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四百多年风雨 | 枝江董市明清老街

枝江董市明清老街历经四百多年风雨

晓雨 郑联学/文 刘显成 /图

经历今年梅雨期三场暴雨,又进入高温雷雨交加的盛夏,湖北枝江董市明清老街上,那些扛了四百多年的老房梁在风雨中“咬紧牙关”,坚强地支撑着已经残破的老屋。

日前,董市老街一位市民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电话:董市老街保护进度亟须加快。

连日来,本报记者多次踏访董市老街,虽然董市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10多年来悉心呵护老街,但因资金、古建维护的专业性等问题,这条承载了四百年历史的明清老街,风吹雨淋,部分百年以上老房已破败不堪。

董市老街出路何在?市井缲车、历史书香何时可复?

那些人来人往的商铺……

董市老街,确切说叫老正街。

老正街长980米,据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老街现有房屋596栋,其中公房112栋,私房484栋。

老正街上随便一栋房子房龄都在百年以上,最老的房子有四百多年。现有居民约三千多人。

出于居住的需要,居民们对老房子进行了修缮。所以,走在老街上,“历史”与“现实”驳杂。沦桑的老房子与水泥房相间,马头墙、飞檐与瓷砖墙、铝合金门窗相杂。拾掇整齐的民居与破败无人的老木屋相望。

82岁的时大琴婆婆打小就住在老正街上,见证了老正街的沦桑变迁。“这是闫恒太家的,做珠宝行的,这是唱戏的会馆,这是榨房,这是史恒发家的绸缎铺,当年人来人往,生意不知有多好。这是大昌玉,做米行的,这是磨坊,这是银匠铺,这是洋行……”

时婆婆讲述的这些,是民国时期老街上的繁华。那时的老正街上有居民八千多人。

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有四百年历史的老正街面临长江,当时有商铺300家,包括戏楼、银行、染坊、棉花行、酥食酱园铺、铁匠铺、剃头铺、银匠铺、米行、染坊等等。既是当地重要商贸集市,也是长江船运商贾集散地,“日有千头骡马上街,百艘货船靠岸”。

那些繁华只在时婆婆的记忆里了。时婆婆所指之处,建于民国时期的剃头铺、茶馆等房屋只剩木质门脸、屋檐和木柱框架,屋内长着杂草树木。铁匠铺只剩两根粗大的门廓柱子。57号金大兴银匠铺,为当时董市五家银匠铺之一,只剩前面一堵墙略显完整,屋顶已塌。方同春布庄已不在,如今只见断墙杂草,当时有名的张涛然织布厂,是富裕的大户人家,天井上建的亮瓦亭当时十分有名,如今亮瓦亭没了,房屋只剩后面及左右两堵墙,屋顶没有了,大门垮塌……

踏访老街,有的老房子只剩木框架,有的老屋写上了危房标记,有的屋顶穿了只剩几堵墙,还有的已经夷为平地。

那些马车碾过的青石板……

“马车、骡车驶过,铃声响彻在繁华的街道。”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描述当时街道上的情景。

老街街面原先铺的是清一色的石条,方便车马行走,下水道建在街道中间。记者看到,如今的街面烂得不成样子,青石条已一块不剩。雨后水洼太多,有的居民不得不自行垫些石子方便出行。

那些石条哪里去了?居民毕元贵说:“我是上世纪90年代搬过来的。我的姑妈住在老街上,小时候来姑妈家走亲戚,对老街比较熟悉。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街上还铺着石板,但后来街上排水不好,将下水道由街道中间改建在街道两边时,就地取材,用石板砌了下水道。”他踩了踩脚下说:“都埋在下面。”

“老正街街道路面的修缮进退两难。”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说,“从长远来看,老正街的修缮是一体的,风格须保持一致,如果先期改造破旧的街面道路,必然会影响后期的整体布局和风格。道路更不能水泥硬化,会破坏老街历史面貌。”

那些吊嗓子讲评书的艺人……

老正街140号,是当时的汉剧戏楼,建于清朝,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出租给人居住。这是一栋两层的木质小楼。住户不在家,门没有锁。推开老木门,穿过客厅,虽然里边堆满了捕虾笼等杂物,但历史印记乍现:四角是碗口粗的木柱,楼上有戏台和化妆间,楼下是看台,地上还有几块老青石板,虽然已经破旧,但可以想见当时镇上居民在此听戏喝茶的热闹场景。

戏楼的斜对面,是已故评书大师阎洪钧故居,房屋建于民国时期,毁于2005年,只剩梁柱框架,长满杂草。阎洪钧的隔壁,是汉剧大师胡庆志故居,如今已夷为平地,只见杂草满地。

那些书香门第的灵气……

张家老屋有四百多年历史。张家祖上张盛藻(1819—1894)曾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张承槱(1884—1970)留学日本,参加1911年辛亥起义,后赴美留学,担任过北洋政府财政部盐务部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张承槱的侄子张子高(1886—1976),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家另一位后人张滂(1917—2011)也是著名化学家。

张家老屋门前挂有宜昌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四间开、飞檐、木板梭门、石条门槛、青砖墙,这些残留的元素,在破败中透出老屋的灵气。

塌垮的残瓦屋顶、天井里有人种上了包谷茄子还有花,给老屋增添了一点生机。后院里,楼上楼下,穿梁屋架、雕花窗门,虽然布满灰尘,依然可见当时人丁兴旺的情景。楼顶的亮瓦透着白炽灯一样的光芒,照亮那些逝去的岁月和故事。

住在张家老屋里面的董市镇退休干部周祖兵说:“这早不是原来的样子,张家老屋有十一个天井,你可以想象它有多大。”

那些曾经响起的琅琅书声……

住在张家老屋对面的,是时家。

时象晋(1854—1928),清末民初教育家,明清秀才,曾赴日本考察。在枝江创办高等小学堂,在武昌棋盘街创建滋兰女学堂。他有三个儿子,均为辛亥革命志士。时象晋的孙子时昭涵参加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1年毕业,1922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先后在北京化工局等单位工作,1979年去世。时象晋之孙时昭澳1914年就读清华大学政治系,赴英国留学。后去台湾,从事外交工作。1956年去世。

时昭涵故居、时昭澳故居(均为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家的时泰顺药店三间房屋相连。飞檐木墙还在,当年气派可想而知。

如今,时昭涵宅和时昭澳宅已十分破旧,写上了禁止入内的字样。墙面上钉着年代很久的破芦席,红砖墙面助力木框架不致倒塌。探头室内,飘着破报纸破布。房屋常年漏雨,地上的泥灰已呈酱色。

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完整或基本完整的房屋有275栋,较差或已经垮塌的有42栋。房屋垮塌的原因,一部分是毁于抗战时期的战火,还有一部分是风吹雨淋后的自然倒塌。

一个小镇老街保护的曲折与希望

如何保护董市老街?董市老街出路何在?董市镇政府、枝江市政府一直在想办法。

前不久,枝江市建设局组织省、市建筑方面专家来老街考察。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介绍,10多年来,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向客人们介绍老街历史了。董市镇保护开发老街的道路走得艰难曲折,但目前效果并不理想。

房屋修缮城建文物指导实施

董市老街房屋,有一部分为居民购买,有一部分出租出去。随便走进哪一户人家,都能看到一段百年以上的老墙,一根百年以上的房柱。

杜明进1996年花一万元买了老正街17号住房。“买过来时,前面的一面墙快垮了,只好贴瓷砖修缮了一下,屋内也进行了粉刷,吊了顶。不然没法住。”杜明进说。“不过,按照镇政府的要求,房子的结构,一些可以保存的东西不能破坏。”

记者走进这栋“现代”的住房,发现好几处墙角的老房柱都用墙布包裹保护起来了。杜明进站上凳子,揭开天花板上的一块木板,这一揭,仿佛揭开尘封的岁月:一线裹满灰尘的阳光从亮瓦里照进来,年代久远的褐色穿架梁柱、木质楼板、雕花木窗让时光仿佛停留在从前。

张先生上世纪90年代购买了老正街上街街口原“松兰信米行”房子——一栋俄式风格建筑。记者进去看了看,拱形门、宽大可办舞会的客厅,当年气派依然可见。张先生说:有人举报我改变了房屋结构原貌,刚才城管部门来看了,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镇政府对老街原貌的保护工作由来已久。

经董市镇申报,2003年,董市老正街被确定为“宜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牌子端正地挂在原“松兰信米行”墙上。2006年,董市镇人民政府成立董市镇传统民居保护管理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同时,发布了《董市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正街民居安全保护管理的公告》,要求居民修缮房屋须报批,严禁私拆乱建,维修方案须由城建部门会同文物部门监督实施,同时还出台了《枝江市董市老正街保护措施》。2017年,董市镇人民政府又相继成立董市镇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旅游办公室,安排专人主抓老正街等旅游景点保护开发工作。这就是老正街部分房屋民居基本保留原面貌的原因。

四次冲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未果

董市镇老正街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2004年,由董市镇自行组织材料申报,未果。

2006年,枝江市拨5万元专款,邀请武汉理工大学专家,带领研究生在董市镇老正街驻扎一周,考察传统民居23处,调查走访居民97人,现场拍照44张,制作了《董市区位图》、《董市镇历史文化现状图》、《董市镇老正街保护规划图》。相较前两次,资料更完备,准备更精心。此次申报影响很大,在湖北省评选中排第二名。

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当时省里紧急通知,让我们准备一百份申报材料,送到省里,参加全国评选。当时,时间非常紧急,一百份材料,要在一天一夜之间准备好。”

在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这本于2006年6月8日装订的厚约一厘米的申报资料。董市镇文化服务中心一位退休职工是亲历者,他说:“打字、复印、一本本装订。我们在枝江市政府旁的一家打字复印社忙了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大家都很兴奋。”

资料于次日紧急送达省里,然后由省里送到国家相关机构。但遗憾的是,这次仍然落选了。

2009年,董市镇聘请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了《枝江市董市镇老正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但此次申报仍铩羽而归。

来老正街考察的客人一年20拨

保护、开发老正街,估计资金达5亿元。“每年来老正街考察、洽谈的大约15—20拨客人,全国各地的都有。”专门负责接待和讲解的董市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有的来看过,拿了资料就走了,没有下文。不少商家有顾虑,投资额大,他们对投资后的回报心里没底。”

2017年2月,枝江市人民政府与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枝江市旅游资源开发暨金湖湿地公园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董市老正街项目被纳入到双方合作的“金湖·董市古镇文旅开发项目包”,总投资10亿元,其中董市古镇拟投资5亿元,项目采取PPP模式进行投资开发与运营。2017年11月份,文科园林规划设计团队拿出概念性设计方案。

据介绍,去年12月,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亚隆推动下,著名建筑设计师徐甜甜来到董市老街考察,徐甜甜认为,董市老街拥有规模较大、格局较完整、传统农贸业态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加大老街保护力度,恢复历史街区原有的古韵风貌,激发街区活力。徐甜甜也有意就古镇5栋古建筑进行修复性设计。

枝江市政协主席方明柱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以上两个项目尚无更新进展。”

尽管如此,古镇的保护和开发看到了希望。(《三峡影像》感谢媒体记者、摄影人友情提供文图资料)

本期编辑 / 李志伟

文史顾问/张永久 媒体顾问/张勇 法律顾问/江兴魁

三峡影像微信公众号广告合作热线 /139-7260-3877

Hash:066ffa984a5f9cea8d77659ec3650c5b82e09ed5

声明:此文由 三峡影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