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兴路的变迁(3):从红梅的酸梅汤,到儿童商店的欢乐时光

文|枬子

编辑|马桶

从司门口往北,就叫老黄兴中路了,南起解放路口,北止五一广场,长度约400米。

中原八角亭一带,为最繁盛商业区,街道极狭。为使市中心区南北交通畅通,促进商业繁荣,1947 年,长沙市政府按新市区计划,经市参议会第八次大会决议,辟建黄兴路向北延长线,从司门口起拆让八角亭、端履街全部及怡长街、福源巷、走马楼、老照壁、皇仓坪、仓后街、紫荆街、吉祥巷、新安巷、史家巷及先锋厅等一部分。路长1公里,幅宽17米,中间车行道宽12米,碎石路面,两边人行道各宽2.5米,每隔5米栽树一株。八角亭至皇仓街(现五一路)定名为黄兴中路,皇仓街至中山路为黄兴北路。

司门口到五一广场只有400米左右,却极其繁华。有人说,司门口就是八角亭,修步行街时仿建的八角亭也在此处。这个说法不严谨,作为建筑物曾存在过的八角亭其实有两个。明朝吉王府有两座八角形的亭子,一座建在南端司门口这里,另一座建在药王街口,两端距离约100米,而长沙老口子讲的八角亭,是指两座亭之间这100米内的地方,在旧时是老长沙城的标志之一。

只找到一张清末、民初时期从远处拍摄的八角亭 图源:网络

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00米,民国时这里曾是“长沙的精华,也就是湖南的精华”、“长沙商业最繁盛最热闹的街道”,“高高的西式洋房,矗立云霄,又庄严又精致又雄壮,还用最新鲜最时髦最摩登的样品陈列在玻璃窗里,多华贵多惹眼,处处闪耀生光,灿烂夺目”,“门面辉煌的大绸缎庄有五六间,南货食品店,鞋店,洋货店,书纸店等等,应有尽有。”(1937年,长沙《力报》)。

八角亭在1938年遭遇文夕大火,是长沙城内商业损失最严重的街道之一。大火之后,八角亭也是长沙最早恢复商业生机与活力的街道之一。

司门口,黄兴路与解放路交汇处 摄影:罗斯旦 图源:《长沙老街》

从司门口往北,先说西侧,臬后街北边口子上的民族乐器商店,是长沙民族乐器厂的门市部,神奇的是这个厂不仅做乐器,还生产铜火锅。八十年代初期,烧炭的铜火锅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平时可能用不着,过年是肯定要用的,长沙民族乐器厂生产的“同乐”牌火锅在长沙地区的销量很好。我也曾经在这家店买过一个,可惜搬家时扔了,只能在网上找张照片。“同乐”商标及长沙民族乐器厂几字清晰可见。

某拍卖网站上的长沙民族乐器厂“同乐牌”火锅 图源:网络

再往北有太平洋百货。百货业原称苏广业,因清末百货商品大部分依赖江苏广东等地输入而得名。1904年长沙开埠后,洋货蜂拥而至,苏广杂货店开始兼营洋货,以八角亭、红牌楼、坡子街一带最为集中。“太平洋”就是其中之一。

太平洋百货庄于民国十八年(1929)正月开张,由原大五洲百货店股东张子法、徐岂岭、周馥泉、伍经文等集资创办,推周馥泉为经理。开业伊始,即以“大、新、响”的经营战略,取胜全市百货行业;又以“货不二价”和“讯息有道、管理有方”而盛名一时。民国二十五年(1936)又在南正街增设一个较大的门市部,零售为主,是唯一一家一直坚持到八十年代的民国时期老百货店。

上图:五十年代初期的司门口,太平洋百货庄清晰可见,对面的中国内衣百货(中国兄弟内衣公司)在五十年代中期即消失,改为长沙二轻工业公司的产品贸易中心。图源:网络。

太平洋旁边还有一家钟表店,也叫亨得利,没有对面的亨得利规模大,可能是分店。当时的钟表店都是兼营眼镜的。

这里还有给不少长沙人留下深刻童年记忆的儿童用品商店,于1956年建成开业,店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亲笔题写,不一定是全国经营儿童用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商店,但肯定是湖南最大的。楼高三层半,白色墙面,拱形窗,门脸上方设计成浮雕式的红色城堡,城堡的塔尖为蓝绿色,一楼卖儿童服装,二楼是鞋帽,三楼卖玩具,还有个小型游乐场

儿童商店的旁边上,靠福源巷口是家医药器材公司门市部和化工颜料店。

回到东侧,这里有二轻工业公司的产品贸易中心,经营鞋帽、服装、五金工具、铜铝塑料制品等。还有长沙文体乐器专店,我在这里买过一把红棉牌的吉他。还有一家以缝制女式服装著名的姊妹花服装店。再往北靠鱼塘街口,有长沙摄影社,也是八十年代长沙五大照相馆之一,前身是五十年代创立的华昌照相馆,后改名长沙摄影城,门面不大。

八十年代后期流行高大上的店名,五六层楼高的商场叫某某大楼,小门面也叫某某城之类。

鱼塘街曾经是长沙的殡葬用品一条街。纸钱、香烛、寿服应有尽有。鱼塘街进去不远还曾有一家潇湘酒家十分有名。

鱼塘街口

鱼塘街口北侧是有名的沁芳水果店,八十年代以前,因运输、储存能力有限,长沙街头的水果店不多,“沁芳”是城里最大的一家,八十年代中期迁往中山路。再往北有长沙湘绣厂的门市部,前身是民国时候的“锦华丽”绣庄,绣品的品种没有湘绣大楼多,价格也略为便宜些。民国时候“锦华丽”还兼营过照相馆。

另有一家国际钟表店,这家名为“国际”的店除了跟别家店一样有钟表眼镜外,还卖缝纫机。

再往北就是东牌楼了,东牌楼两厢原也是明吉王府花园的一部分,因此地曾有一座王府牌坊而得名。这个口上有协盛绸布店,还有福成绸呢店,后来改名为长沙绸呢专店。

这里还有八十年代八角亭的地标建筑长沙文化用品大楼,原为建湘百货店,也是民国时期的老百货店之一,后来改成长沙文体商店,八十年代改建后更名为长沙文化用品大楼。楼高八层,当时为八角亭最高建筑,长沙市文化用品公司所属的文体用品专店、照相器材专店和乐器专店分设于大楼的一至三层,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文体乐器中心。

再说西侧,福源巷的北侧是九如斋的总店。九如斋食品店创建于1915年,创始人是绸布商饶菊生先生,其店名出自于《诗•小雅•天保》里的“天保九如”,为祝颂福寿绵延之意。不仅吉祥、又含敌克三元斋、三吉斋、三多斋(当时的三家著名南货店)之势。文革中,曾改名“东方红食品店”,1971年才恢复“九如斋”店名。

九如斋在黄兴路上共有三家店,八十年代中期,八角亭总店为九如斋一食品店,五一广场的门市部为九如斋二食品店,走马楼(今平和堂后)糕点作坊为“九如斋食品厂”。

再过来是介昌绸布店,民国2年(1913),长沙本帮绸布店由陈萼泉资助,集20余家小店财力共30万银元,在八角亭新建一占地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绸布庄,即声势显赫的“介福昌”。“介福昌”后又改称“日新昌”、“介昌”,该庄为打破南京苏州帮独资大户对长沙绸布业的垄断,首开本帮直接从上海武汉等地进货之先河。

他们经营颇具文化色彩,注重店堂布置,装饰中西风景画并设置玻璃橱窗,陈列各种高档商品,设有专门接待大户的客厅,对平民百姓的生意也热情招揽,年营业额达300余万银元,有长沙绸布第一庄之称。1990年代,绸布业日渐萧条,遂转向针织品和鞋业,“介昌” 后改为“百信鞋业大楼”,于2002年拆建为王府井百货大楼。

曾在介昌对面的养天和药庄、协盛绸布店,亦是民国时候的名牌老店。

介昌旁边是长沙交电大楼,原为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门市部,专门经营交电化工器材。改名为长沙交电大楼后,前楼三层,后楼六层,全部现代化的装饰,为当时湖南省规模最大、全国可数的交电专业商场。

再过来到药王街口上有家服装厂的门市部,不记得是长沙第几服装厂了。

五十年代八角亭一带

九十年代黄兴路药王街口

过了药王街和对面的东牌楼,是八角亭的北端,从这里到五一广场还有大约300米的距离。西侧过药王街有家寄卖商行,和市无线电厂的门市部,还有几家小店,这一带还有大大小小七八家金器店。

再过去就是五一广场的西南角,是著名的湘绣大楼。灰白色的建筑,显得卓尔不群。这是省湘绣研究所的研发基地,文革期间大楼被烧毁,后重新修复,主楼改为六层,两边各五层像飞机翅膀一样展开,在这一带的建筑中。占地规模最大。

东侧的东牌楼口子上是甘长顺面馆,由汨罗人甘长林创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因取“长治久顺”之意,故名“甘长顺”。民国时的湖南督军谭延闿曾为甘长顺写下“四水三湘眼底藏,千丝万缕锅中沸”的经典佳句。1956 年公私合营,文革中改名“东方面馆”,1986年,恢复了“甘长顺”的名号。

再过来有家捞刀河刀剪厂的门市部,其前身也是清朝的“董同兴”刀剪店之一。原老店在小古道巷口(强民小吃原址),与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齐名,一并誉为中国三大名剪。到乾隆年间,长沙除董家的嫡系子孙开设“董同兴”、“董同升”、“董同新”三个店铺外,市内还有“老董同兴”、“真董同兴”和与董同兴同名同音的刀剪店二三十户,争名争市,互不相让。后经衙署判决,南正街刀剪号除董氏三家外,均不得冠以“董”字;南正街以外的刀剪号,用“董”字者须加某记字样。东牌楼这一家应是三家老店之一。

再往北,即是靠近五一广场的银苑餐厅。此地在民国时原名可园,是个小摊贩聚集地,民国后期由杜镜甫、谭晓庆、王丽丽等六人出资合股,撤摊建棚,经营茶馆,名为“银苑茶厅”,成为当时湖南省内第一家专业茶馆,主要经营茶水、点心、冷饮和民间小吃等,一时食客如云。建国后一度更名“人民饮食店”、“银苑大酒店”、“银苑有限公司”等。八十年代扩建后,成为长沙第一家海鲜餐厅。

银苑旁边有家小小的武汉豆皮店,我记得也是当时长沙唯一的一家武汉豆皮店,八十年代中期湖北的亲戚来长沙,曾要我专程带他来过这一家,味道极好。

银苑旁边是银星电影院,是民国时代留存下来的老电影院之一,之前介绍过。

这里还有湘菜名店“玉楼东”。玉楼东酒家,始名“玉楼春”,1904 年创办于青石桥(今解放路),后迁东茅巷。初由长沙人饶石顽创办,主要经营湘菜酒席。饶石顽颇具治国思想,他曾亲自撰写对联贴在店门上:“宰天下当如是肉,治大国若烹小鲜。”

又传说清末曾国藩之孙、翰林曾广钧曾登楼用膳,大快朵颐,留下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1920年,时称“湖南第一名厨”的谭奚庭担任经理,遂将店名改为玉楼东。玉楼东几度迁址,几度更名,先后称“奇珍阁食堂”、“广场饮食店”、“实验餐厅”等。

上面这张照片左为80年代改建后恢复原名的玉楼东,右为70年代实验餐厅。

五一广场东南角是长沙最大的专业照相馆凯旋门摄影社,创建于1946年,也是长沙五大照相馆之首。

长沙摄影业之开先河是清同治年间,湘潭人尹金汤于里仁巷设立“长青阁”照相馆。但真正称得上照相馆的是1891年(光绪十七年)长沙西乡人瞿瑞卿在药王街开设的“镜蓉”照相馆,又作“镜蓉室”,1915年,“镜蓉室” 改名为“镜中天",后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凯旋门摄影社的创始人朱振三是望城人,1934年14岁到“镜中天”照相馆当学徒,1938年因"文夕大火”失业后,先后与人合伙开办“新华”、“大明” 照相馆。1944年日寇攻陷长沙时,他逃难于广西贵阳等地,并在贵阳合股开设长沙大捷摄影社。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乡复业与戴焕章、邓庚源、刘文华等人集资于此地建房两层,开设灯光照相馆, 1946年3月1日正式开业。为欢庆抗战胜利,取名为“凯旋门摄影社”。

当时市民纷纷拍照纪念,成为一时风尚,营业更加兴盛,为全行业之冠。

三张照片分别为七、八、九十年代的凯旋门

长沙的五大摄影社在黄兴路上就占了三个, 分别是南方照相馆、长沙摄影社和凯旋门。另外两家是中山路的庐山摄影社和蔡锷路的东方红摄影社。

五一广场面积比较大,东南角上在黄兴路与五一路交界处还有人民印刷厂的门市部、湘江洗染店和市文化用品公司。

老黄兴中路到五一广场这里止,再往北至中山亭处是老黄兴北路。这一段的长度约为600米左右,大多为中小店铺,不过也有几家老字号。

五一广场的西北角是长沙一商业局的办公大楼,一楼都是门面,最显眼的门面是九如斋二食品店。

再往北有向群锅饺店,其前身是民国时候原设登隆街的聚兴园餐馆,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搬迁至此,取“面向群众”之意,改名向群锅饺店。

这里有“大众”、“燎原”两家电影院,都是民国时候留下来的。燎原电影院虽在西侧的燎原巷内,但在黄兴北路口有售票处。再往北靠中山亭处有家会计用品商店,也属某家印刷厂所有,直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工厂财务科工作时,单位所有的会计用品,从凭证、账册、各种单据到装订所用的针线等都是定点到这里来买。

马路对面,占据五一广场东北角的是省五交化公司办公楼,后来改成五金大楼。

东北角还有“五一文”,严格来说在五一路上,只放张图片,不介绍。

再往北是永康堂药店,也是家老字号药铺,成立于1938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更名为“民强药铺”。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

大众电影院对面是红梅冷饮店和半雅亭面馆。

红梅冷饮店前身为1947年沪籍殷商王乃鼎筹资租房创建的雪园茶室,当时冷饮只是作为季节性的兼营项目,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逐渐变为以冰棒批发为主,文革之中改店名为红梅冷饮店。此后,又先后征收了两户民宅,改建扩充店面至150平方米,业务有所扩展。

“红梅”的主打产品是酸梅汤,老长沙个个都喝过。与现在的所谓酸梅汤用酸梅粉冲泡出来不同,“红梅”是以正宗的乌梅为原料,在火上熬出来的。水和果肉有一定的比例,要熬三道。一道淡,二道浓,三道香。熬上三道,要数小时。除了乌梅,还会加入山楂薄荷、陈皮、桂花甘草金银花等。精心熬制的酸梅汤,喷溢着乌梅的香,具有醇厚的口感,融合了桂花糖的甜味与乌梅、山楂的酸味,再放入冰池中冷藏,口感极好。

红梅冷饮店的酸梅汤极受市民追捧,有“酸梅大王”之称。那时期,普通人家里没有冰箱,夏天在红梅冷饮店里除了冰镇酸梅汤,还可以喝到冰牛奶、冰橘汁等。虽然酸梅汤的价格略贵,八十年代初期要一角钱一杯,到八十年代中期已涨到五角一杯。小时候再怎么节省,夏天至少也要喝上一次。不然心里总是欠欠的。我小时候暑假总要来“大众”或“燎原”看几场电影,喝一杯酸梅汤。

“向群”的锅饺太贵,吃不起,我记得是两角钱一两,一两只有五六个,还要粮票。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后,约女朋友出来玩,才畅快地吃过向群锅饺和半雅亭的面。

半雅亭面馆也是一家民国时候留下的颇具名声的老店,店堂与店名一样,古香古色,堂皇雅致,陈设美观。该店名师荟萃,长为省城面粉业之魁首。其经营,以四时品种齐全,味道鲜雅而著称。

近中山亭处有家劳保用品店,我工厂里的劳保用品也是从这里进货,还有家旗帜店,制造各类锦旗横幅。

黄兴路北端的终点是马路尽头的中山亭。中山亭是一座钟楼,为纪念孙中山而修建于1930年。为五层西式方形建筑,高16米,命名为中山亭。楼上装有四面从德国进口的电动标准时钟,为长沙首座现代化钟楼。中山亭历尽沧桑,见证了1938年长沙大火,见证了四次长沙会战,而今依然屹立。只是修缮得过于新式,完全看不出是座老建筑了。

九十年代中山亭 图源:网络

黄兴路最北端西侧

黄兴路历经多次折腾,最终变成今天的模样,与承载着老长沙人太多记忆的那条老路相去甚远。

本文中所描述的是八十年代的黄兴路,不同时期的建筑或单位、门面变化比较大,一些较小的商店和单位我也记不清,不可能一一描绘。两侧的街巷中的老店也很多,本文主要讲大门朝向黄兴路开的。

注:本文中照片除注明外均来自《老照片中的长沙》一书 。

作者介绍

枬子,文革初期出生于长沙,做过工人、会计、财务总监。现为资深高级会计师。

Hash:d3f2a420114419c68de35722aede481c40b80667

声明:此文由 故事长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