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淤沙下的神秘都城,城下可能还有城

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县五星乡高城村南发现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受到考古界高度关注。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局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以及河南省考古专家成立专家组对高城遗址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高城遗址是东周时期卫国的国都。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淤沙掩盖千年高城遗址:竟是神秘卫国都城

高城遗址坐落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南五星乡高城村南,离濮阳县城约10公里,遗址上面多为空地,地势十分平坦。依据考古发掘和钻探可知四面城墙顶部多被4米-5米的唐宋淤沙层所掩盖,城壕和城内的文化层被汉代厚约6米-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整个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保存高度约6米-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约20米-30米,城墙之外有一周护城壕。北墙长约2420米,该墙中部偏东(安寨村西北)内收,形成一个近90度的折角,东墙长约3790米,西墙长度为3986米,南墙长为2361米,南墙破坏比较严重,不少地段在间隔地表7米-8米才见夯土。考古发掘两条探沟内均发现在两块夯土的结合部埋有人头骨或整具兽骨,这应是修补城墙时要举行必定的祭祀典礼。但从外侧以及墙顶发现很多掺杂汉代瓦片的淤土剖析该城的毁因是汉代的黄河洪水。

中国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就十分关注卫都帝丘遗址,并组织人力到此进行调查。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对该遗址进行多次钻探和初步发掘,发现四面城墙等遗迹。2005年,进行大规模试掘。该城面积约916万平方米,城墙保存完好,是一个由龙山文化、商、西周、春秋战国、汉几个时代夯筑层叠压的古城址。东周时期城墙的修筑过程设有祭祀现象。在城址的西北角,经钻探发现大量的龙山文化陶片,西墙和南墙也发现龙山文化陶片,表明该处为一处面积较大的龙山文化遗址。

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了钻探和试掘,初步探明,这竟是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整个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保存高度约6米~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约20米~30米,城墙之外有一周护城壕。继而断定,该城址就是历时388年的卫都帝丘城所在。考古人员在濮阳发现的高城遗址就是匿藏于地下千年的东周时期的卫都,淤沙掩盖遗址千年高城遗址竟是神秘卫国都城!

200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20余人通过现场考察和学术论证,一致认为该城址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卫国都城“帝丘”所在地。2013年,卫国故城遗址(高城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高城遗址的发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让我们找到了春秋时期的卫国都城,这就是战国时期的濮阳城。因此,可以说我们找到了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它也应该是秦朝西汉的东郡。至此,河南境内在东周时期的几个有影响的都城,例如东王城蔡国故城、郑韩故居、虢国上阳城、宋国故城、卫国故城均已被发现。

考古工作者公布发掘出的祭坛遗迹。

二、发掘一箭双雕专家推测:高城遗址还是颛顼之墟

高城遗址内还发现一块清代的石碑,记述该遗址是颛顼城,在解放前这里曾有一座颛顼庙,因此,以前的文献描述和传说中的帝丘、卫国都城应该就是今天发现的高城遗址。遗址不仅为研究卫国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这也为研究五位皇帝之一的颛顼皇帝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据悉,目前该遗址的发掘工作尚处于初步阶段,遗址中是否存有贵族墓地群、东周时的高台建筑基址以及丰富的龙山遗存等,有待进一步发掘后才能确定。

考古工作者展示发掘出的东周城墙夯土层。

三、濮阳高城遗址发现的意义

1.高城遗址发现的意义为既发现了春秋的卫国都城,同时也为研究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供了重要线索。

2.是目前河南省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诸侯国都城。

3.发现了颛顼遗都的重要线索。

4.高城遗址是仰韶文化时期北方特大型聚落中心。依据既往考古工作情况,按照考古学中人口概率估算方法,濮阳高城遗址是仰韶文化时期北方唯一可以与南方良渚文化相媲美的特大型聚落中心。濮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理想地区,尤其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以来,大量人口聚集在这一地区,不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来源:濮阳全攻略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Hash:3d9d1a36e4bb8151b2d3658081a89cd0f15392e4

声明:此文由 濮阳全攻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