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悬棺探秘
磨坪乡的悬棺墓葬群遗址,湖北省政府公布的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畹溪镇的悬棺群遗址,宜昌市政府公布的全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磨坪乡的悬棺墓葬群遗址位于秭归县磨坪乡杨林村,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洞”,此处是中国内地发现的较大的悬棺群之一。1997年,湖北省里组织专家文物普查时命名为悬棺群。
磨坪乡的悬棺墓葬群遗址
据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该悬棺群形成时间大约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悬棺群分布在南北长500米,上下高200米的灰褐色岩体上,岩壁保存有30余处洞穴,洞穴呈圆形和长方形。木质棺材全部置于洞穴或石缝中,共有悬棺131具,部分洞穴保存有完好的方形棺木。
九畹溪悬棺群位于秭归县九畹溪镇中阳坪村一组九畹溪的峡谷中。悬棺群位于高700余米岩石中,褐色的岩石中间天生一道道横向大裂缝,岩缝距地面约50米,岩缝中放置7具棺木,这个地方叫棺木岩,有诗为证:
九畹溪镇的悬棺群遗址
自古流传棺木岩,鸟鸣猿啼动人怀。
雪飘草木山戴孝,风吹松杉树举哀。
春到百花呈奠礼,夜来明月照灵台。
不知亡人哪朝辈,棺木七口洞穴埋。
严格来说,这两处都不能叫作悬棺。“悬”的意思是“吊、挂在空中”。九畹溪岩上的棺材是在岩缝中,磨坪岩上的棺材是在岩洞中,这两处称作岩棺为妥。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的棺材置于木楔之上,悬在空中,这才是真正的悬棺。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的悬棺
中国人历来就有“那里黄土不埋人”的说法。在农耕社会,人们生前靠土地生活,死后回归大地,化为尘土,人去世后讲究的是“入土为安”,入土逝者方得安息,生者才觉心安。那为什么会出现岩葬呢?主要说法有这些。
防水。这些岩棺群下方都是河谷地带,夏季,山区经常下暴雨,涨洪水,如果将棺材埋在河谷地带,容易被洪水冲走。
防腐。将棺材埋在河谷地带,即便不被洪水冲走,也因地下土壤水分多,非常潮湿,棺材及遗体极易腐烂,用不了多长时间,棺材就烂了,用当地人的话说,烂成渣渣儿(碎末)了,或渣渣儿就没有了。将棺材放在岩洞、岩缝中,干燥、通风好,棺材不容易腐烂,甚至里面的遗体也会被风干,保存下来。
防兽。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避免人兽对尸骸的伤害。这种说法尚不足信。按说埋于地下安全得多,仅仅听说过有狐狸在坟墓中刨洞的传闻。放于岩上,更容易遭受虫咬鼠啮。
磨坪乡的悬棺墓葬群遗址
炫耀。棺木岩曾有七户穷人每家做一口棺材放在岩缝中的故事,表达了穷人斗智斗勇的精神。
现在农村老人去世,因农村人口减少和青壮年男子外出,把逝者抬到地里安埋很不容易。
可以想象,那个时代要把棺材放到悬崖上,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普通人家显然是不能承受的。只有家境好的大户才有财力干这个事儿,把祖辈的棺材放在岩上,地势高,棺材外露,引得众人称奇,不仅可以炫耀一时,而且也会成为后世谈资。
的确,客观上他们的想法达到了,现在有不少人还在看、还在谈这个事儿,而且这些都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观光景点。如果当初他们在棺材里放本墓志铭多好啊,就是只言片语,留下姓甚名谁、哪朝哪代也好。
还有说法是借谐音“高棺”(高地棺材),喻义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贵。
那这些棺材是如何弄上去的呢?也有不同说法。
自然说。也就是说是自然形成的,话说很早以前,河谷里的河床很高,岩石上的岩缝和岩洞距河床很近,搭个梯子就能把棺材放上去。在以后的岁月里,河水对河床不断冲刷侵蚀,河床逐渐降低,与岩缝和岩洞的距离越来越远,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垒土说。过去建石拱桥时,先用土块、石头垒起高台,达到高度后,再在高台上建桥。放置岩棺可能采用了这种方法,垒起土台,到了岩缝、岩洞的高度,将棺材放置到岩洞或岩缝中,遂后将土台运走。
搭架说。用木头搭成架子,类似于今天建筑用的脚手架,然后用绳子将棺材升上去,也可能用木头搭成栈道,过去农村建土墙时,就是用木料搭跳(类似于栈道)挑土上墙,用这种搭架子的方法将棺材抬到岩洞上去。
九畹溪镇的悬棺群遗址
放绳说。从岩石旁边将棺材抬到岩石顶上,先用粗绳将人放下去,到达岩缝或岩洞,然后从岩石顶上用绳子吊下棺材,洞中的人接应,将棺材放到洞中或岩缝中。
这些岩棺放上去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怎么放上去的?没有统一的定论,仍在探讨中。
不过,秭归的这些悬棺葬,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当地的人文风俗,学术研究价值较高。
如今,九畹溪棺木岩还在流传着那首民谣:“岩上七口丧,岩下七口缸,谁人得到它,金银几皮箱”。丧,在当地就是棺材的意思。
不少人还在猜测,那七口缸到底埋在哪儿呢?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作者)
Hash:c08aaf1d2b51fccd0bb1bc41412820493bf5ec0a
声明:此文由 方德工作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