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这里就是丽江古城最热闹的街道,爷爷辈的旧时光!

一个长宽约40米略微有点倾斜的小广场,皮包店、鲜华饼店、客栈、酒吧从四面合围过来,使得小广场看起来也有了四四方方的感觉······当我们进入大研古城去到四方街,眼前大概就是这么一番景象。但是作为一座古城的中心,以前的四方街是什么模样?小编不禁为之浮想联翩。

近日,小编有幸拜读了牛相奎老先生所著的《玉璧金川纪事》一书,书里饱含感情、细致地描述其孩提时代的四方街,仔细算起来那应该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事情了,和现在相去六七十年,今天小编就现学现卖,根据牛老先生的著述和小伙伴们说说,六七十年前的四方街是个什么样子!

纳西话里丽江叫做“依古底”意为江湾之地,而大研古城则叫做“公奔依古底”,既指货物交易的地方、也指马帮云集之地,可以说大研古城是在市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方街纳西语叫做“公奔知鲁古”,意为街市的中心。

但事实上四方街包括了那个小广场,以及周边的街市,面积大约2千平方米。一年四季,无论阴晴雨雪,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来进行交易,粮油果蔬、鸡鸭鱼蛋、皮毛皮革、衣服鞋帽、日用百货、陶罐瓦罐、日用百货等等,五花八门商品聚集在这里,但是每一种商品都有固定的摊位:卖辣子烟叶的在东北角仁和街口;卖瓦罐陶器的在西北角玉河下的小水闸旁;卖豌豆桥上卖鸡豆、豌豆等各种豆类;还有卖鸡巷、卖鸭蛋桥等等,一听名字就知道主要售卖的货品是什么了。

卖豌豆桥正对科贡坊,是一座单拱空心桥,但是桥上不止卖豌豆,早年间桥上有两个小摊,一个卖凉粉、一个卖凉宵和蒸米糕,两家摊主都是科贡坊的居民,来赶街的人喜欢坐在桥两边的石护栏上,吃鸡豆凉粉充饥或者喝凉宵解渴,桥上还经常有一个老大妈托着盘子卖麦芽糖做成的四似糖(这种糖小编吃过,由细如发丝的、洁白的麦芽糖包裹着花生,有成年人大拇指的第一个指节那么大,四五年前四方街有一家卖的),令路过的孩子垂涎。

卖鸭蛋桥位于四方街西南面,是一座宽约八九尺的石板桥,桥两边有护栏。桥下的河边有几台石凳,清晨和傍晚黄山街的居民都到这里来挑水,石桥旁是杨大妈家,杨大妈家既做白酒也做窨酒,每天早上杨大妈在门口摆几张凳子,供客人在此喝酒闲聊,俄国人顾彼得就很喜欢喝窨酒,他每天早上进城办事,下午就坐在杨大妈家的方凳上喝酒,一边用一口流利的汉话和路人打招呼,直到下午日头偏西才拄着拐杖从黄山街走回他的住处去。

"邵坞此起"是四方街最有特色的摊位,大约有七八张桌子摆在西南角卖鸭蛋桥的下方,每张桌子都是一个单独的摊位,邵坞是指束河,摆摊的不一定就是束河人,但产品大多数来自束河:牛皮做的鞋子、麻线、羊皮领挂、钉皮鞋用的钉子等等。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钉鞋,束河产的皮鞋叫做“希皮饶”,鞋底用四五层牛皮做成,钉有数十颗尖铁钉,铁钉磨平了鞋底依旧完好,一两年重新钉一次,能穿十多年。

四方街西面的商铺前有两个摊位,一个卖麻布、一个卖棉布。摆摊的都是古城里的妇女或者还没结婚的大姑娘,按照纳西族的习俗,每个姑娘结婚前夜都会收到家人、亲戚、女伴们给的礼钱,出嫁之后这些钱将会作为她的私房钱,用来做一些小本生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卖麻布或者棉布。当然,也有一些家境富裕但尚未结婚的姑娘,十七八岁就出来摆摊,借此挣一点零花钱或者积累生活经验。这两个摊位比较固定,摆摊的都是熟人,摆摊时聊天谈心,遇到事情了还可以相互照应。摊位很简单,一高一矮的两个方凳即可,高凳用来展示货品,矮凳自己坐,收摊时把没卖完的东西捆起来背在背上,两手各拎一个凳子就可以回家了。

和钟泽·摄

四方街东南面靠近现文巷一带,是经营各种肉类的地方,每张长桌上摆满了猪肉,卖肉的全是妇女。据说大研镇的屠户们为了消解杀猪造下的罪孽,不惜拿出平时用汗水换来的银钱来做一些善事,每年农历三月十三震青山庙会,屠户们便雇人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背来清水煮甜酒,送给朝山进香的人们解暑。

勤劳的纳西族妇女是家庭的主心骨,在四方街摆摊的也多数是妇女,她们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背来蔬菜粮食、柴禾,又买了盐巴和茶叶回去,为了不让背子把衣服磨破,她们到了街子上才换上出门上街穿的衣裳。

清末纳西族诗人杨菊生在《丽江杂述》一诗中这样写道:

玉水环三面,瓦房屯一窝。

四方街买卖,大半妇人多。

西南面的卖鸭蛋桥下是卖各种竹木用具的商铺,卖的都是生活必需品;东北角的仁和街口,卖辣子的江边人用葫芦装一些蛐蛐来卖,每只蛐蛐的背脊上都有金黄的斑点,小孩子很喜欢这些小东西,舍得用自己不多的零花钱去买;四方街中心是一排撑着布蓬的货摊,卖衣服鞋帽、针头线脑、梳子扣子等等;四方街上还有专门卖草鞋的摊位……

古城里有一批“跑城街”的小商贩,每逢鹤庆城街子天,商贩们成群结队,背着篮子,打着火把,连夜走六七里路,从丽江步行到鹤庆城太阳刚刚升起街子才开始,跑城街的商贩们还来不及用餐,就忙着到街市上采购丽江市场上需要的货物,下午日头偏西又背着这些货物,赶回丽江城,第二天在四方街贩卖来挣差价。

四方街上商品种类繁多,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走在四方街上,总会遇到很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其中一位叫做“大研里”的老头,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他穿着粗布衣裳,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头上总戴着一顶斗笠,他是义务的市场管理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四方街之所以能在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井井有条地开展集市,除了参与者的自觉,也得益于这位老人的监督。数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拄着拐杖在市场上来回巡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等行为都躲不过他的眼睛,有卖菜的人把摊子摆到石桥上,看到老人过来就赶紧搬回卖菜的地方,也有山里的农民来卖洋芋、荞子,老人就把她们领到卖洋芋和荞子的地方。

他很受人尊敬,有时卖糖果的大娘会抓糖果和瓜子放到他的篮子里,但到了村口老人又把糖果和瓜子都分给邻里的孩子们。

那时四方街没有打扫街市的清洁员,但每条街道都能保持干净整洁。清晨,每家商铺都要打扫门前的路面,然后才开始营业,市场里诸如菜叶、果皮、稻草杆之类的垃圾都可以作为农家肥在农田里施用,附近种田的人每天都会来四方街清扫垃圾,用竹筐挑回去作为农家肥,如果是纸张就统一收集到大石桥边的字纸炉里焚烧,对于纳西人来说纸是用来写字的,十分神圣,或许这也是一种文化吧!

纳西族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庆都有每个节庆的街市,每到重大节日来临,附近的农民就会背着应景的农副产品到四方街来售卖。比如立夏,家家户户都要吃饵块,所以立夏前一天就会有大量的饵块上市;正月十五元宵节,由于农忙开始,接下来的几天就是以交易农具为主的棒棒会。

都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看完这么多,小伙伴们下次再去四方街,看着光滑的石板路,会有一种梦回上世纪40年代的感觉,恍惚之间你也会看见那熙熙攘攘的四方街。

由于无法追溯来源,文中图片未署名作者,对此我们感到非常抱歉,如果您知道相应图片的作者是谁,非常期望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参考文献《玉璧金川纪事》 牛相奎著

编辑:赵云龙 初审:刘慧娟 终审:周雪蕾

Hash:fe9efd72d127296f20a04c4f3d688105642393b1

声明:此文由 走进丽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