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嫘祖陵,亦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嫘祖陵,亦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王堂甲 陈朝伟

01寻回遗失的上古文明

翻开历史,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将我们深深折服,一谈及上古文明,我们不得不提西汉史官司马迁和他的巨著《史记》。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是为帝颛顼也。”司马迁娓娓告诉我们从黄帝到西汉约两千多个春秋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史记》自古以来就是研究西汉以前历史的重要文献,价值极高,所以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过,司马迁也坦诚他无法搞清楚摆在他面前自黄帝以来到周幽王被逐之间许多信息在包括时间节点方面上的真伪,因而“只得存而不论”。他留下的《史记•三代世表》只记录夏商周各王的世系,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起止。这对我们来讲,是充满遗憾、困惑以及无奈的。西方一些学者就此认为华夏的文明没有我们所坚信的那么悠久,其中一部分干脆武断地认为华夏历史就是从商开始,所谓的夏与黄帝、唐尧、虞舜、大禹一并列入茹毛饮血的传说阶段。

令我们信服的、符合事实的历史,我们叫"信史"。关于中国的“信史”,通常认为从幽王出逃的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开始。为了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国家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启动,被列入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科学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已于2000年9月15日结题。

课题研究分别涉及:一、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二、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三、夏代年代学研究;四、商代前期年代学研究;五、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六、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七、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八、碳-14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九、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与总结。

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了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检测年份。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元年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夏朝,14代17位王,历471年,即公元前2070-前1600年,禹立国,太康失国(后羿篡位),少康复国中兴,夏桀亡国(相传为女祸,汤商灭夏)。具体为: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商朝有前、后期之分,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有: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后期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后) :小辛在位50年;小乙前1251年;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祖庚前1191年,祖甲,廪辛在位44年;康丁 前1148年;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帝辛(纣) 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有12位王,分别为:武王公,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昭王,前995年-前977年, 在位19年;穆王,前976年-前922年,在位55年(共王当年改元);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孝王,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厉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共和当年改元);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在位14年;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简报》终于出台,应该说意义重大。因为《夏商周年表》是我国迄今最具科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最为系统地接近真相。其中对夏代的始年、夏商分界年代、武丁在位年代和武王克商年代的估定具有重要创新意义,不但为进一步对夏商周的年代精确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为揭示五千年文明史起承转合的清晰脉络打下了坚实基础。洛阳地区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的重要发现,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物证,贡献巨大。

探访遥远中国历史、厘清历史纠葛、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等等本来就是对历史负责。或指导思想有别,或工作思路有异,或技术手段有差距……致使一部分人对结果不欢迎、不信服。放在学术范畴内,争执很正常,但有人将工程冠以“民族主义”和“不道德”的帽子,这就没有学术研讨意义了。

存在瑕疵,误差不可避免,我们因而客观地说结果离真相很近。接近历史,各种文物所记录、承载的信息功不可没,各种存在的古代史书、典籍以及地方志等功不可没,这里我们不得不再褒言太史公的《史记》。

目前,通过地下的文物可以佐证此书刊载内容的可信度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司马迁所记载的史事绝非空穴来风,当然也包括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他们有其人,有其事,有其史。若要质疑中间为什么跨度那么大,这实际不排除这名号下的某个远古先贤和他嫡系的子孙后嗣们。换一种说法,既代表这人,亦代表他所在的氏族,甚至代表他们所在的“国”。盘古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大禹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令人遐思和神往,年代久远,我们缺乏西方历史学家所要求的文物证明。西方人喜欢将生活的烙印进石头,几千年过去,虽物是人非,但石头还在,所以历史的轮廓比较清晰。而东方,栖水而居,筑土为城,不朽的只有文化和精神。若要寻找始上古祖辈们的足迹,我们或找遗骸,或找陶罐,或找灰烬……然而,年代越来越久远,留给我们的信息如深埋在黄土下面古房舍、城墙的基脚一样越来越深、越来越模糊,寻觅愈发困难,遗憾逐渐增多。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努力拨开层层迷雾,现在形成一种普遍观点:我们确定以“国家”的形式存在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不是启,而是他父亲即治水功臣大禹。上古时期,国中有国,天子下面有许多诸侯,自古以来有夏是“万国”综合体、商为千国之邦、周有诸侯八百“家天下”,从大禹和他儿子启开始。其实,过去一直有一种说法即夏之前其实也有两王朝,那就是“唐尧”和“虞舜”。《史记•五帝本纪》引《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 《汉书•地理志》“晋阳本唐国都,尧始都于此。”伊祈氏尧开创历史,最后将大位禅让给姚重华,即舜。改朝换代,舜由此建立朝虞,且分别创造盛世。《论语•泰伯》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呼?”《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两朝存在时间久远,《韩非子•显学》曰“虞夏两千余年”,现考证夏历时471年,那么这个“唐尧虞舜王朝”就有1,500多年。因为百家争鸣,因为焚书坑儒,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历史上各封建王朝盛世修史,因为盗挖、毁坏文物……相关的文史信息逐渐模糊、淡化,就连我们都不敢肯定这两个王朝的存在,我们于是也把“尧舜”两个突出的上古圣贤王与黄帝一起神化。自己尚如此,当然指望不上连夏朝都拒绝承认的西方史学家认可“唐尧”和“虞舜”两朝的历史存在。

两朝之前非没有历史,同样可以上溯。戴德《大戴礼•帝系》曰“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世本·帝系》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根据出土的魏史而生的《竹书纪年》曰“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史记•夏本纪》又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其中似有矛盾,但如果考虑名号可能不只是某个人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直接追溯至炎黄二帝门下,黄帝担负天下一统的重任,所以诛杀蚩尤、联盟炎帝,华夏民族的雏形形成。

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是黄帝完成大业的劲敌和主要障碍,战国时古籍《鹖冠子》载“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成鸠氏”即良渚文化遗址所在的上古时期的文明,与四川的宝墩文化一样令人着迷。相传,九黎族有防风氏、羽民国等部落,专家们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就发现不少涉及鸟兽的神秘图案。良渚文化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总是给我们惊喜不断,象征神权的琮和象征君权的玉钺伴随大量玉器石器重见天日。有籍载夏禹曾在会稽召开“万国”首脑会议,这个处于新石器晚期到夏初期的“国”的国君应该参加了的。更令人啧啧称其的是这里有远古时期的水坝,一个右11条横向堤坝组成的长12千米宽6千米矩形防洪工程,土方达到260万方左右。庞大的遗址,包括祭天的祭坛等设施齐备,完全符合西方标准认定的“国”。而这个“国”先后服从于蚩尤、黄帝以及后来禹的“领导”,公孙轩辕的王朝都言之凿凿,唐尧和虞舜也绝不为无中生有。

传承历史的方式本来就渠道多样,史籍、文物、传说、故事、民俗都可承载着部分信息,我们不能因被咨询、质疑、批评、指责甚至否定而跟着否定。几千年来,我们不被学术的争执而被动地生活着,过去是,现在亦是,将来还是。今天,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只有华夏文明延续下来,可谓风骚独领。“世界大事浩浩荡荡;順之则昌,逆之则亡”,感谢我们的三皇五帝、女娲、嫘祖等人文始祖,他们教会我们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因他们而自豪!自始至终,我们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的身份而骄傲和自豪。

02嫘祖与嫘祖陵

人类社会先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提高,然后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女娲是华夏民族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其实际就是那时一氏族或部落的首领。

在她之后,又一位女酋长走到历史前台,她就是伟大的发明家、杰出的政治家、中华人文女祖、华夏母亲嫘祖。亦是《史记》,其中《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由此观之,黄帝、嫘祖确有其人。因为生产力低,造成那个时代的实物不易保存,生活遗存不易被发现,所以我们缺少有力物证。文字还处于类似图画、符号这样的原始阶段,承载的信息还很朦胧,涉及他们的生活痕迹多以传说或故事的形式传给后世。不管怎样,总之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得益于神农氏、轩辕氏、嫘祖等先祖的旷世奇勋,我们才有今天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才有引以为豪的中华文化,才能够理直气壮地以炎黄子孙自居。

其它书籍也记载着元妃嫘祖的相关信息:《路史•国名纪六》曰“西陵,黄帝元妃嫘姓国,作傫同”,《通志•氏族》释“西陵氏,古侯国也。黄帝娶西陵氏女为妃,名累祖”,《尚书》曰“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纲鉴易知录》曰“西陵氏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甚至不少的方志、碑铭等都有记载,甚至包括诸如《山海经》这样天书一般的志异书籍也浓墨重彩地大肆书写。

从古至今,随着人们的不懈研究,大家认为远古氏族部落(方国)皆因地名而为氏,发现蜀地与桑蚕关系更密切:《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西陵,国名也”,《帝王世纪》(东汉•皇甫谧)载“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 ,《说文解字》(许慎)云“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

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越来越多的材料和证据表明四川省盐亭县就是嫘祖故里。《华阳国志•蜀志》( 东晋•常璩 )载:“蜀之为邦,天文,井络辉其上;地理,岷山番镇其域;五岳,则华山表青其阳;四渎,则文江出其徼。故上圣大禹生其乡,媾婚则黄帝婚其族,大贤彭祖育其山,列仙王乔长其岗。”这里的岷山,即指从甘肃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盐亭处于岷江流域,西陵之域自然不能排除盐亭。《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中有这样一段话:“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白仰高望机,不屈之迹也。”“岷山之阳”所指十分明确,即为赵蕤夫妇隐居处长平山安昌岩(今三台境内)外,也给我们道出四川以及关系盐亭的信息。《太平寰宇记》中有这样的记叙:“梓州,〈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国盐亭地。”凑巧的是盐亭的邻居用它们的志书佐证了盐亭的方位、建制、物产甚至民俗等信息,《蓬溪建置沿革》言:“秦灭蜀置为郡,东境涪水之涯有盐亭焉,民赖井盐之饶……广汉,郪皆秦盐亭地,属广汉郡,西部于益州……郪皆秦盐亭地”,“郪”亦古国,却为盐亭地域,古“郪”为古“西陵”近邻。唐韬略家赵蕤在他撰写的《嫘祖圣地碑》中明确道:“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竭犹存。”岳豁然更是掷地有声道:“嫘祖吾乡里,青龙瘗帝妃。始蚕蚕作茧,织绢绢成衣。逸史传翁妪,功勋纪赵蕤。子孙承祖烈,织绢有鹅溪。”(岳豁然:清康熙四十七年即公元1780年进士,盐亭高灯镇龙象村人,陕西渭南知县。)

没有扎实的桑蚕积淀,一定没有隆重的祭祀活动,盐亭饱受丝绸文明浸染,所以嫘祖文化厚重。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二月初十,雍江招葺院(西魏废东关县,后蜀在其地设招葺院,在今盐亭县金鸡镇)龙凤山嫘祖殿《庆嫘祖寿诞疏文》称嫘祖为“先蚕圣母,嫘祖元妃”。《舆地纪胜》(南宋王象之著)载:“潼川府蚕丝山,在永泰县(省即归盐亭)西(南)二十里。”《元丰九域志》(北宋王存)载:“梓州,蚕丝山,每上春日,远近士女游此山,以祈蚕丝。”清乾隆五十二年编撰的《盐亭县志》曰:“传说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教民养蚕、纺织,故纺织业将她奉祀为神,塑于上乘寺。”

基于此,现代的人也就能够下定决心尊重史实而重书结论。《炎黄汇典》(李学勤编)确认盐亭为“嫘祖故里”,其中言曰:盐亭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丘陵地区,距绵阳市81公里。相传是黄帝正妃“先蚕”嫘祖的诞生地和归葬地……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大学教授朱士光先生在他编撰的《历代文献汇典》中载:“嫘祖诞生在古西陵,今四川盐亭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四川社会与历史》等教科书均明确“四川盐亭是嫘祖故里”。四川省社科院院长段渝在《嫘祖与中国丝绸的早期起源》一文中,从时代、地理、方位、流域、近邻、民俗等方面充分地论证盐亭位于古西陵国之境。

一直以来,丝绸蚕桑是盐亭的支柱产业,由此形成庞大的产业链,更有“鹅溪绢”天下闻名。《盐亭县志》(1786年乾隆版载):“旧志载,土产惟盐、绸、桑、粟四种,以为他邑所不尽有,或虽有不如盐邑之著且良者……无产之人均以植桑养蚕为业,城乡有丝市、蚕市,远近商贾云集,货买本地。亦有用以织绢者,差逊于昔时之鹅溪白茧光也……”因“县西北八十里,其地旧产绢……”所以有唐女皇帝武则天欣然吟曰:“丝绸龟手富,贝锦鹅溪绢。功比马头娘,月印水三潭”。宋清贫太守盐亭人文同诗曰“持将一段鹅溪绢”,其大文豪苏轼也高歌道“为爱鹅溪白茧光”。

蜀地纪念嫘祖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横亘几千年,依然如此坚持不懈。赵蕤手书的唐碑铭文可鉴之, “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岁月上自黄帝、嫘祖时期,后连接蚕从、鱼凫、柏灌、杜宇、开明……延续赵云卿所在的李唐时期。

民国时,在嫘祖山嫘轩宫任教的王绪卿、何德川、衡全三等人以《嫘祖圣地》碑文为载体,在弟子中宣讲嫘祖故事和嫘祖伟业。王、何曾撰写《祭嫘祖》和《吊唐碑》予以悼念。1947年,盛夏唐碑被雷电击毁。后人不知其珍贵,修筑水库时将残碑掩埋库底。幸有他们学生王映维,深感嫘祖盛德,早将将碑文全文抄录留存。

学优则仕,于我如浮云。高卧长平,抚琴弄鹤,漱石枕流,乐在其中矣。当是时也。青龙场嫘轩宫修葺告成,乞序于余。余不负其三顾之忱,爰为之序,曰:

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娟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后山青龙场,全貌焕然。黎庶交易,百物咸集,惟丝绸繁多。嫘轩宫托月,则尤为壮观。嫘轩宫踞地千丈,总殿五层。宫前设先蚕坛,宫内塑王母、轩辕、嫘祖、伏羲、燧人、神农、岐伯、风后、常伯等一百二十六尊圣像。宫之前殿为嫘祖殿,敬塑嫘祖、马头娘菀窳、寓氏公主三尊巨像。宫之左右各一长廊,上具桑林殿、育蚕殿、口茧殿、抽丝殿、编织殿、制衣殿。

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帝耕籍田,后桑蚕宫,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衣食足而后礼乐兴焉,皇图巩焉。是以岁在正月朔八至二月初十,天子、庶民祭祀先蚕,典礼之隆,全然帝王祭祀先农之尊。

远瞩崇山峻岭,晚霞朝景,如仙山神岛、玉殿晶宫;俯瞰仰望,虎踞龙盘、狮吼雷鸣、九龙捧圣、八仙朝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信哉,女圣嫘祖诞生之地矣!泐石铭碑,以试后裔。集首创之大成,薪火相继。玉振金声,同日月齐辉,与天地并寿!

赵蕤谨题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二月谷旦竖

古往今来,许多的诗词歌赋承载浓浓的嫘祖蚕桑情怀。既女皇帝武则天后,清康熙帝也道“劳劳拜族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

历朝历代不少达官贵人、迁客骚人也提笔歌咏蚕桑丝绸,感恩嫘祖盛徳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严陵高揖汉天子,何须仗剑挂玉阶。一谈一笑真颜色,鹅溪贝锦喧旁声。”(唐·李白);“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亭空影许长。”( 宋·苏轼);“溪桥接桑畦,钩笼晓群过。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卧。家家五十日,谁敢一日惰。未言给私用,曰以应官课。”(宋·文同);“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虽云事渺茫,解为民为福。”(宋·绍兴县令楼璹《耕织图》 )。

精辟不过于警语、楹联,这些看似散乱的句子也载着人们的感恩,同时表达出人们祈愿、祝福:“元妃业绩惊天地 嫘祖光辉照汗青”,“轩辕宏恩高宇宙 元妃浩德被乾坤”,“德启三皇,化干弋为玉帛功高五帝,养天虫吐经纶”,“创蚕业功于百姓始衣衫福载万民”,“功高日月德配黄帝气壮山河御驾青龙”,“世上丰功孰最高,仰轩辕光耀日星名魁五帝女中英杰谁堪比,惟嫘祖德齐天地祀享天蚕”,“数典勿忘蚕是马报功共说女成仙”。

将蚕桑镌入农时,农谚是最好的写照和讴歌:“三月三日半阴阳,农妇养蚕勤采桑,蚕桑创制西陵母,穿绸勿忘养蚕娘”,“蚕姑娘、凤姑娘,故事装满西陵乡。天上凤凰化嫘祖,人间蚕神制衣裳。男女老少都暖和,兽皮树衣全甩光”,“天皇皇,地皇皇,先蚕娘娘降吉祥,桑叶长得嫩生生,茧儿壮得圆又亮”。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国泰民安的今天,许多优秀人才更是不忘嫘祖恩德,怀着感恩之心题词道:“嫘祖圣地,金鸡腾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四川省原书记杨超)。“黄帝元妃嫘祖,中华民族女祖”(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藏族领导干部杨岭多吉)。“嫘祖后代更光辉”(中共中央委员杨崇汇)。“驯养天蚕织成中华文明,嫘祖是华夏妇女历代崇拜的母仪”(四川省政协原主席秦玉琴)。“中华民族之母——嫘祖”(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雷洁琼)。“中华儿女的母亲——嫘祖”(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会长、全国妇女联合会原主席顾秀莲)。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曲润海、冯征、鲁谆、李宝光、张希清、任大元以及赵当兵等纷纷题词:“蚕桑园地,嫘祖家园”“嫘祖故里,流芳千古”“圣母嫘祖,中国妈妈”“嫘祖故里”“嫘祖故里,绿色盐亭”“中华之母——嫘祖”“嫘祖文化圣地”“嫘祖文化圣地”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漫画家方成、 全国政协委员、书法家欧阳中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雕塑家孙家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中国蚕桑文化研究员李亦仁纷纷题词,题词内容有“母爱似海”“母仪天下”“母爱是天”“伟大母亲”“中华母亲,恩泽九州”“嫘祖文化广场”“嫘祖故里,丝绸源头”等。

除了《史记》《山海经》《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 《太平御览》《元丰九域志》《蜀故》《历代文献汇典》《中国历史》等古今史籍刊载有关信息外,近些年来又有许多刊物存史资政,其中不乏权威的专业性书刊。“四川省盐亭县是嫘祖故里”已成为一致性成果:《中国专业志要览》载“黄帝元妃嫘祖诞生在四川盐亭”;《四川社会与历史》曰“嫘祖是盐亭人,在盐亭县金鸡镇嫘村山,据说是嫘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中国县情大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地方志大全》《中国丝绸年鉴》《巴蜀文化大观》《四川丝绸》《绵阳政协文史》《绵阳建筑志》《盐亭年鉴》《盐亭文史》《金孔区志》等书皆有相同论述。

今天,涉及嫘祖文化有关的民俗或遗迹被纳入“非遗”,《蚕丝祖神》《蚕姑庙会》《舞蚕龙》相继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将嫘祖陵等文化遗迹载入。

传承传统文化,海峡两岸嫘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文史馆、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相继加入嫘祖文化研究行列,嫘祖文化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术论文、报告也带动相关文艺作品井喷式出现:《中华第一妃》(戴维新,四川人民出版社),《嫘祖的故事》(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彭加卉、王映维),《嫘祖传》(何天富,北京燕山出版社),《嫘祖故事选》(王映维、彭加卉、王堂甲,中国文联出版社),《嫘祖故里大揭秘》(岳定海、王德奎、李照明,伊犁人民出版社),《嫘祖与历史人文情结》(衡平,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元妃嫘祖》(廖仲宣,中国文联出版社),《嫘祖》(彭加卉、王映维,大众文艺出版社),《嫘祖故里地缘文化》(王堂甲,中国文联出版社),《华夏民族母亲》大型画册(石云龙、石小玉,大众文艺出版社),《嫘祖传说》(何天富),《华夏母亲之都·盐亭》(黄世勇、王堂甲),《中华民族的母亲嫘祖》(王君平、邓漫妮,中国戏剧出版社),《嫘祖故里》文艺杂志(王金勇、王堂甲,世界汉语文学出版社)。

《路史·疏仡记·黄帝》(罗泌)言“帝之南游,西陵氏殒于道,式祀于行。以其始蚕,故有祀为先蚕” ,西陵氏即为嫘祖,黄帝元妃,她始蚕制衣、崇尚礼仪、辅弼黄帝、统一中原,为中华民族的创建立下不朽功勋。她和炎黄二帝都是华夏民族远古时代的人文始祖,她是女性先祖中的杰出代表,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因而受到历代皇室“祀先蚕”等高规格的礼遇。黄帝以德治天下,让华夏民族统一兴盛。嫘祖教民育蚕制衣,开启人类衣饰文明。黄帝是华夏民族之父,嫘祖理所当然就是华夏民族的伟大母亲。

华夏民族祭祀母亲嫘祖的活动,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宋史》《明史》《清史稿》以及不同时期各地方志等诸典籍都有明确的记载。有记录的祭祀先蚕之礼早于西周,后世或因战火而中断,社会稳定后祭祀继续进行,公祭级别很高。

《月令·西周》“诸候朝正于天子,受《月令》以归,而藏诸庙中;天子藏诸于明堂,每月告朔朝庙,出而行之”;《周礼.天官·内宰》中载“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岁终,则会内人之稍食,稽其功事,佐后而受献功者,比其小大与其粗良而赏罚之”;《礼记·祭统》载“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礼记·王制》规定“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韩诗外传》卷三曰“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隋书·礼乐志》记北周享先蚕,称“行西周故事”,皇后“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宋史》曰“宣和元年三月,皇后亲蚕,即延福宫行礼。其仪:季春之月,太史择日,皇后亲蚕,命有司享先蚕氏于本坛”。

汉代皇后祭蚕于东郊,用牛、羊、猪祭祀先蚕。每年二月皇帝举行“亲耕仪式”后,皇后即行“亲蚕仪式”,率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采桑,以示劝蚕。《后汉书·礼仪志》(范晔)载:“祀先蚕,礼仪少牢。”魏遵周制,用猪、牛、羊祭祀先蚕于北郊。晋太康六年,武帝杨皇后带三嫔,于西郊献猪、牛、羊祭祀先蚕。隋祀先蚕,于每年春天。《隋书·志第二·祀仪二》(魏征)云:“隋制……季春上巳,皇后服鞠衣,乘重翟,率三夫人、九嫔、内外命妇,以一太牢,制币,祭先蚕于坛上,用一献礼。祭讫,就桑位于坛南,东面。尚功进金钩,典制奉筐。皇后采三条,反钩。命妇各依班采,五条九条而止。世妇亦有蚕母受切桑,洒讫,还依位。皇后乃还宫。自后齐、后周及隋,其典大抵多依晋仪。”唐代,祭祀尤隆,《嫘祖圣地》(赵蕤)碑记:“是以岁在正月朔八至二月初十,天子庶民祭祀先蚕。典祀之隆,全然帝王祭祀先农之尊。”《事物纪原·礼祭郊祀·先蚕》(宋·高承)载:“《周礼·内宰》诏王后蚕於北郊,斋戒享先蚕”。明,“司宾引命妇先旨采桑,云东陛下,南北向。尚仪奏请,皇后旨采桑位东向,公主以下位、皇后东位,亦南北向,以西为上。执钩者跪进、执筐者跪进筐受桑。皇后采桑三条,还至坛南仪门坐观命妇采桑;三公命妇采桑五条;列侯、九卿命妇采桑九条。献三牲、果品、桑叶、三叩首祭祀。”(清·张廷玉《明史》)清,康熙亲制《御制耕织图》,并题诗曰:“劳劳拜簇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清史稿》卷八十三志五十八·礼二吉礼二载:乾隆七年,始敕议亲蚕典礼……是岁定皇后飨先蚕礼,立蚕室,豫奉先蚕西陵氏神位……九年三月,始亲蚕如仪。从中央到地方,嫘祖故里盐亭的官方祭祀活动也有案可稽。清乾隆年间《盐亭县志》载“乾隆五十年(1786),盐亭县令胡光琦在县城先蚕坛祭先蚕嫘祖,祭嫘祖的当年农历二月初十,县令及其县僚、里长们列队叩首,上香奉贡……”

民间祭祀也大行其道,嫘祖故里盐亭的民间祭祀始于秦汉,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祭品,随时代有变化,先有蚕茧糍粑等,后来增加水饺、红薯等。金鸡、高灯等地女信众亲自缝制红鞋,并将其供奉于嫘祖像前。《太平御览》(宋·李昉等)载:“天丝山,众拜嫘祖。” 光绪八年(1882年)《盐亭县志》第一卷(时序《风俗》)云:“正月初,无论男女老幼,衣着鲜洁,至祠墓,拈香谓之与祖人,拜年或遍游宇观。凡庙寺多塑老夫妇二人,服古衣冠,如杜公状,谓之谷父蚕母,初八日人多,演影戏,庆祝诞辰,此暗合古语七人八蚕之说。”《盐亭县志·行会》载:“丝布邦,传说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教民养蚕。丝布邦,疋(pǐ)头行,纺织业敬奉嫘祖为行业神,缝纫业敬奉轩辕为行业神,并有‘嫘祖会’、‘轩辕会’会期。每年九月十五日(酬蚕节)祭祀嫘祖、轩辕。”

不管是公祭,还是民间祭祀,盐亭人从古至今都一直延续这一传统,活动很隆重。祭祀分春礼(即春日祈农祈蚕)和秋礼 (即秋日酬蚕),节日到来时,人们奔赴县各地近百处的嫘祖纪念地,积极献上“三牲”,举行舞蚕龙、耍水龙、耍桃子龙、唱大戏、祭蚕神等庙会活动。“春礼”,嫘祖生日农历二月十日,举行“先蚕节”,百姓抬蚕神嫘祖“銮驾”游城。乡民或手提香火、竹篮,或扶老携幼一同前往有蚕神的庙宇祭拜。有些信众,不怨劳顿之苦,将香火烧到距县城三十公里外的嫘轩宫、天禄观等,故又有“烧遍香”、“西陵祭”之说。 “秋礼”又名“酬蚕节”,于九月十五日举办,专门酬谢蚕神赐福,规模亦宏大。

嫘祖归葬于故里西陵国青龙山,即今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青龙山嫘祖坪。俯瞰之,整座山脉呈龙身状,山头似龙首,龙首俯下似吸嫘祖湖水之状。蚕丝山、水丝山左右呼应,墓下嫘祖湖水波粼粼,青山绿水,颇为壮观生动。

正如唐碑所言“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从唐及今,连残碑也殁入库底,只余坟冢遗址。故在1993年,人们在墓址重建嫘祖陵,址于青龙之左眼,出古之画龙点睛典故。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杨超亲题“嫘祖墓”三字,落款”1993年春题”。盐亭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3月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嫘祖陵,虽为现代石结构建筑,也按旧制坐北朝南,深谙左青龙(山)、右白虎(山)前朱雀(嘴)、后玄武(岭)等易学八卦之朴素唯物主义特点。陵直径60米,高190米,为八卦形,以山体为陵,内藏五方,外露三方。陵墓边长二十四点九五米,“二十四”按中国传统历法所以寓为二十四节气;“九五”昭显嫘祖贵为“九五至尊”的显赫地位。

陵前竖碑,碑上镌刻“嫘祖陵”三篆体字,字由新加坡著名华人书法家丘程光先生题赠。碑设亭,碑亭前设龙凤浮雕石香炉,长7米,宽1.5米,高2.5米。陵墓左右各一圆形石雕化帛炉,高14米,直径6米。

整个墓台为半圆,建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地面铺设仿古青砖,雕花石为栏杆,用百凤图浮雕拱型牌楼为门。

站在牌楼处,只见嫘祖陵、钟楼、鼓楼高耸入云,还有那400米、宽20米的神道“飞流直下三千尺”,肆意引项嫘祖湖。君临天下,气势磅礴,“中华女祖第一陵”果然名不虚传。

03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从炎黄帝时代起,家庭成为较稳固的基本社会单元,部落联盟形成、扩大,国之雏形建立。立家、立国、立本、立根、立魂从开创到巩固,最后深入人心,家国情怀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延安黄陵县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其编号为古墓葬一号,世人褒称“天下第一陵”。从黄帝在烈焰中涅槃为龙腾空升天时起,其后嗣就开始了祭祀先祖的活动。虽经过五千多年的岁月沧桑以及朝代更迭,但香火不绝。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通过交往、认同、融合,最终确定炎帝、黄帝、嫘祖等上古先贤是大家的精神灯塔

千百年来,黄帝陵一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同心、铸魂、筑梦、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圣地。黄帝陵,已为华夏文明不朽的文化符号,已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已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 ……黄帝元妃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娟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尊为先蚕……”《嫘祖圣地碑》(唐·赵蕤)。嫘祖是伟大发明家,其首创栽桑养蚕、缫丝编绢、织衣做裳,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为人类从茹毛饮血到文明开化的转变积蓄力量。嫘祖是伟大的政治家,她全力帮助黄帝钦定“农桑”的基本国策,极大地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嫘祖是伟大的人伦学家,她兴起婚姻制度、崇尚礼仪,构建人伦。嫘祖是伟大的建筑工程学家,她建制宫室房舍,人们告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嫘祖是伟大的韬略家,协助黄帝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从小家到大家做得序渐进,经营天下有声有色,所以黄帝最终问鼎天下。

那个时代,弱肉强食,部落间征伐不断。嫘祖力导玉帛化干戈,万邦协和。她和黄帝联姻、结盟以后,夫妇俩与一干能臣经过不懈努力,终把万国林立的纷乱世界整饬为一统有序的太平天下,原本杂乱纷呈的凌乱部落文化整合成一体多元的炎黄文化。那时,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文化,大家能找到共同点、能和谐共处。至今看来,也是奇迹,非一般人、一般思想能左右、改变甚至创造历史!

上古时,人类的历史篇章蕴含着深厚的嫘祖精神,体现出包容与博爱,涵盖拼搏、奋进。而这些,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嫘祖已幻化为一把钥匙,能开启文明;象征一种精神,代表博爱;成为一面旗帜,高擎进步……岁月流逝,历尽沧桑,嫘祖成为我是华夏民族文化及民族凝心和聚力的标杆。

当前,我们“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筑铸梦成功在望,包括嫘祖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当然保障。因此,我们可大力歌颂“人文始祖”和“华夏母亲”——嫘祖,可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嫘祖文化。

2016年8月,盐亭县委书记袁明一行在北京拜会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袁明向许嘉璐专题汇报了盐亭嫘祖文化研究、开发工作,许嘉璐强调:“中华民族的有根有源的,中国文化的有根有源的。现在父亲(黄帝)拜祭如火如荼,如果祭拜母亲冷冷清清,这不合适。从远古研究来看,在母系氏族的女权社会,女性的地位应高于男性。祭拜嫘祖时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上古文明的尊重、对创造精神的尊重、对造福百姓精神的尊重。对中华始母的祭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祭拜嫘祖,应当有一个标志,盐亭的嫘祖陵就是这个标志。”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几千年来,中国上至黄帝君王下至百姓黎庶都隆重纪念自己的先祖,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高擎黄帝这面旗帜。

2015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说:“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十九大报告》指出: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的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由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因陕西、因延安、因黄帝陵而自信满满;同样,我们还是因四川、因盐亭、因嫘祖陵而自信满满。

自《嫘祖圣地碑》以及其它关于盐亭就是嫘祖故里、嫘祖文化圣地的文献重现天日后,盐亭成为不少国人寻访、祭祀、游览之地,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更是到盐亭寻根问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接待国内游客近两千万人次,接待港澳台同胞三万人次,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韩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地区的华侨华人十多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国际游客也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专程而来的专家、学者。

尊重历史,一些研讨嫘祖生平、功绩的学术或纪念活动先后如火如荼开展起来,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泛。1983年,王德奎的学术性论文《嫘祖是盐亭姑娘》被《韩国丝绸》发表,海内外引起轰动;1997年10月,台北举行“海峡两岸民间文学研讨会”,四川省文联元副秘书长倪锡文作《中华源—嫘祖与嫘祖文化研究》的专题报告,在台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8年6月,盐亭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四川海峡两岸嫘祖文化研讨会”;2000年5月,“海峡两岸嫘祖文化经济论坛工作会”在绵阳市召开;2003年3月,香港《文学报社》社长、《香港文艺报》《世界汉语诗坛》主编蔡丽双女士资助并发起举办世界首届《嫘祖杯》大奖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位作者的1800多篇参赛稿件;2016年4月,“2016(丙申)年欧洲暨意大利侨商代表团拜谒嫘祖仪式”在金鸡嫘祖陵举行。

2017年的“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祭祖大典”连续第二次被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列为对台交流重点项目。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侯彩凤,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台北市民意代表厉耿桂芳,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台湾青年菁英协会理事长谢坤宏等特邀嘉宾出席典礼。不能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士纷纷题词或祝福或祈愿: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题词“华夏之光”;主席洪秀柱题词“文化传承”;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原负责人王金平题词“丝绸之母 衣被天下”;中国台湾地区原副领导人吴敦义题词“福国佑民”。

嘉宾云集,盛况空前。亚太杰出女性联合会、新西兰中国商会、台湾川康渝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电视协会、香港四川总商会……共有26个国内外团体参加典礼,另有阿里巴巴、飞乐音响、北京知行堂、凤凰卫视、东方园林、中建一局、香港铜锣湾集团等80余家知名企业参加活动。参加活动的个人有国内外知名华裔女性、世界五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旅游形象大使、有香港和澳门同胞200余名、有台湾同胞400余名、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节以及文化参赞16人。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台湾联合报、凤凰卫视、澳门卫视等港澳台地区新闻媒体以及美国国际日报等境外媒体积极参与报道。祭祖大典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嫘祖陵墓,是一本镌刻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教科书,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民族遗产,是一艘承载嫘祖文化继往开来的航船。

嫘祖陵,象征我们民族亲情最灼热的凝聚点,象征我们民族不甘落后、勇敢复兴的战斗号角,象征我们民族坚强、团结、奋进、拼搏的精神。

嫘祖陵与黄帝陵一样,亦为华夏民族之根源,亦为炎黄子孙顶礼膜拜之圣地,亦为中华文明之精神标识。

为此,我们可到此寻根、觅魂,可高擎标识聚力、筑梦。

Hash:f9fa60b9834063768c6df3f35acfb93e6123e00d

声明:此文由 盐亭在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