩议叙加一级纪录七次,覃恩诰赠奉直大夫。配张孺人,诰赠宜人,候选直隶州分州菞香公女,先卒。生子三:希曾、锡麟,俱幼殇;锡璋,布政司理问加二级,绩学能文,赉志早殁,有诗文集藏于家。簉唐氏,诰封太宜人,生子二:文龙,国学生,詹事府主簿,钦加主事衔,覃恩加一级;维镛,吴庠。生女五,皆适士族。孙六:启丰,议叙八品衔;启韶、启龄俱锡璋出;启甲、启瑞,文龙出;启秀,维镛出。孙女二。予识君晚而交最深,稔闻其行谊。今其孤若孙,卜以道光二十有六年八月朔,奉君与张宜人之柩,合葬于元邑半十九都五十六图孤字圩崇巷村之新阡。乞铭于予,予不获辞。铭曰:才则丰,名未达。施于乡,泽及物。善人有后,天理必妥。君之魂此幽室,子子孙孙永安吉

元和唯亭志卷十三

人物

人杰地灵,不必在通都大邑也。吾里名贤辈出,先正典型,久而不坠。凡有经学政绩、亮节高风可维风化者亟录之,以为后人式。志人物。

王有庆字誉敦,号云士,又号吟香。明浙江会稽令承宠九世孙。父仁。见《孝友》传。有庆援例就府经历,卒不谒选。善理家政,自奉澹泊而勇于为善。嘉庆甲子,岁歉,捐赀平粜。汪稼门中丞给“泽被维桑”匾以奖励之。道光癸未,大水。既助赈,复损千金,籴麸面、豆米、杂量[粮]等,散给贫户,全活甚众。又助建霖雨桥工。辛卯,江北灾黎南下,当事令偕诸绅士设法留养,至明春咨送回籍。有庆体大吏意,独始终不倦。癸巳岁祲,出赀助赈,又领办唯亭等厂,勤而不私。乙未,偕舅氏沈盼[朌]槎倡修沙湖石堤,需费颇钜,独立肩任不少吝,重建乙未亭以志旧迹。护抚陈芝楣方伯嘉之,譔记勒石。承先志创建义庄,置田千亩以赡族人。戊戌,修郡城,率先助经费。又以吴中赴试者旅费匮乏,捐田五十亩于宾兴局,效之者众,贫士赖焉。其他机户失业,则赈恤之,老贫无依,则衣食之,病则资医药,殁则助衣衾,并能以实心行实事。生平好读书,敦孝友。与人交,爽直恳挚。遇事敢为,有决断才。鉴别人伦,可否不爽。年六十三。

元和唯亭志卷十八

列女

孝义之事,须眉中不多见,况闺阃哉!至不幸失所天,冰霜励节,日月争光,不尤为难之难欤?表幽阐微,吾党责也。志列女。

赵氏  唯亭元庠生赵佩玉女,国学生沈腾龙配也。

王拙甫先生与先高祖凌霄公为中表昆弟,为先节母赵太孺人立传,具述淑德懿行,清操劲节。谨录全文,以备采择。

节孝沈母赵太孺人,星旦先生长女,余中表伯父行纪常沈丈冢媳也。孺人生有至性。母蒋孺人。未期而母卒,既长,事继母庄孺人以孝闻。及笄,归我中表兄凌霄舅。氏秉性刚方,治家严肃。孺人修行妇道,主中馈事,先意承志。舅姑每以佳妇目之。越数年,舅氏忽得痹症,手足不仁,卧床数载。孺人相夫侍奉汤药,寒暑无间。凌霄善理家政,所置田亩,已倍于前。纪常公喜之曰:“子克家,吾无忧矣!”舅卒,赞夫经纪殡殓有礼。越半载,夫以失怙过哀遘疾,殁,遗三子一女。时仲叔际昌年未冠,内讧外侮,迭至交加,孺人维持调护,费尽心思。其抚三子也,恩勤鞠育,教养倍至。事衰姑俞太孺人尤谨,日奉甘旨,曲得其欢。迨殁,哀毁骨立,曲尽妇礼。仲叔娶陆德源先生女,娣姒极其相爱。娣卒,仲叔为之请后,欲立其第三子世华,孺人慨然许之。后择配于我族楚推先生次女,娣姒之好,更笃于前。于是仲叔持家政,性豪迈,筑室于东,三年乃成。孺人以大度容之,初无风水之见存于中,亦人情之所难也。先是儒[孺]人以只手擎门户,综理内外,艰苦备尝,向之所购者都系典产。至乾隆初年,田价顿昂,踵门来告者,非赎即加。孺人待之无小无大,总议加一半,人人允服。由是厚其所储,经营婚嫁:长子世显,即配族妹婿石献奇长女;次子世荣,配姜庄徐学庭女,继配朱章揆女;复为季子世华请婚于余,迺缔姻焉;女适新庠增贡生王于岐。仲叔殁,世华嗣之,服阕,吾女于归。孺人言于余曰:“先夫捐馆于今二十年矣,天诱其衷,三子成立,差可报命于地下。惟读书以绵世泽,尤未亡人心事。世华为君婿,幸为我教之。”余乃设帐怡亭。三载,世华游元庠;厥后,孙泰补府庠生;孙吉补元庠生。营舅姑与夫窀穸,规模整饬,别筑新阡葬。伯舅士宏公父子凡七馆奉养寡姒李孺入[人],寿至八十有八,且捐田五十亩,以世显季子长弈为长房。后伯氏之姑嫁于颖[颍]川,夫亡守节,家甚贫,迎归养之,五十年而终。孺人父侧室王氏,生一女二子,幼安甫成童,良翰仅四岁,庶母卒,继母寻殁,孺人馈养其父,抚弱弟良翰如子。至于自奉俭约,宴宾承祭极丰。亲族以缓急告者,必应其求。喜奉佛,名山古刹,修葺几无虚岁。镇之至德庙桥,尤独任其役。昔年《甫里志》中曾载孺人节略。学宪景公给“节著松筠”额,淮[准]送主入节孝祠,旁殿一体,春秋奉祀。孺人生于康熙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辰时,卒于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十七日酉时,享年八十有八。孙十人,孙女十人,曾孙十一人,曾孙女十人。季子世华为丐余立传,遂援笔以述其事。道光十七年巡抚陈芝楣先生汇题请旌。

唯亭镇志

第二编(经济)第一章(农业)

第六节  水  利

一、农田水利工程

唯亭地处江苏省苏州东部阳澄湖平原,地势低平,河道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镇南有沙湖,镇北有阳澄湖,镇中娄江(至和塘)贯穿全镇,是有名的江南水乡大集镇。由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沛,年际降水变化较大,低洼地区易遭水涝。加之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尤其是镇南地势偏低,多低洼圩田,发水时易遭灾,过去有“小雨泪汪汪,大雨白茫茫,三年收两熟,十年五年荒”的民谣,兴修水利显得极为必要。宋、元、明、清时期,地方政府曾数度疏浚至和塘(娄江),构筑或加固沙湖塘堤(石塘岸);但因水利设施不完善与管理不配套,屡疏屡堵屡塌,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农田受害连年不断。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坚决贯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兴修水利,疏通、拓宽或开挖河港,兴筑、整修和加固江河堤岸;全面联圩并圩,增建沟、渠、堤、闸、站,开展机电排灌。这些水利工程,使唯亭地区的水旱灾害逐年减少。至1999年,全镇农田水利建设基本达到“百日不雨保灌溉,日雨200毫米不成涝”的要求。

娄江拓浚工程

娄江是一条区域性引排大动脉,从苏州娄门由西向东流经唯亭、昆山、太仓,汇入浏河,为长江下游的一条主要航道。它左右吞吐阳澄、淀泖一二十条港浦支河,是一条处在阳澄、淀泖两大圩区分界线上的区域性河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江古称“至和塘”。

北宋至和二年(1055),昆山主簿邱与权率领民众筑成“至和塘”,从此水患消除,田畴稳收,船只通达。至清道光年间,至和塘年久失修,水患又起。江苏巡抚陈銮于道光十五年(1835),发动民众再次疏浚此河,并加固了塘堤。至民国23年(1934)共浚治11次,但仍未改变河床淤浅、宽窄不匀的现状,尤以跨塘、唯亭市河束水段阻水最为严重,不能充分发挥泄洪、排涝、引水和调节水位的功能,无法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解放后,1976年~1978年拓浚娄江工程分三期在唯亭与跨塘两地同时开展。政府动员5.56万民工参战,工程总投资203.25万元,完成土方223.02万立方米,石方1.45万立方米,砼方0.49万立方米。浚河总长13.87公里(唯亭段9.8公里),建设配套机房2座,新建圩口闸12座,纤道便桥7座,跨江大桥4座(唯亭3座)。

第六章  文物

第一节  古  迹

据清《元和唯亭志》记载,唯亭有不少古迹,至今有的已废,有的尚存。

三、亭  馆

乙未亭

原在镇东上塘街东大桥(霖雨桥)北堍(见图32),是一座置立浚理至和塘记事碑的碑亭。宋至和二年(1055)昆山主簿邱与权筑至和塘(娄江)成勒石纪事建亭,命名“乙未亭”。清道光十五年(1835,农历乙未年)重建。置有《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记》碑,碑体完整,青石质,高130厘米,宽62厘米,刻楷书460余字,由江苏巡抚苏松等处布政使司布政使陈銮撰文,苏州府海防同知扬承湛书,吴门毛上珍镌刻(图33)。

1978年吴县文管会重修(见书前彩照)。1984年9月,由唯亭乡政府与吴县文物管理委员共同出资移建于镇东娄江北岸原唯亭居民委员会后园内,1986年3月25日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亭坐北面南,阔一间,进深半间,木构梁坊,歇山项,飞檐起翘。花岗石立柱间设满天星木格挂落。

三、邱与权、陈銮治理至和塘

横穿唯亭镇的至和塘,今名娄江,从苏州娄门向东一直通到昆山县城,“凡七十里”。但因古道毁坏,宋时此地为一片泽国,“风波相凭以驰突,废民田以潴鱼鳖”。对此水患不绝、风涛迅悍、盗匪出没猖獗、阻人行旅的险恶环境,百姓苦不堪言。宋皇佑年间(1049年~1053年),江淮发运使上疏:“苏之田膏腴,而地下尝苦水患。乞置官司,以畎泄之。”因此,朝廷选派当时担任通判殿中丞的王安石赴实地调查。王安石到苏州后,乘船顺从故道,“度长绳短”,具体测量,并绘成施工图纸方案,回京城如实汇报。然而“朝廷未之行也”。

宋至和二年(1055,农历乙未年),昆山主簿邱与权不顾位卑言轻,陈疏重筑至和塘的五大利处:便舟楫、辟田畴、复租赋、止盗贼、禁奸商。“愿约古制,役民以兴作,经费寡而售效速”。并自立“军令状”,如果塘筑不成,请以身塞责,接受一切处罚。就这样,吏民同心协力,修造河塘。“先设外防,以遏其上流。立横埭又限之,乃自下流浚而决焉。畚锸所至,皆于平陆”。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工程最大的困难是“泽国无处求土”,于是有人献计:在水中用竹和苇编的粗席为墙,栽两行,相隔三寻,离墙六丈,又为一墙。漉水中淤泥,填实竹、苇编粗席墙中。墙间六丈,皆留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隔一段建一座桥,以通南北之水。结果用了数十天时间,就“筑长堤如虹,横贯澄波万顷之际”。

邱与权重筑了至和塘后,从此水流畅泄,田畴稳收,船只通达,行人称便,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了清道光十五年(1835),因年久失修,土石颓圮,水流受阻。江苏巡抚陈銮在巡视松(江)、苏(州)期间,见此情景深感不安,故“亟思辑而新之”。于是,他发动民众,捐资出力,再次疏浚至和塘河道,并加固了塘堤,以保田畴、利帆纤。

在唯亭镇东市原东大桥北堍的娄江河旁有一座始建于宋至和乙未年(1055)的“乙未亭”,亭内立有邱与权作的《浚理至和塘事碑》(后毁)和陈銮撰写的《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记》碑。碑记主要记述了这两次筑修至和塘的经过,是研究吴地水利史的极好的实物资料。邱、陈二公的治理至和塘的功德后人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Hash:5f82080cd2ed0ff0faa595fe49ac292f38e8c47e

声明:此文由 华灯凉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